为什么杜甫的《登高》首联平仄不相对?为什么杜甫的《登高》被称为千古悲秋的鼻祖,你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为什么杜甫的《登高》首联平仄不相对

答:为什么杜甫的《登高》首联平仄不相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唐代七律诗的首联有四种平仄格式,如下:

(一)首句平起平收式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平。

(二)首句平起仄收式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仄仄平。

(三)首句仄起平收式

中仄平平中仄平,

中平仄仄中平平。

(四)首句仄起仄收式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从上面四种七律诗平仄开头格式来看,一,三,五,字从宽,可压中,二,四,六,字从严,平仄相对,第七个字在七律首句平,仄根据各自起式而定。所以首联最后一个字平对平与平对仄都是合律的。明白了以上七律首联通行的四种平仄格式,再看杜甫七律《登高》诗。全诗如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洒杯。

此诗首联平仄格式为:

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如果按一,三,五,从宽,可压中,尾字可平压平来看,首联整体平仄是合律的。

注,“急”,“白”为古入声字,古韵仄。另外诗中“落木”,“不”,“作客”,“百”,“独”“浊”都是古入声字,古韵仄,完毕。

谢邀


为什么杜甫的《登高》被称为千古悲秋的鼻祖,你怎么看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大历二年(767年)秋重阳节,杜甫登上夔州(今四川奉节)的高台,写下了《登高》一诗。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该诗被历代的诗人,评论家所推崇。明代诗人,评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此诗“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清代杨伦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作为七言律诗首先必须和律入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这对于《诗圣》来说不是问题。下面我们列出该诗的平仄对照表,就可以一目了然。

首先标出全诗平仄。(其中,“急”、“白”、“不”、“百”、“独”、“浊”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在古代都是入声字,为“仄“声。另,可平,可仄处不另行标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是完全合乎平仄格律的。但,这首诗韵脚“哀”、“回”、“来”、“台”、“杯”,给人的感觉读起来不押韵。其实,这些字在平水韵中都属于“十灰”部,是古今发音变化所致。因此,该诗和仄押韵,是规范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在对仗上也完全符合要求。特别是对仗可以说是每联皆对,工整又不留雕琢痕迹,自然天成。七言律诗要求是颔联,颈联对仗。杜甫的《登高》可以说是每联对仗,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就是“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更难能可贵的是每联中的词句相对,如“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因此,单纯就近体诗格律而言,此诗作为范本是当之无愧的。但是,诗是要有意境,诗心的。诗没有灵魂只有形式也难于独占鳌头,成为七言律诗的魁首。

《登高》一诗首联和颔联是对夔洲秋天景色的描写,如果:天高风急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小写意的工笔画,那么劈空而来的是大写意的水墨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幅:风急猿哀,渚清鸟回,无边落叶,滚滚江水的萧瑟悲凉的深秋景色跃然纸上。看到如此悲凉秋色,落木逝水,诗人不由得感慨起自己多舛的命运,坎坷的人生。写出了对自己人生命运的概括,和总结。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啊,五十六了,从23岁科举落榜,到现在三十多年,自己就一直四处奔波,干谒求职。为了养家活口少说也走了万里路了,在羁旅中度过了无数的悲秋!目前,也就是今天,我一个活了近一辈子的老人,独自登上了高台。可谓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的日子很艰难,困苦,心中抱恨难平。头发全白了,穷愁潦倒,刚刚把劣质的酒也停了,我不喝了!

杜甫一生就是穷愁潦倒的一生。他的一个儿子竟然饿死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又一年的秋天,穷的连野菜都吃不上了,年幼的儿子饿得哇哇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杜甫不得不向姓高的朋友借些许银两度日,为此写下《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他的一生就是寄人篱下,奔波求生的一生。

《登高》是杜甫人生最后的写照,是他悲剧命运“万里悲秋“的缩影。也是诗圣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第一次对自己人生总结。概括起来就是:悲秋!因此,无论从艺术形式或者内容来看《登高》作为古今悲秋七言律诗之冠是名至实归的,但,没有题主所谓《千古悲秋的鼻祖》一说。

为什么庆余年中称杜甫的《登高》为千古第一七言律诗

杜甫《登高》一诗被评为“古今七律第一”,这个评语是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所下的:

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是说,杜甫的这首诗从唐代开始一直到明代都能算作第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么,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其所依据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何为律诗?句法、章法、字法以及意境有严苛要求

“律诗”很多人都感觉自己很熟悉,最常见的就是七律、五律,所以很多人把一首有八句诗的作品就认为是律诗。

这是一个误区。

“律诗”属于新体诗的一种,是南朝沈约等人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秘密之后才开始逐渐有人创作的,但这时候的新体诗歌绝不成熟,也以四句居多。

到了唐初,初唐四杰在新体诗上有一定的贡献,除此之外还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这些人才逐渐大量创作新体诗歌,尤其是杜审言的律诗已经较为成熟了。

直到杜甫时期,律诗才真正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无论是从技法还是从形式上,都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限制。

但是这种限制过于严苛的时候,创作起来就不容易了,所以就出现了广义上的“律诗”和狭义上的“律诗”。前者其实只是满足大部分要求即可,而后者是严格符合律诗标准的,杜甫的《登高》就做到了这一点。

除了字数、句数等常见的规则之外,狭义律诗对于格律的要求十分严苛。

比如押韵的时候需要压“平声韵”,并且一韵到底,不能中途换韵,即使是如今看来声音相同的两个韵部直接的转换也是严格禁止的。

这里需要补充一个音韵学上的常识,就是现在我们认为是一个读音的字,韵母相同就能押韵,但是在古代是分不同的韵部管辖,比如“东”和“冬”虽然读音一致,但就分属两个不同韵部,其所在韵部中的字是不能通押的。

这种关系很复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专业的书籍来系统学习。

除此之外,关于律诗的首句到底入不入韵,也有区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