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空城计(三国时期哪些人用过空城计,其实只有诸葛亮没用过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三国时期哪些人用过空城计,其实只有诸葛亮没用过

所谓空城计就是一种“虚而虚之”的谋略。根据明朝万历初年张居正时代的著名军事专著《草庐经略·虚实》表述“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我为实。”意思是说,本来空虚又仍然表示空虚,使敌方反而误认为我方暗中作了准备。玩儿的是心理学,抓住人性可疑的弱点。

可惜《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没有正史记述。它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文所引郭冲三事,其实是道听途说的,没有严谨的史实论证。元末明初,罗贯中先生把它拿过来,加以神话渲染,夸大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其实三国演义说的空城计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孔明面对的曹真和张颌,其对象司马懿当时正在镇压孟达的反叛,不可能坐飞机飞到空城计的现场。历史讲究的是正史记述和旁证映衬,不能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搞混,OK!

“空城计”的城不拘泥于城,可以是城,也可以是营。这样的话,三国时期的“空城计”目前正史记载有两处:

一处是曹魏文聘对东吴孙权。《魏略》中记载,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文聘守江夏时,孙权带领数万部队攻打江夏,而当时江夏刚好大雨,城池崩坏。文聘没有紧张和动摇,心生一计,那就是让城中人全部躲藏起来,不让孙权看到,自己也躲在府中不出。孙权见到后,果然生疑,他知道文聘是名将,这样做不是有所密图,就有外援,于是就上当撤兵了。

二处是蜀汉赵云对魏武曹操。《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听从法正、黄权等人的建议进攻汉中,汉中守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斩。三月,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来争夺汉中,并运送大量的军粮到北山下,有数千万袋,黄忠认为可趁机夺取这些军粮,赵云于是授予黄忠兵力去取北山。但是黄忠约定的时间之后仍未回来,赵云便带着数十骑出了营寨,查看黄忠等人的情况。恰巧遇到曹操派出的大军,赵云遭到曹军先锋部队的攻击,刚与敌人交手,曹操的大军已来到面前,声势逼人。赵云突围而出,退入蜀汉军的营寨内。此时曹军已追至汉军的营寨前,沔阳长张翼正在防守营寨,见曹操大军杀到,便要闭门拒守。赵云进入大营之后,却下令大开营门,然后令蜀汉军偃旗息鼓。曹操见此情况,怀疑赵云设有伏兵,便向后退去。此时赵云下令鸣击战鼓,鼓声震天,又令军士以弩箭射曹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坠入汉水中淹死者不在少数。

空城计中诸葛亮究竟弹了什么曲子把司马懿吓走了具体是怎样的

诸葛亮弹琴退仲达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这个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杜撰的故事,不是发生在现实中的故事。在现实中,张郃在街亭打败马谡后,并没有向诸葛亮的西城大营攻击,而是转而去平定三郡了。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弹了什么曲子,居然吓跑了司马懿?

一、《三国演义》中实现空城计的基础。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没有在现实中发生,但是这个故事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说明这个故事有着成立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司马懿所说的,诸葛亮平生谨慎,不会弄险。正是诸葛亮的这个特点,才使得蜀军在街亭之败后,得以安然脱险。

在现实中,张郃在街亭打败马谡后,并没有向位于西城的诸葛亮大本营进行攻击。这是因为张郃心里知道,如果他冒然进攻西城,可能会让战役发生不可知的变故。因此张郃见好就收,转而去陇西郡与守军会合,平定叛变的三郡去了。

张郃之所以不敢攻打西城,这是因为诸葛亮的主力就在西城。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率领的兵力至少有五、六万人之多,而马谡在街亭的人马不超过二万。这是因为诸葛亮用兵谨慎,他把主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分给马谡一部分兵力是为了守住街亭,消磨张郃的斗志,为决战做准备。

谁知道马谡用兵无方,被张郃迅速击溃。不过张郃虽然取得了胜利,却对战局变得患得患失起来。这是因为他没有遇到诸葛亮的主力,也无法判断诸葛亮的用兵策略。这才使得张郃的胜利之师被王平的一千蜀军所吓退。在无法判断蜀军主力的情况下,张郃只得撤走。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面对的情况,与张郃现实中遇到的情况相似。在《三国演义》中,对双方的兵力都有所夸大。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书中没有说明蜀军的兵力。不过从诸葛亮对手的兵力来判断,曹真率领二十万人马,羌兵二十五万人马,司马懿二十万人马,诸葛亮的兵力至少也要有十几万人。

但是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的时候,仅仅给了他二万五千人马,还派高翔率领一万人马驻扎列柳城,魏延率领本部人马驻扎阳平关相助。这些人马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五万。因此,在司马懿夺取街亭后,他也会有跟现实中张郃一样的疑问,诸葛亮的主力到底在哪里?

这就给诸葛亮实施空城计奠定了基础。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的主力何在,再加上自己对诸葛亮的性格了解,诸葛亮不会弄险,那么诸葛亮的十万大军就在近旁。面对疑似空城的西城,再对在城楼焚香抚琴的诸葛亮进行一番观察,更加坚定了中计的判断。因此,司马懿才会率领大军撤走,没有胆敢攻城。

二、诸葛亮究竟弹奏了什么曲子。

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似神机妙算,其实是步步用险。这是因为诸葛亮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以此脱险。如果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因此,诸葛亮在城楼上的表现,就直接关系到计谋是否成功。面对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诸葛亮和他进行的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双方斗智斗勇,武器则是诸葛亮手中的瑶琴。

诸葛亮之所以会在城楼上抚琴,正是要用琴声对司马懿进行心理攻势。诸葛亮的空城布置,司马懿可以一目了然。而诸葛亮的表情、动作,与司马懿相距甚远,看不清楚。因此,诸葛亮只有用琴声来刺激司马懿,让他对形势进行判断。

如果要深究诸葛亮在城楼上弹奏的曲子,其实我们也很容易判断出来。诸葛亮按照兵法中的原则,那就是有示之以无,无示之以有。诸葛亮既然摆下空城计,那么在曲调中就要向司马懿传递大军埋伏在旁的信息。可是这种信息不能表达得太过分,带有威胁的色彩,反而会让司马懿起疑。

这就对这首曲调有了很高的要求。诸葛亮必须用这首曲子打动司马懿,还用让他判断失误。那么这首曲子的曲调既要典雅悠扬,又要恢弘宽广。既要有君王的远志,还要有谋臣的智慧。既要有夺取天下的雄心,还要有对将士的同情。这首曲子还必须是诸葛亮最熟悉的曲子,这样在演奏的时候才不会发生失误。

如果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猜出是那首曲子了,那就是诸葛亮从少年时就经常吟唱的《梁父吟》。这首曲子在北方一带十分流行,说的是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个曲子中有对晏子智慧的赞赏,也有对那被计谋杀死的三位壮士的悲悯。

这首曲子完全符合空城计当时的场景,立刻就吸引了司马懿。从这首曲子中,司马懿看到了诸葛亮的胸怀,更是从中感受到了诸葛亮暗藏的杀机。经过对曲子的品味,司马懿完全没有发现诸葛亮的任何破绽,更加坚定了空城计是针对自己大军阴谋的判断。

《梁父吟》之所以会吸引司马懿,更是因为这首曲子引发了司马懿的共鸣。在书中,司马懿对曹魏忠心耿耿,却因为反间计被曹魏弃用,赋闲在家。只是因为当时形势危急,司马懿才被起用,重上战场。虽然司马懿官复原职,但是那一场的冤屈在他心中留下了阴影。

司马懿从曲子中,由晏子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联想到自己。如果诸葛亮的空城计被自己所破,自己杀掉了诸葛亮,灭了蜀国。到那时功高盖主不说,倍受疑忌的自己很可能会遭到鸟尽弓藏的下场。因此思来想后,司马懿最终还是选择了撤军。

结语:

诸葛亮的空城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马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