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男生都觉得历史是常识,而女生对历史却不是那么敏感?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其实是错误的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为什么很多男生都觉得历史是常识,而女生对历史却不是那么敏感

某次跟领导出差,领导吹到兴起,开始讲历史,说他最喜欢的朝代是唐朝,然后一点干货没有,就是翻来覆去的说唐朝厉害,唐朝好,唯一的常识点就是说出来唐人街是因为唐朝。

然后自己吹的没意思,开始问我最喜欢哪个朝代,我说对历史了解比较少,因为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所以对明朝更了解些,如果非要说喜欢,对汉朝印象不错。

领导一听不是他喜欢的唐朝,就问我为什么不喜欢唐朝,我说对唐朝就知道一点李世民和武则天,对中晚唐完全没概念,连灭亡的标志是什么都不知道。

领导一听,张嘴就想告诉我唐朝灭亡的标志,然后人就卡在了那里,然后就不说话了。

其实很多男生知道的历史,都是散碎的历史片段,自己感兴趣那一点(而一斤以下的碎历史是不值钱的)。如果有个男的吹自己历史好,不妨问问他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历史。如果这一段都能理清,说明是真好。

其实我觉得,相比历史,地理才应该是常识。起码对中国省份大体位置应该有个印象,对中国周边大国和重要国家应该有个印象。亲,你知道钓鱼岛在哪吗?你知道黄岩岛在哪吗?

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其实是错误的呢

我我们最熟知的历史常识,就有文化大革命中的“革命”。

踢开党委闹“革命”、停课闹“革命”、工人停工生产学习是“革命”、农民搁下锄头、扁担学习文件、语录是“革命”、一切抓生产就是唯生产力论遭批判,这是文革时期“四人帮”叫嚣的“革命”,这是历史上最熟知的“革命”,其实真的是非常错误的,给国家的建设和生产,给人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有什么历史常识因新的出土的文物而被推翻了

刚被确定发现的汉文帝霸陵,就推翻了一个流传近千年的“谎言”。

公元前157年,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刘恒,病逝在未央宫,在他死后,汉景帝继位,遵汉文帝遗诏,将其葬入霸陵。

“後七年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宫,年四十七,葬霸陵”---《史记》

根据这段简洁的记载,我们就可以得知,汉文帝在死后埋在了霸陵里,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关于霸陵的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并且让后人困扰了上千年。

这个问题就是,霸陵的准确位置,究竟在哪里?

之所以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霸陵的准确位置,这还要从汉文帝刘恒尚未去世的时候说起。

公元前180年,执掌大汉朝政大权的吕后去世,吕后一死,忠于汉朝的大臣周勃与陈平随即发动了“诛吕”行动,将吕氏家族屠戳一净。

而在将吕氏家族杀光之后,周勃与陈平就开始商议,要立谁为新的皇帝呢?

思来想去,最终,周勃等人挑中了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代王刘恒,之所以选他,一方面是刘恒是刘邦的血脉,另一方面,刘恒看起来比较好控制。

于是,周勃安排使者,前往刘恒的封地去接刘恒来长安登基,起初,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大礼”,刘恒表现得十分谨慎,一度认为这是一个圈套,最终还是在谋臣的坚持下,才勉强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

而这一路,刘恒可谓是步步为营,且多方试探,直到他来到长安之后,才知道真的是要自己当皇帝。

带着几分惶恐,和夹杂着些许兴奋,刘恒就这样一脸懵地登了基,史称汉文帝。

而登基之后,刘恒并未如周勃等人想象的那样软弱,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最终将朝政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且,在他掌权之后,颁布了不少利于汉朝发展的政策,为汉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的来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政绩突出之外,汉文帝刘恒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节俭。

据史料记载,汉文帝曾经有次想修建一个露台,但露台的预算造价出来之后,汉文帝才知道,造这么一座露台居然需要耗费“十家之财”,对此,汉文帝深觉耗资巨大,最终,他下令罢建。

不仅仅是平日里生活节俭,就连自己身后事这方面,汉文帝同样也是秉承着节俭的原则。

汉文帝登基不久后,便开始着手筹备自己的陵墓一事,鉴于汉朝之前的历代帝王,陵墓大多都被不同程度地盗掘,因此,唯恐自己死后遭到“打扰”的汉文帝决定,“因山为陵,不复起坟”。

什么叫做“因山为陵,不复起坟”?简单来说,就是依山凿挖出墓室,地面上不立封土堆。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地宫的位置,无封土可寻,所以,就能保证陵墓的安全,不仅如此,汉文帝还提出用切碎的苎麻、丝絮堵住所有缝隙,并用漆将其牢牢粘住,这样就没有人能够打开陵墓了。

“帝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纻絮斫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曰:“善。”---《史记》

汉文帝的这个办法,得到了大多数群臣的赞同,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好主意,但有一个人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这个提出不同见解的大臣叫做张释之,时任中郎将,他认为,之前的帝王们陵墓之所以被盗,是因为在陵墓里藏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因此才会招来了盗墓贼的惦记。

而如果不想被盗墓贼打主意,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在陵墓里放那些能引起人贪欲的东西。

张释之的这个提议,让汉文帝深以为然,最终,在原有的陵墓设计方案上,汉文帝又加上了不许把金银珠宝埋入地宫,陪葬器皿一律使用瓦器等诸多规定。

“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史记》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逝于未央宫,继位的汉景帝遵照遗诏,将汉文帝葬入霸陵,而其陵墓内外,也全都按照汉文帝的临终交代进行布置。

也就是说,汉文帝的霸陵,说起来是一个皇陵,但因为汉文帝提前规定了”薄葬“,因此,其内部并无太多的奇珍异宝,而与其他帝王豪华的陵寝相比,霸陵甚至还颇有些”寒酸“。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寒酸,让霸陵躲过了西汉末年的一次浩劫。

公元前25年,赤眉军进犯长安,城破之后,弑杀更始帝刘玄,立刘盆子为帝,随后,赤眉军在长安城以及周边展开了疯狂的劫掠。

作为埋葬汉朝历代帝王的陵墓,同样也遭到了赤眉军的毒手,像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武帝的茂陵等帝陵均未能幸免。

但出人意外的是,埋葬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却在此次浩劫中,基本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汉书》

霸陵之所以能躲过赤眉军的毒手,并不是因为赤眉军善心大发,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当时的赤眉军都知道,霸陵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所以,挖了也是白挖。

这个结果,若是汉文帝在九泉之下得知,恐怕做梦都会笑醒。

不过,这种”薄葬“的方式,却给后人带来的巨大的困扰,尤其是汉文帝曾经要求的“因山为陵,不复起坟”这个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山川地貌的变化,更是让知道霸陵准确位置的人越来越少,到了后来,已经完全不知道霸陵究竟在哪里。

历史上关于霸陵相关位置信息的最后一次记载,是西晋与东晋交替之际,霸陵遭到了前赵皇帝的刘聪的盗掘,而在这次盗掘之后,五胡十六国时代来临,中原文化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因此,不少文献资料都因此失传,而霸陵的相关位置信息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而后人所掌握的关于霸陵的记载,大多数来自于元代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