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真的可以看透一个人的一生吗?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真的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老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真的可以看透一个人的一生吗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看一个人三岁时候的样子,就可以看到他长大之后的样子;看一个人七岁时候的样子,就可以看到他老了之后的样子。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说:“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在这个时期,儿童依靠他的敏感性,无意识地感受周围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特征,获得大量的印象,如生活习惯、风俗甚至语言等那些复杂的东西,儿童借助吸收性心智来适应生活。等到这个阶段末期,就是三岁左右的时候,儿童就可以获得一定的保护自己的能力。所以,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

英国爱丁堡大学曾做过一个研究, 研究者选取了1.7万多人为对象,进行了长达50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如果孩子在7岁左右时数学和阅读技能方面非常出众,那么他们在成年后拥有较高的收入、较好的住房条件和较好的工作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如果儿童在7岁时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一个档次,那么他们在42岁时的收入就会增加5000英镑。所以,从一个7岁孩子的身上,你就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只是一句俗语,但是却已被现代科技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从一个孩子三岁和七岁时的行为举止就可以看透这个孩子一生。

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真的吗

人的一生中充满了定数,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凡事前面带有老话说这三个字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客观性可言,也经不起严谨的推敲,比如老话说有舍必有得,吃亏是福,但同时老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老话只不过是人对于事物所反映出的一些主观经验,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里面,因此也没有必要去深究背后的原因,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不可能有三岁或者是几岁看的出来,先天的因素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人在后天当中受到的教育以及遇到的机遇等等。如果要问我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例子,当然是有的。

其实这个话题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伤仲永,这是文言文里学过的一篇文章,现实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儿时被人看成小天才,但长大之后小天才变成了平凡的人,人生中充满了变数,有一个好的开局未必能打出好的结局,我是一个80后,在学校有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被同学们看成是一个天才,大家都说他是神童,他是珠心算的高手,曾经代表着我们学校去国外参加过比赛,而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大家一度认为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是大器可成,但大家的看走眼了,珠心算并不算什么高深的技能,也并没有让他的人生闪烁出异常的光彩,长大之后的这名同学平平无奇,在上了初中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关于他的任何消息。

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够有什么样的人生,这是由多种因素糅杂在一起所组成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哪有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道理。

为什么老人常说三岁看老

首先在这里应该纠正一下,老人常说的不是三岁看老,而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从小我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大概的意思指一个人长大有没有出息从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端倪,真的是这样吗?我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先天的因素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最终还是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获得精彩的人生,当然了,有些孩子确实是含着金钥匙出门的,他的出生就已经比别人起跑线领先了几百年。

性格决定命运?

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多数指的是一个人在三岁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他的个性特征,他是不是开朗的,是不是自信的,是勇敢的还顽皮的,或者是懦弱的等等,所以大人可以通过这些特征来判断他将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我们都不陌生,性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比如说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他就不适合做一些社交的工作,当领导的一人大部分都是一些外向的人,他们更善于做这样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小时候的性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这绝对不是全部。包青天包拯在小的时候不会说话,而且不会数数,别人都以为他是个智障,但是后来他却成了我们口中的包青天,这足以说明人的命运是有无限可能性的。

先天条件的影响

之前也说了,一个人的出身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着他未来的成就,英雄不问出处,但是一个人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绝对于他的家庭条件以及他所成长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你的人生开局是什么样子的对你的人生有着蝴蝶效应一样的影响。

为什么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是过去民间的一句俗语,讲的是不同阶段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后来这句话成为教育心理学上讨论的一个说法,认为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岁看小”是指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从教育心理学看,出生到3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3岁到7岁被称为“幼儿期(进入幼儿园时期)”,又叫“学前期”。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当然,“三岁”与“七岁”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只是说儿童此时的性格将对他的将来产生很大影响。究竟哪一个成长阶段对人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专家指出,人出生后6个月是培养咀嚼能力的关键期,8个月是学习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表达的第一个关键期,2.5~3岁是教育孩子学习做事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9~10岁是由注重后果变化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3~4年级是纪律发展的关键期。可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十分关键,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的作用同样重要。
随着科学的发展,大量的事例和实验结果已经越来越应验“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句话所含的科学含义(尽管它本身有一定的夸大成分)。力证之一是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他曾发表研究报告称,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小”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卡斯比教授的研究报告说: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是: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