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花20余年,写400余万字的巨著,却等了300多年才出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有璀璨的巨星,有黯淡的微尘;有朝代的更迭,有生命的轮回;有宦海的勾心斗角,有市井的悲欢离合……

在浩若星海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精神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铭记,而我们之所以在几百年、几千年之后,还能在某段文字、某本书里看到他们,是因为曾经有这样一群人,为了这些弥足珍贵的记忆付出了汗水、泪水、鲜血,甚至是生命。

这群人,就是史学家。

一,一部被埋没了300年的史书。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谈迁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

他花费了20多年时光,几乎穷尽了自己的所有精力,完成了一部400万字的历史巨著——《国榷》,可是,这部浸透了作

汗水的史书,却是在谈迁死后的300年才被发掘付印,成了历史上被埋没时间最长的史书。

如果没有喜欢钻研历史的嗜好、如果没有不畏权贵的勇气、如果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如果没有求真务实的品性,也许世上不会有这部闪耀着思想光辉的历史巨著。

但冥冥中所有的节点都撞在了一起,不经意间,竟撞出了一个史学家的思想火花,撞出了一部彪炳史册的历史巨著。

二,偶然发现被粉饰了的历史,决定重写历史。

历史,总要有人揭开蒙在身上的伪饰尘垢,将清白的身躯还给后人,让自己散发出光耀后世的真实光芒。

展开全文

而这样的人才配有史学家的称号。

谈迁即将做的正是这样一件事。

1621年,明末,谈迁母亲病故。

在家守丧期间,酷爱历史的他将《明太祖实录》《奉天靖难记》等明朝史书齐齐捋了一遍。咦?发现问题了。

几乎所有的书中都有错误:要么与史实不符,要么张冠李戴,更有甚者,许多大事件竟然没有记载,更让谈迁气愤的是,史实被篡改了!

我们接触到的历史通常分两部分:正史和野史。

所谓的正史又分两种:一种是由朝廷任命的史官记录编纂的历史,叫官修史书。

通俗地说,就是朝廷养了一帮子官员,专门记载朝上皇帝、朝下大臣以及国家发生的大事。

诸如皇帝今天做了什么指示,立了谁做太子,哪个大臣被贬了,哪儿发大水了,哪儿又出烈女贤士了……只要和这个政权有关的大大小小的事,都要记录在案;一种是未经朝廷授权,纯粹出于喜好或民族大义、抑或某种经济利益,个人或机构严格按史实编纂的历史。

以上者两种都比较严肃、认真,号称:“他年史书铁笔”之类的极具权威性的史书。

另一种野史可就不一样了,市井百态、公子佳人、帝王秘闻、朝臣艳史…..捕捉历史的影子,尽情按自己的想象发挥,好比我们现在一些小报的花边新闻。

明史被篡改了,出现了如此大的错漏,难道皇帝、大臣和史官们都瞎吗?

不是,大家谁也不瞎,但不得不装聋

瞎啊。因为篡改历史的恰是当时最大的BOSS——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篡改历史呢?

因为他篡夺了皇位。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孙子朱允

,朱允炆继位后,年轻气盛,想做出点成绩,开始削藩,湘王朱柏因不满朱允炆的政策,引火自焚。

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趁机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朱棣攻陷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做皇帝,年号永乐。

这段历史看起来明明白白的,没什么难写的啊。

当然,如果按着史实写,是不难写,可在当时不能这么写啊。

总不能写叔叔以武力篡了侄儿的皇位吧。

因为朱允炆是合法即位,是明太祖钦点的皇位继承人,朱棣虽然打着“靖难”的旗号,但终究是以暴力夺取的皇位,他这皇位得来的是名不正言不顺。那就空过不写了。

哪哪儿行,史书开个天窗,几个意思。

所以,史书如何记录这段是明成祖朱棣的一大心事。

心结难解的明成祖朱棣开始指使史官篡改历史,修改了一次又一次,前后修改了三次,朱棣方才“庶几少副朕心”。

这部明代篡修次数最多的实录,终于改得符合了明成祖朱棣的心愿了。可《明太祖实录》在屡次的篡改后,早已面目全非,难见真实的历史初貌了。

大家都不瞎,但敢于睁开眼说实话的没几个,谈迁是这几个中的一个。

堂堂史官,竟然曲笔聚讼,根据皇帝和权臣的好恶恶意篡改史实,使明代的史书错漏之处比比皆是。

谈迁对着这些史书,愤懑不已,萌生了自己写一部符合明代历史史实的史书,将真实的明代历史告诉后人。

三,为还原历史原貌,重修明史。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谈迁的目标是写一部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

由于史书多有篡改,谬误极多,谈迁可参照的书目非常有限。

他以 《明太祖实录》的大致框架为基础,以其他一些史书做佐证,开始了艰难的史实搜集。

由于谈迁修史是个人行为。

人,只有一个,资料,全靠自己的腿去跑。

加之当时还是明朝当朝,人们对所知道的史实讳莫如深,这都加大了谈迁的搜集难度和工作量。但这并没有让他心存侥幸,蒙混过关,而是严谨选取其中的材料,反复考证

补订

,不漏过一个细节。

常常为了一个小细节的核实,他要反复走访多人,力求做到

史实

和细节的完美呈现。

他除了借鉴各种书籍、官方发的各种文书,还经常入户采集材料,一家一户地寻访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认真听取当事人的叙述,将真实的历史史实记录在案。

有时候,为了核实一个资料的真实性,他竟然步行到百里以外的地方。

他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的口述编补了崇祯朝十七年的历史,大胆地将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使这部书的可靠性和历史价值倍增。更是填补了这个乱世的历史空白,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他对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族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记载,更是其他书无法比拟的。

经过艰苦努力,用了五年时间,谈迁终于完成了《国榷》的初稿。

完成初稿后,谈迁在初稿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细节核实和史实比对。

查资料、校书稿,继续挖掘素材和史实,不断地完善和修订书稿的细节和章节,陆续增补有关材料,前前后后,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4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四,历经波折,终归圆满。

仿佛老天要考验他的意志。

就在书稿完成后,准备付印时,小偷将书稿连同装书的箱子一起偷走了。

这将谈迁打击地倒下了。

经过几天的不眠不休、痛苦折磨后,谈迁最终爬了起来。他决定重新开始撰写。

这一次,由于有以前的经验和基础,谈迁上手快了很多。他还利用官府的邸报对内容又做了更

翔实

的补充,。又经过4年的努力,终于在顺治十年(1653年)完成了新的《国榷》书稿

不能出版的书。

虽然谈迁的书以明史为主,但书中对满清多有贬责,所以当时没有人敢接这部书稿,致使该书无法付印。直到建国后,1958年才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时候,离谈迁写这部巨著,已经整整过去了300年。

有的人创造历史,有的人还原历史,有的人既创造历史也还原历史,只因为,他在还原历史的时候就已经是在创造历史。

就像谈迁的《国榷》。

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看到真实的明朝,该感谢谈迁;我们今天能看到5000年的中华历史,该感谢那些志节高尚的史学家。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