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心态不好,怎样改善心态问题怎样调整心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

谈谈知行合一

一万个人对知行合一有一万个想法。合并同类项,理解有好多种吧。

学而时习之,或为原始的一种。学礼是知,复礼为行,孔子及忠诚者,两千年就是为一个稳定的仁者爱人的公则悦的社会秧序,也为他们自己的正当利益努力的。春秋时因不合潮流,其学说成为无用的高大上,孔子也成了丧家狗,但他的知行合一却是真诚的。

孔孟学说虽为地主阶级服务,但也主张限制极端分化,求一个稳定。真能仁者爱人,与民同乐,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自然经济时代,人民也会幸福的。问题在于执政者的欲望无限膨胀,官逼民反天下大乱,其重要原因就是知行不合一,读孔孟又背叛孔孟。

他们有的不知孔孟,有的未必不知孔孟,他们是不能抑制私欲,对孔孟知而不行。为拯救官心,王阳明发展孟子等心学观点,才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破心中贼,再破山中贼。但在私利面前,它们肯退步?所以王阳明也是说废话。

真能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清何以崩溃?孔孟朱王不是小人,理论也不是没有一点根据,但不能道法自然,只有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实践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仅仅是工具,科学世界观才是灵魂。

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的说法,一切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等甚至企业家,乃至无人不晓,所以,不必迷信。真能信法,守法,执法,以生活说,遵从书法、拳法、一切现行规则等而行之,就是最需要的知行合一。

是不是知行合一,自有公论,及时提醒比坐而论道好!这个知行合一太通俗,太常见了,除伪装者,几乎人人知行合一。问题在知什么?行什么?合一于什么?

心态不好,怎样改善心态问题怎样调整心态

⊙2019.01.21

谢谢邀请作答。

不开心,想开心,心怎么开,就要打开“心扉”。只有打开心扉,才会开心。

只所以你不开心,是负能量的情绪沉“封”了你的心扉,你处在烦闷,愁苦,焦虑,抑郁,恐惧,孤独的状态中。分析起来,这是心被负能量的情绪阴影遮挡了,没了阳光,失去温暖,心变冷了。

什么是开心?开心是指心情快乐舒畅,怎样能开心?要开心就要打开被封闭的心扉,让沉封的那些烦闷,愁苦,抑郁,焦虑,恐惧等负能量情绪施放出来。

这些负能量的情绪其实是一种消沉的心气,这种消沉的心气为阴气,死气。 一旦被这样的阴气,死气包围,人的心里就会阴冷,漆黑,失去生机。

用“开”来克“封”,用“升”来克“沉”。请你乘座“热气球”来开“封”来上“升”吧。 这个热气球叫养气场, 用的是正能量的热气,如美气、善气、英气、雅气、大气、豪气、骨气、勇气、慧气、福气等。

打开了心扉,放飞了“热气球”,融入了自然,沐浴了阳光,尽览风景,一定会让人开心的。

谢谢,顺颂安康!

一一《养气场》

普门品有何功德

信受奉行《普门品》功德不可思议。闻佛所说之教,能解教中之理,即法喜充满也。信受奉行者,既深解实相之理,则疑断信生,受持无失,蹑解起行,奉为指南,力行不倦。闻佛所说,即闻慧;皆大欢喜,即思慧;信受奉行,即修慧;闻思修三慧具足,何难疾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是经义即般若离相无住妙义,非语言分别之所能及,故不可思议;果报指持经之人当得无上菩提,登究竟涅槃彼岸,三身毕具,万德圆融,故亦不可思议。

  圆瑛法师在《妙法莲华经观士音菩萨普门品讲义》中云:按悲华经,过去善持劫中,宝藏佛世,有无量净转轮王,第一太子,三月供佛斋僧,发菩提心,若有众生,受三途等苦恼,凡能念我称我名字,为我天眼天耳闻见,不免苦者,我终不成菩提。宝藏佛云: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故今字汝,为观世音。楞严经:菩萨自陈圆通文云: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成就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彼佛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又大悲经云: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生无量劫中作佛,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众生,故现为菩萨耳,倒驾慈航,入于苦海,随缘赴感,无处不周。此菩萨现为弥陀左辅,与娑婆世界众生最有缘,凡闻名见相,咸生欢喜之心,礼念供养,甲于一切菩萨,皆由此菩萨,不思议愿行之力所感,故得如是。观世音三字,具境智能所,观字去声,非眼观之观,乃智观之观。菩萨六根封境,一一无非智照现前,观为能观之智,世音即所观之境。

  普门品,普是周遍义,门是通达义,菩萨行弥法界,无所不周曰普,福备众生,自在无碍曰门,随机应化,恒沙妙用,无不从此普门示现,观世音菩萨是人,普门是法,合人与法而立品题,以此品有两番问答,依前问答,论观世音人,依后问答,论普门法,故以人法而立品题,品者,别以类聚,以观世音人若法,类为一品,适当本经之第二十五品。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首句承上起下,上云须常念,此嘱于念念之中,切勿生疑,以为念之无益,当知观世音,已断一切烦恼染故,是为净圣,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子,常在苦恼死厄怖畏之中,如父如母,可作依怙。具一切功德者,观音证真实圆通体,具恒沙称性功德,自在成就,一双慈眼,等视众生,观音久修诸度,福聚无量,喻如大海,上叹具德集福,下劝敬礼,此一颂与长行,文异义同,长行显感供,此迷具德,正以具德,故能感供也。长行劝愍受,此表慈视,正以慈视,乃愍受也。长行彰供佛,此明福聚,正以供佛,故福聚也。以是之故,常应礼拜,礼拜虽是身业,亦必意业恭敬。二偈颂合显竟。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菩萨,由持平地之行,蒙平心之教,楞严自叙圆通,我念往昔,平填道路,至毗舍浮佛,现在世时,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是因平地,而证圆通,故名持地。今闻观音妙行,起座赞扬,谓若有众生,闻此品所述,观音自在不思议之业,普门示视,神妙圆通之力用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方能得闻,是为功德不少。

  又普门示现,普者,体备众德,门者,用所由现,神通力,即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自在业用,众生得闻,或欢喜赞叹,或称名忆念,是人功德不少,当为菩萨之所护念。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说是品,会众得益,发无上心,学观音行。无等等者,无有何等之法,可与齐等也。阿耨多罗,译无上。三藐,译正等。三菩提,译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即最胜之佛心,八万四千众生,发是心,则继起有人,普门之风,当不坠地也。

有些人会把“知行合一”中“知”理解成“良知,而不是“知识”的含义,你怎么看

王阳明说的这个知不是良知也不是知识,而是知觉的意思。当你没有知觉的时候,就不可能起心动念,只要你对某种事物产生了知觉,一定会产生一个念头,产生念头就是一种行。

比如男生遇见美女,有了美的知觉,目光自然会投向那个美女,当她离开了,男生甚至还会回头。当你对她没有一点知觉,她对于你来说,如同无物,所以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比如行孝之事,很多人嘴上说得头头是道,文章写得天花乱坠,却没有任何行动,不能说他无知,只能说他对孝这件事情毫无知觉。就像某些人讲大道理,逻辑推理严密,但他就是不按道理做事,不能说他没有知识,只能说他没有知觉。

阳明心学就是要解决光说不做,光学不练这个问题的,所以他提倡事上磨。

再举个例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