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西江月?《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
发布时间: 2023-07-06

本文目录

怎样写好西江月

挺好的问题,不是问怎么填好词,而是具体问怎么填好一个具体的词牌。

所以,首先要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格律和韵脚的变化。西江月是种短令,特点是每一句的尾字按“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上下片的首句不用押韵)。了解这点,就可以在某个时刻(你灵感涌动的时刻)在脑海中读出一两句意境优美的句子来。

比如说,有一天我走到一片茂密的林子边,看到有鸟儿从头顶飞过,于是想到附庸风雅吟上一句,灵感一动,想到一句“林密足栖高鸟”。

各位,不要小看这一句,要知道,不是每个人看到鸟儿飞都会想到鸟儿在哪儿歇脚,这叫想象力。诗词的最大魅力就是想象力。

不过这一句确实也平淡了些,所以要配上一句不平淡的。而只要玩过对联,下面一句想出来就不会太难。我的下一句是“翠浓可泡新茶”。挺美的,对不对?同样是想象力。想象力每个人都有,看你去不去挖掘。

这是第一步,根据格律特点和脑海中的意象想到一两个好句子。

第二步检查检查,看看这两句是不是符合格律,符合就到第三步,不符合就想想能不能略加改动,改动量太大就别改了,歇一歇玩别的去。

好在我这两句佳句天成,于是进到第三步。

第三步比较难,通常一首短词的结构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所以下面两句最起码要完成一段景致描写,要与前两句描绘的景色成一个整体,同时还要注意“平仄”,还要押韵,所以要细加琢磨。

押韵是一个工具,第二句最后一个字是“茶”,第三、第四句就要按“茶”的韵脚去找到一个贴切的字。

话说那天大概是早上七点多钟,太阳照在林间,透过树顶撒下一片金灿灿的光。然后你能想到什么?“光”对不对?再找一个字跟“光”组合,跟“茶”押平韵,我很轻松就想到了“光华”二字。

“光华”因太阳而起,所以我的第三句就是是: “骄阳起处闪光华”。一个“闪”字对应一片金灿灿的光。(我最早想到的不严格是这七个字,经过一番推敲和格律对照才确定下来的,后面每一句都有这么个过程)

第三步要说难就难在这第四句上,也是整首词最重要的一句,可以说所有西江月的名篇都是第四句最见笔力,比如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听取”二字,看着简单,对古语不感冒的人就不会用。)

为什么这一句最重要呢?因为这一句既要承接第三句,统一于整体的景色描写,又要实现转韵,用字必须精炼。了解这个要求,然后写成什么样,也是全靠个人发挥的。

我这第四句是: “转瞬云英即化”。需要说明的是,我压根儿没看到哪儿有露珠,就知道这么写是美的。

到此,半阙小词完成,画面感满满,自己很满意,为了不辜负上面四句,硬凑我也要凑一整首西江月出来。

第四步说到底就是把前面三步再来一遍,不同的是要加点儿抒情进去了。这情不能抒得太突兀,要有铺垫;不能太露骨,要有寓情于景的婉约写法,让人有想象空间;但也不能太隐晦,云里雾里的会让读的人生厌。

我这首词的下半片是:

十万群芳争艳,刘郎偏爱桃花。小桥流水到谁家,携与东风闲话。

相比于上半片,下半片感觉上要差不少。主要是因为我为人就不够豁达悠闲,境界决定格调。

拿自己填的词当教材讲,不知道会不会被人拍砖。但我其实也没有自我吹捧对不对?上片感觉好就说好,下片感觉差就说差。但不管怎么说,一首完整的西江月我是填出来了,打个70分总问题不大。且最重要的是,填西江月应该是我这种填法。

最后说一句,词林正韵与新韵的选择,按照你自己喜好的来,不是说按“词林正韵”填词就能显得更有学问。

《水浒传》里,宋江的《西江月》,为什么说这首词写得不好,差在哪些地方

《水浒传》中,宋江在江洲浔阳楼题写了《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这首词与另外一首七绝一起,被江州赋闲通判黄文炳断定为反诗。黄文炳其实没有说错,这两首诗词确实够得上反诗级别,预言了宋江造反,也隐藏了《水浒传》文本背后的故事。

据题主介绍,有人认为《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写得不好。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宋江的这首词无论从诗词角度看,还是从《水浒传》故事、主题看,都不失为一首佳作。如果从结合文本出发,解开这首词的含义,就得为施耐庵的绝佳文笔而拍案叫绝了。

这首词被《全宋词》收录

唐圭章先生于1939年完成《全宋词》的编纂,其中,收录了宋江两首词。这两首词分别是浔阳楼题写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另外一首是留给李师师的《念奴娇·天南地北》。这就说明,唐圭章先生还是看中了宋江的作品,够得上了入辑水平。

其实,这两首词的作者不是宋江,而是另有其人。《念奴娇·天南地北》是“宋江”在七十回之后题写的,是续书故事。续书不是《水浒传》,也就不是施耐庵的作品。因而,如果要给这首词署名,恐怕应当是“无名氏”。

《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则是可以落实版权的,其作者不是宋江,而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施耐庵通过书中人物之手,题写了这首词。所以,唐圭章先生如果稍微严谨一点,这首词就应当署名为“施耐庵”。

唐圭章先生之所以把这首词的版权判给了宋江,大概是因为历史上确有其人,因而,这个历史人物也有可能题写过这首词。但是,宋江其人其事在历史史料中并没有正式的传记,更没有史料记载他写过诗,填过词。所以,《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施耐庵所作。问题是施耐庵不是宋人,假如以他署名,就不能把这首词收入《全宋词》了。

假如我们换个作者,再来读这首《西江月》,是不是可以改变点看法呢?

所谓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大概是把这首词默认为宋江所作,便以作者的人格来判别其作品的水平了。说“宋江”的这首词写得不好,恐怕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

解读《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这是《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的上半阙,写得好不好呢?我觉得写得还不错。为何?

开头两句说的是宋江年轻时的理想,与所有的有志青年一样,宋江也是期望攻读经史,在科举士途上有所成就。这样的理想志向没有错,是当时士子们改变命运、报效国家的一大途径。

同时,“自幼”二字也隐含了宋江父母的希望。家道殷实的宋江有读书条件,父母希望他攻读经史 ,通过科举士途出人头地,改变宋家务农的命运。

不幸的是,北宋时代人人可以做的事情,偏偏宋江不能做。当代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宋江父母却不能培养三郎读书科考。因而,认为《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写得不好的理由之一,就是宋江热衷功名,这首词格调不高。

北宋时期,名人辈出,唐宋八大家中,仅仁宗朝就出了六位。而这六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大文豪,全部都是通过“自幼曾攻经史”而成就功名的。而且,他们并非只写写文章,填填词、作作诗,而是以权谋治理国家,与宋江一样,“长成亦有权谋”。古代士子科举高中,则名利双收,权谋兼得,宋江在词中的自述,完全是那个时代非常正当的诉求,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宋江学业不佳,没有走通科举士途,牢骚满腹。因而,自比落入荒丘的猛虎,等待时机,做一番大事。北宋末年世道纷乱,宋江有此志向,其实也不为过。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词的下半阙陡传笔锋,宋江感叹命运不济,非但没有经营好仕途经济,反倒做了一名阶下囚。下片开头两句与上片形成鲜明对比,是宋江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与文本故事高度契合,十分协调。

然而,最后两句则有点莫名其妙,宋江与谁有如此大的冤仇呢?“血染浔阳江口”分明说的是要找江州人报仇啊?但是,此时,江州人招惹了宋江吗?

假如说《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这首词有点瑕疵,或者说写得不好的地方,恐怕就是这两句。宋江在科举仕途上没有通达,不能怪别人,自己大概也是个学渣吧。刺配江州,也是自己私放晁天王,招致怒杀阎婆惜。自己做下的勾当得自己承担,怎么要找江州人报仇呢?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