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禅神秀:武则天奉他为国师,100岁高龄圆寂,被误解千年的宗
发布时间: 2023-07-17

神秀大师与六祖慧能,是中国佛教史上绕不过去的两个人物。千年以来,关于他们之间恩怨的讨论也从未平息。

“五祖弘忍传衣钵给六祖慧能,神秀欲加害于他,连夜奔走他乡。”

这个颇具文学性的故事,或许是大部分人对神秀与慧能的了解。除此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们两人“一决胜负”的两首佛偈了。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可以说,神秀与慧能各自的一首佛偈,引发了千年以来人们的不断讨论。但总的来说,大众还是偏向于欣赏慧能的“无相偈”,贬低神秀的偈子。

“南能北秀,南顿北渐”,以这两首偈子为代表,成为了弘忍门下两大宗派的总结性概括。而这种“高度的对立”,似乎也逐渐成为了两人或者说两大派系矛盾、对立的表现以及证据。

这种由纯粹的学术问题引发的“矛盾”,在后世的演绎之中,到达了“神秀在慧能密接弘忍衣钵后大肆追杀”激烈的对抗高潮。这种高度戏剧化的文学性故事,在千百年的岁月中,几乎掩盖了真相。

那么,本章将以近代学术界的考证观点,去大致还原一下慧能与神秀的真实关系。同时,简要地叙述一下自四祖道信以来,禅宗的发展历程。

“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坛经·行由品》

《坛经》中的这段话,可谓是禅宗历史上的大公案。虽然,这里并未指名道姓地说追杀慧能的是神秀,但后世的人根据南北禅的分野,推断出追杀他的是神秀的门徒,其幕后主使是神秀大师。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陈惠明在大庾岭追上了慧能,但受到了他的点化。而后,慧能又逃到了曹溪,想到了五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嘱咐,藏身于怀集、四会一带十五载。当然,这句话还有暗指,指的是南岳怀让与荷泽神会两大弟子。

但是,这样的说法见于现在流通的《坛经》版本之中,在敦煌版本的《坛经》中,并无相关的记载。历史上坛经的版本种类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四种,即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以及宗宝本,它们的排序是按照成书先后来的。

成书最早的敦煌本也最为简洁,只有12000字左右,名字就叫做《坛经》。而晚唐僧人惠昕改编的《六祖坛经》,则扩增到了14000多字,但其早已失传,只在日本存有手抄孤本。到了宋代名僧契嵩手上,《六祖坛经》被改名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字数扩增到了21000左右。

而现在流通的则是宗宝本,由元朝僧人宗宝再次改编,字数达到了24000多,同时被收录在大藏经内。

惠昕本与敦煌本在主体上差异不大,但是,惠昕本多了“皇帝征召”、“五祖传法”、“六祖得法避难”等事情。而此后的两个版本,沿袭了惠昕本的说法,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东西进去。比如,六祖与弟子们的“说法机缘”等等。

因此,一般的史学家认为,神秀大师派人追杀五祖的事情,是南禅系弟子伪造加进去的。包括木棉袈裟、夜半传法等颇具文学色彩的故事,也难逃后世凭空捏造的干系。

当然,一部分历史学家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是站在两大体系的角度来分析的。这部分人倾向于认为,《坛经》的版本虽然众多,但基本围绕着两大主题——宗本与法本。

什么是宗本?即一种作为传法的信物,上面记载的是宗派的关键信息。我们可以认为,它类似于民间的“族谱”,只记录一些关键信息。而法本,则是弟子修行的依据,所以它要尽可能地详细,以便于弟子们参照研习。

故而,敦煌本虽然字数简短、成书较早,但它很可能只是“宗本”。而成书较晚、字数较多的流通本,极有可能是“法本”。也就是说,这两大体系内的《坛经》,并不能以成书先后、字数多寡来判定,因为它们所承载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

关键一点是,成书早,并不代表它就接近原本。极有可能,是弟子们在前期为了传宗,删减了大量的篇幅,后期宗派壮大之后,又恢复了原貌。

学术界这两种说法都是存在的,但前面的一种较为主流,后面的一种只有部分人赞同。那么,神秀大师到底有没有追杀慧能呢?笔者认为是不大可能的。

首先一点,顿、渐这一组关系并非是世俗意义上的对立,而是站在人的慧根上去理解的。换句话说,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并不是神秀与慧能、南宗与北宗之间的对立,而是钝根与利根之间的区别。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

这句话出自哪里呢?出自《六祖坛经》。因此,我们不能以凡夫之心去揣度慧能大师,认为他将南禅与北禅对立起来了,这是不对的。所谓的“顿渐”、“利钝”、“南北”,都是禅宗祖师在方便说法之后,众生不明就里演绎出来的。

同时,南与北这组词汇,也不是我们认为的南宗与北宗的对立,而仅仅是指代众生所在的地区。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

同样是在《坛经》中,这句话也经常出现。在惠能见到弘忍的时候,他因为受到嘲笑,就说过类似的话——“人有南北,佛有南北吗?”其实,这里的南北都是指代地域,而并非南宗和北宗。

既然南禅北禅,慧能与神秀之间并没有对立,神秀大师如何会示意弟子追杀他呢?笔者以为,这是后世弟子间的对立,而并非是两大祖师间的对立。

神秀大师虽然被称为“北宗”,但实际上,神秀的禅法当时是全国性的。而被誉为“南禅”的慧能系禅法,在一开始仅仅是岭南小范围之内的宗派。两位大师在世的时候,都不存在明确分野的可能,南禅在当时根本就无法与北禅相提并论。

换一句话说,神秀大师没有必要去追杀慧能,因为其根本没有资格与自己分庭抗礼。因为弘忍传法给慧能,神秀心生嫉妒而追杀他,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神秀是46岁才拜在弘忍门下的,当时他的学养已经令弘忍极为赞叹了。

“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

根据《楞伽师资记》记载,神秀在东山侍奉弘忍六年,地位仅次于弘忍。当时,弘忍在选定接班人的时候,就采取做偈的方式来裁定。而神秀本人是态度是迟疑的,他并没有窥伺祖师之位的意思。

“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有趣的是,这段极为细腻的记载,出现在了宗宝本的《坛经》中。此时的神秀大师十分纠结,他一方面想验证自己的实力,但又不想争夺祖师之位,内心十分矛盾。既然如此,怎么可能到了后面,他又因为法嗣的事情去追杀慧能呢?

另外,在《景德传灯录》中,法如、神秀、慧能都得到了弘忍的“密见”,暗示自己可能将法嗣托付于他们。这里,其实与《坛经》描述的又矛盾了,因为后者讲的是“只密见了慧能”。

所以,笔者根据以上的信息,认为神秀大师追杀慧能的可能性不大。但慧能大师遭到追杀一事,也极有可能,凶手可能来自于东山法门之外。

“慧能系流人之后,这样的身份成为祖师为官府所不容,他逃匿主要是为了躲避当时官差的搜捕。”

持有这样看法的学者也有,但由于缺乏实质性的证据,这种看法只能称之为猜测。最终继承五祖弘忍法嗣的六祖慧能,十余年奔走逃散,这的确是一桩难以破解的疑案。但笔者始终认为,慧能逃匿的原因另有其他,断然不是神秀大师所为。

除去上面对于“宗门对立”的驳斥之外,在学术见解以及私交方面,神秀大师也没有理由去追杀自己的同门。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神秀大师本人在私德上是没问题的,在修行上也属于东山一系的翘楚。虽然,大家都喜欢将其与慧能一较长短,而且多半认为慧能强于神秀。但实际上,两个人在对于佛学的理解上,也不是全然对立的。

“慧能并非只有顿悟而不修渐悟,神秀并非只懂渐悟而不知顿悟。”

大家应当明白的一点是,慧能与神秀同为弘忍大师门下的高足,他们是不可能全然处在对抗立场上的。慧能大师强调“顿悟”,神秀大师强调“渐悟”,只不过是他们的侧重点不同。慧能的教法,在于“先悟而后修”,神秀的教法,在于“先修而后悟”。

在《楞伽师资记》中,弘忍大师圆寂前曾点评了他的诸多弟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十耳”。也就是说,弘忍认为他一生中教出了最为得意的十大弟子,神秀、老安、慧藏。玄约、慧能这些人,在他眼中都是并列的。

“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

从弘忍大师的话中,也能看出他对于这“十方人物”的看法——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弘扬了东山法门。换句话说,大师们之间是没有芥蒂的,其后的争端很有可能起源于其弟子。

“以承禀为户墉,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

唐代的名相裴休,曾经就这样批评了南禅和北禅的弟子们,而挑起争端的是慧能的弟子神会以及神秀的弟子普寂。他们争的是什么呢?法统。所以,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何在《坛经》中,“夜传袈裟”的故事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了。

后来的禅宗大德如圭峰宗密禅师,对于这件事情也作过自己的议论——“顿渐门下,相见如仇雠;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

圭峰宗密大师认为,慧能与神秀并未对立起来,而是双方的禅法都有所交融。比如强调“顿悟”的慧能,同样注重修行,只不过没有宣扬表达出来。而强调“渐修”的神秀,也深知“悟性”的重要之处,只不过不是他弘法的重点而已。

两位大师在学术上,都师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开创发扬的“东山法门”,他们怎么可能走向决裂般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