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心理学老师都会讲到人性,人性到底是什么?马某泯灭人性埋母,是谋杀还是无耻之徒,该怎么判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每个心理学老师都会讲到人性,人性到底是什么

1、人性是没有人会真心为你,除了父母。

2、人性是看到自己要好的亲戚朋友遇到不好的事情,瞬间会觉得自己轻松了,因为别人正经历着更难的事情。

3、人性是当人与人渐行渐远的时候,都觉得对方变了,而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变了。

4、人性是落井下石总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去外面传播不好的事情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5、人性是谈对象的时候,男方家庭条件好,不会那么在乎女方的家庭条件怎么样,但是看不起对方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而男方家庭条件不好,倒是希望女方的家庭条件好一点,来改善自己的状况。

6、人性是见不得别人好的,即使是自己的亲戚朋友,即使是非常要好的,也只是希望他们过得好,而不希望他们比自己过得好。

7、最真实的人性是一种窥探,窥探别人的私事是人生的一种乐趣,特别是对于别人不好的事情,总是特别热衷,还有听得津津有味,然后有点愉悦。所以,自己的很多事情,还是不要被人知道得好。

8、人性是一千个人口中,有一千个版本的你。

马某泯灭人性埋母,是谋杀还是无耻之徒,该怎么判刑

马某泯灭人性,活埋其母,理当重判,与情与理与法,都不能轻判,以警后人。但从另一侧面也反应农民苦,农民难,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应引起社会关注,政府应确实落实农村养老问题,对老弱者应出台政策,给以补助,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得到真正幸福。

侵华日军在华侵略期间,使用了哪些泯灭人性的杀人手法

听说日本鬼子在云南曾经把竹林里长在地上的竹子拽弯并削尖,然后把要残害的百姓裤子脱下来,把削尖的竹子刺入被害百姓的肛门,然后松开被拽弯的竹子,竹子巨大的反弹力会把被害百姓的大肠內脏等给挑起来,这种残忍的杀人方式只有变态的倭寇才能想出了。

荀子和孟子各自对人性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孟子和荀子都属儒家学派。

孟子以“人性本善”立说,人人生出即“仁”。实践是发挥显仁的外化过程,义成为其学说实践的标准,后世的义仕派便是源于孔门孟子一派。

荀子针对性的提出了“人性本恶”,将人拉到善的反面,人生的目标是仁,而起点却是恶。如此,成仁的实践就成为了一种逆向的行为。行为底线在于止恶,后世法家便是源于孔门荀子一派。

总结而言,孟子学说下的人是实践显仁,荀子学说下的人是止恶成仁。

墨西哥曾经多次被美国入侵和割地,墨西哥人民很仇恨美国吗

有什么好恨的,美国和墨西哥都是在殖民地里独立的国家,美国和墨西哥的国土,也都是他们的宗主国英国和西班牙,从印地安人手里骗来和夺来的。
这就是当时列强在北美的势力划分图。
当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后,法国的力量在北美已经无立足之地了。
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独立,当时墨西哥的国土面积有500万平方公里左右,随后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让西进的美国连骗,带哄,硬抢,拿走了一半国土。

现在来讲讲为什么墨西哥人不恨夺他们土地的美国呢?

我认为原因如下:

①首先美洲国家的人种基本上来自世界各地,除了稀少的原住民印地安人外,不管那个人种和种族对这片新大地,都没有那种故土难离的感情。也就是说美洲国家的人,根本就没有亚洲和欧洲那样的以主体民族建立起来的国家和文化。
(亚洲,欧洲国家由于建国历史长,每一寸土地上都遗留着他们的文化和感情。所以这些地区在国土问题上都是寸土必争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国情怀。)

②刚从殖民地独立起来的国家,其国民对国家这个概念都是很淡薄的。最主要一点拉丁美洲国家的文化,传承于宗主国西班牙,而西班牙人热情奔放,乐观向上,无拘无束的这种典型南欧人的性格,也影响了墨西哥人。所以墨西哥人才不会为老祖宗丢的地土,而世世代代去恨美国。
(红色区域为西班牙殖民地)

③同时美国也是一个开放,发达的移民国家,也就是说墨西哥人想变成美国人是很容易的,因为距离近墨西哥人拥有合法非法进入美国的多种渠道。所以墨西哥人才不要恨美国,恨美国干吗?做美国人多好。说不好听一点只要美国同意,墨西哥马上就会讲行全民公投,积极并入美国。
(看看上图,一边是荒凉的墨西哥,一边是繁华的美国,差异实在太明显了。)

总的来讲殖民地里独立起来的国家,她不像民族国家那样要背太多种族和文化的负担。对这些国家的国民来说,只要生活能过的好,哪里都是她的家哪里都是她的国。

宋明理学中关于人性的看法有哪些观点

宋明理学是继先秦哲学之后我国古典哲学的又一个高峰期,其中以北宋五子朱熹、绍雍,程颐,程颢,周敦颐为代表,他们的人性论则各有千秋,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哲学的发展。问题有些庞大,我挑选三个有代表性的简单分析,做一个常识性的文化普及。

一、张载“性与天道合一”

张载人性论以其本体论为基础,体现了“性与天道合一”。其对人性问题的探究并非是对人性进行现实的善恶价值判断,而是要对人性进行形上本体层面的追溯,为人类确立道德价值的终极根源。

张载的人性论包括两个层面,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认为天地之性是至高无上的人性,重点论述了气质之性,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始源。

气落实于性上就表现为万殊的气质之性。何谓气质之性? 饮食男女、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等都属于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具有特殊性,它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表现不同。气质之性可以解释个体特性的差别,可以说明现实中人性的善恶差异。

天地之性是人的道德创造之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决定人之为人的根本之性。这是张载人性论的基本观点。

二、朱熹“性之至善”

朱熹在他的人性学说上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的观点,并且有所发展。他同张载一样继承了《中庸》之中,天命之谓道的思想,朱熹以“理”赋予“天命之性”最高的至善的原则之后,又以“气”来补充世间为何有善亦有恶的存在。

朱熹通过理之本体改造了张载的“气秉说”,把“理”与“气”一起运用来阐述“性”,构建起一套更趋严密人性论学说。朱熹的人性论在继承儒家由“恶→善”的必然趋向的基础上,主要突破了这样一些逻辑命题:

其一,人生命中性的善恶不同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过程,即是说人性中的善恶存在不是决定性的根源;其二,由于气的不同,遇到的善恶不同,这就需要改变。

当然,人性中恶的气质要顺理成章变成为“天命之性”或“义理之性”,要依据的是朱熹所倡导的渐趋光明的工夫。

三、王夫之“性日生日成”

在人性论的观点上,王夫之同样继承了气本论的学说,但是他的人性论又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他的人性论总体上体现出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