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语文教育是否存在用力过猛的现象?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符合国人认知的语文教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现在的语文教育是否存在用力过猛的现象

语文教育的确存在着用力过猛的现象!我只对初中语文做简略的分析。

首先从教材上来说。

从我从业以来换了四五次教材,最初的是人教版,到现在又回到了人教版,我教过的好多老课文,在这套部颁教材中再现如《纪念白求恩》、《一路梨花处处开》这课课文很经典,但毕竟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纪念白求恩》不算很典范的议论文,而且放在初一,我觉得不够恰当。特别是古诗文的量增加不少,原来的50篇,现在增加了60篇,另外还有课外补充的背诵的古诗词。读背的任务是相当大。编者的用心是好的,希望孩子们更多地接触传统文化,但是还是要循序渐进的。另外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与途径,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再来说说语文课堂吧!

语文课堂模式,也是花样繁多。一会儿目标教学,一会儿导学案,一会儿三疑三探。形式化这的东西太多而忘了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通过语言的品味赏析,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什么东西一旦成了模式就必死!记得三疑三探盛行的时候,校长听课,如果不用这种模式就会被批的!

最后说说考试吧!

就我们河南省的试卷来看,我觉得考的内容太宽泛,太繁杂。字词这块儿就让孩子们在大海里捞针。多音字、形近字、成语都要识记!为了这四分,不知道要让孩子记上多少字词。有时候运气差了(出题人出的比较偏的字音、字形)记得不少,也未必能得到这四分。

然后就是名著阅读,出题人如果想难为学生,就出的很偏的桥段,有一年就出《西游记》里边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段落,难住了不少学生。还有考察句子的衔接与排序题。这要求学生先读各个句子,确定中心话题,在理清个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经过一番推理,才能答出正确的答案。

接着就是语言的简洁概括题,现在材料与图文在一块儿出,这要求孩子们不仅有提炼概括的能力,还得掌握图文转换题的一些答题技巧。有些是漫画或会标,对这些会不了解的,不会欣赏漫画的,跳坑里的不少。

阅读的两个语段,记叙文每年都会有的新题型出现。议论文想难为学生了,就让学生自己来概括论点。这两块很少哪个有学生能得满分的。

古文配读了一个课外的,这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目的是课内学习的一种延伸。说实在的,多数学生课内的文言文都没学好,让他再延伸到课外,真是难为他们了。

这些导致我们这个地方的语文成绩偏低,所以初一的学生家长忙,接受不了这种情况,怨声载道。有时也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我说的这些现象不知道算不算语文用力过猛的情况!欢迎大家多评论,多讨论,共同探讨语文教育的方向!

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符合国人认知的语文教育

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用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用意,交通感情。语言可以表达喜怒哀乐、人生百态、风花雪月、家国情怀,可以熏陶人的道德操守。从课文内容这个角度看,语文教育必须是真善美的教育,课文内容必须是真善美的文章、诗词。按照目前的说法,就是正能量必须占据语文教育的主峰。从培养学生用好语言、学会欣赏、培养审美能力的角度看,语文教育必须是阅读训练。就是要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带领、指导,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弄清文章的感情,学习、感悟文章用词的艺术技巧,从而提高说话和作文能力

为什么感觉中国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语文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告诉你,这其实是假象。社会舆论层面,好像是很多声音都在告诉人们语文很重要,其实不过是经济提升上去了,思想空虚下的一种必然需求。但从根本上说,我们不谈文学文字,只谈语文,在教学上始终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有学科里被边缘化的一科,现状依然

语文教育有什么意义

语文教育是“语文”和“教育”的综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学习语文是为了生活中经常要用文字与别人交流,为了学习、工作的需要,为了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信息时代,只是经济时代对人们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会阅读、写作,就不会学习,就不能胜任具有较高的智能性与挑战性的工作,也就不能更好的生存。

语文素养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素养之一,其主要功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语文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的需要。

语言活动是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进行,情感、思想、事务上的沟通。如:了解生活常识,需要查阅资料;找工作,需要写简历;要防止遗忘,需要写日记,写备忘录;处理事务需要签字,阅读等等。平时有什么想法,感受都需要通过,聊天,打电话,等方式沟通。

第二,学习语文有益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业务生活,精神生活的质量。

语言活动,是一种自我娱乐方式,有时候还是自我进行“心理治疗”的方式。读,写活动是人类一种重要的消遣,休闲和宣泄的方式。如在休闲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可以放松心态,调整情绪。或者通过写作向朋友倾诉烦恼,抒发情感,讲述对友情的珍重,等等。这些都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消费。

第三,学习语文使人获得一种基本的工作能力。

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语文能力。求职,要写求职信;教师,要会写教案;律师,要会写司法文书;记者,要会这新闻稿件;公务员,要会写行政公文……语文能力,是一个人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体现。

今天,几乎所有的升学,求职都离不开语文能力的考察。考察基本都放在写(笔试)和说(面试)上。在语文能力中,写、说能力,即语言表现能力,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在这种情势下,现今各类实现教材已经体现出了对言语表现能力——写、说能力的重视。将“写作”和“口语交际”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与“识字写字”和“阅读”并列改变了其以往可有可无的附庸地位,建构起独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这些语文学习方面的变革,实质上就是为了适应上述社会性的言语要求。

如何看待目前的语文教育

目前的语文教育可用这14个字来概括:表面上热热闹闹,骨子里乱象丛生。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教育理念上,照搬西方的多,继承自家的少。语文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制定者大多是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一些所谓的专家教授,这些专家教授一无在中小学上课的经验,二无“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专家学者的国学造诣,他们有的、能拿出来炫耀一下的只是在欧美的一些大学里获得的所谓的“硕士”“博士”等一些类似的头衔。想想,让这些人去制定作为母语的语文教育的理念,他们能放出什么好屁来?近年来,在语文教育界很有市场的“交往对话说”、“翻转课堂”说,“积极语用”说,等等,都是这些“专家教授”贩卖的洋货。

2.教材编写上,文选型教材依然一统天下。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在教材选用上一直以整本书作为主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才培养出了许许多多为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文化巨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一点,稍有一点文化常识的人应该都清楚。可是,自从清末废科举、建新学之后,语文教学所用教材一直为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