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有哪些百读不厌的语句到现在我们仍可以脱口而出?你读过的书中,有哪些书读了10遍,今天还想再读,百读不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鲁迅有哪些百读不厌的语句到现在我们仍可以脱口而出

拿来主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 “拿来”,是为 “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 “送来” 的,而不是 “拿来” 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 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你读过的书中,有哪些书读了10遍,今天还想再读,百读不厌

我最喜欢著作为《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不仅笔法犀利,而且还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好诗,本人从小热爱书法,所以对诗词也略有研究,每每读到这些好诗,我不仅感慨万千,这都是中华文化的宝库,红楼梦我已经读了几十遍,每次读完,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热爱红楼梦,热爱中华文化

五年级学生不喜欢深度阅读,只看绘本,桥梁书,该怎么引导,让孩子喜欢经典

回答:深度阅读不易过渡引导。

1.名词解释

(1)绘本:即供儿童阅读的图画书。

(2)桥梁书:少儿读物。介于图画书与纯文字书之间,故为桥梁书。

2.不易深度阅读引导的原因

(1)不论是绘本,还是桥梁书,都能给读者以图文并茂的感觉,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五年级学生只读这两类书,无可厚非。

(2)五年级学生,除了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外,还有品德与法制、科学、音乐、美术,内容已满足学生。

(3)适当地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范围,扩大知识视野是对的,但千万不要硬性地去引导,这样能减弱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起反作用。

(4)对传记、社会、历史方面的书,学生不阅读,符合五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对这些超越学生年龄段的书不读也罢。

(5)学生不读这些书,认为知识面过窄,未免有点牵强附会,特别是去深度阅读更不可取。

总之,引导学生阅读,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兴趣、习惯等方面去考虑,否则缘木求鱼,欲速则不达。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创作背景: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

哪些成语和苏东坡有关

整个大宋朝,我就喜欢二个人。一个是南宋的岳飞,一杆枪气冲霄汉,横贯古今。另外一个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集诗词书画文之大成的苏东坡。一支笔横扫千秋,万古流芳。不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就不配做个苏粉。

虽然其一生命运多舛,自应试及第离开故乡后,几度贬谪,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但我们从林语堂对其的评价中,也可领略其多姿多彩的人生。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个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其一生诗文创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