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腾讯上赚了1万亿
发布时间: 2023-07-11

命运往往就在玄妙的一瞬间。

文:任彤瑶

编辑:张婕妤

来源:远川投资评论(ID:caituandzd)

直到今天,人们回首中国互联网行业曾经的水大鱼大时,满眼都还是中国创业者与顶级美元VC之间的爱恨情仇。

来自硅谷的VC们,在他们中国合伙人的带领下,沿着中关村大街寻找中国的谷歌、中国的雅虎、中国的亚马逊。在这非凡的热闹中,孙正义在阿里身上赚到的2000倍回报,至今是这个韩裔日本人在硅谷最有权势的一段记忆,也书写了人们对于投资回报的想象力。

飞越太平洋的中美航班、美元基金的投融数字,记录着互联网过去的光辉岁月。

然而,直到2022年腾讯连续发布大股东减持公告,人们才发现,这场造富运动的最大赢家,原来远在聚光灯之外的非洲大陆。

Naspers这家来自南非的传媒集团,从不曾写过什么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报道,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比孙正义更懂中国的机构投资者。

2001年,它用3200万美元买下腾讯46.5%的股份后,随着腾讯上市之后的涨幅,20年来累计回报高达7000多倍,15年里光是股息就拿走了252亿港币。在腾讯风光的时候,Naspers的持股市值最高接近2万亿港币;哪怕鹅厂“落难”、市值腰斩,Narspers手里的股票仍然价值万亿港币,不论截取哪个时间节点,这笔投资几乎都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一个案例。

Naspers现任董事长Ton Vosloo说:“ 腾讯是Naspers王冠上的宝石,也是箭袋中最锐利的箭头。如果腾讯咳嗽,那么Naspers会患上肺炎。”

过分耀眼的成功,甚至让他们的减持理由都充满了凡尔赛的味道。据彭博社的报道,Naspers长期以来一直为自己所持有的腾讯股份比自身公司更值钱而感到沮丧,减持是缩小差距的一种尝试。

展开全文

实际上,同样作为上市公司,在腾讯这个超级底座的支撑下,南非卖报纸起家的Naspers,自身的股价已经走出了一条与其他传统媒体集团截然不同的曲线。

问题在于,Naspers作为一家南非报业集团,怎么就把自己最成功的投资做到了腾讯身上?

01

投不中的南非机构

没人要的深圳公司

1995年初秋,第一个商业化浏览器Netscape(网景)在美国上市,股价腾飞的速度震惊了华尔街的老古董们。《华尔街日报》锐评:“通用动力公司用了43年才在股票市场上值27亿美元,而网景花了大约一分钟。”

网景奠定了现代科技公司IPO的模板,借助热情高涨的世纪末牛市,互联网最早的造富神话开始了,连带着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也开始发光发热—— 无数海外VC转眼就把目光投向中国,摸着纳斯达克来过长江黄河。

比起后来淘尽26个拉丁字母的BAT( 百度、阿里、腾讯 )、再后来的TMD( 头条、美团、滴滴 )、更后来的PKQ ( 拼多多、快手、趣头条 ),彼时中国互联网最红火的项目——网易、新浪、搜狐,都还长着一副朴素的门户模样。

1998年网易成为中文互联网排名第一的网站,丁磊回忆:“华尔街投资人抢着要给我们钱,那时公司才10个人左右。”新浪上市时找了摩根士丹利做合作伙伴,投行大老板们不懂互联网,更不懂中国互联网,开会前10分钟才临时恶补了“点击率”“IPC”这些初代互联网黑话。但这都不重要,他们只要知道.com的生意能挣大钱就够了。

纳斯达克喜迎新浪上市的电子横幅,照片像素透露着年代久远

远在南非的Naspers同样嗅到商机,在香港设立了办公室,他们的信条是“往长城上扔意大利面” ——毕竟泱泱中华地大物博,总能粘住几块金砖。

和押中三大门户的华登、霸菱、RSCO等机构相比,彼时的Naspers在中国过得如坐针毡,这个不起眼的南非公司非但抢不到好项目的谈判桌席位,“扔意大利面”的策略也没有起效。

90年代末,Naspers先后在华投资了世纪互联、华体网、脉搏网、易富财经网等多个项目,还有样学样地当起战略投资人,重金帮助被投企业引入西方高管,但最终因水土不服、找不到盈利模式狼狈告吹,在中国足足亏了8000多万美金。

关键是,赚钱没赶上,亏钱没拉下。

随着纳斯达克指数从2000年3月的5048高点开启跳水,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了,孙正义的资产迅速缩水95%,Naspers的股价也大跌9成,首个年度亏损财报伴随着一个崭新的世纪一起到来,互联网泡沫下的Naspers可谓内外交困。

在Naspers的香港办公室考虑卸掉那些负担颇重的中国项目时,深圳河对岸的赛格科技园,一个叫腾讯的小公司正焦头烂额地四处找钱。

腾讯在赛格科技园的第一间办公室

2000年底,腾讯推出了QQ 2000版,用户量每天新增50万。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但问题是QQ始终没能盈利,不断新增的服务器像一只永无止境的吞金兽,连最初的“金主爸爸”IDG都深感养娃不易,萌生退意。

整个互联网浪潮的泡沫破灭后,IDG投资的数十家互联网公司几乎全部遭受重创,急需套现求生。即时通讯在当时的环境下,只是个前途模糊的边缘业务,IDG就开始张罗着找人接盘腾讯。

但说实话,当时可选的VC不多,90年代后期全中国的专业创投管理人在广州花园酒店聚餐,熊晓鸽扫视全场,发现一张桌子都坐不满。IDG去新浪、雅虎、联想等大公司拜访了一圈,也没人肯买。

IDG诚招接盘侠时,Naspers的中国业务部副总裁,顶着自己起的中文名网大为(真名:David Wallerstein)正满中国晃荡,他发现每到一个当地网吧,电脑上都挂着QQ,一些总经理甚至把QQ号码印到了名片上。这让网大为饶有兴致地敲响了腾讯办公室的大门。

一个受挫的南非机构,一个困窘的深圳公司,在命运的偶然中相遇了。

马化腾展示的数据令网大为震惊,当时QQ在中国的用户数已经远超整个非洲的互联网人口。他兴奋地把投资腾讯的计划带到了Naspers的会议桌上,遭到了几乎所有高层反对:你小子之前在中国投了这么多烂公司,现在还想霍霍钱?

但网大为对此有种来自本能的坚持,最后Naspers的南非CEO Koos Bekker力排众议,拍板梭哈:买!拿着最后一笔3200万美元的可用现金,Naspers从IDG、电信盈科和腾讯主要创始人处买下46.5%股份,成为了腾讯最大的单一股东。

站在今天回头看,选择不投腾讯才需要理由。但在千禧年开端,山穷水尽之际押注一个不盈利、没人要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只能依靠鲁莽的运气。

如果觉得运气这个形容过于玄妙,也可以借用伏尔泰的话: “没有所谓命运这回事,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

2001年6月,Naspers和腾讯达成交易。就在那个月的月底,腾讯首次达成收支平衡。丰厚的补偿正穿越好望角的风暴,向这个远在非洲大陆南端的传媒公司张开双臂。

02

报业巨头、机顶盒大户

与互联网猎手

没错,这个在中国互联网早期阶段,干尽了VC活儿的公司,主营业务是传媒,曾经还是最传统的报业传媒。但正是在“不务正业”上的励精图治,让Naspers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成长股。

2014年,Naspers的股票市值达到440亿美元,比20年前翻了100倍。相比之下,《纽约时报》市值约为20亿美元,股票价格还是80年代中期水平。

硅谷红杉资本合伙人迈克尔·莫里茨忍不住发了篇名为《纽约时报何去何从》的雄文,借Naspers的成功,痛批传媒同行的数字化转型迂腐落后。

作为前时代杂志硅谷站记者,迈克尔·莫里茨转行得相当成功,投资列表金光闪耀,包揽了谷歌、雅虎、ebay等赫赫有名的公司,站在了互联网革命的浪尖潮头。这份履历让他有底气对媒体行业重拳出击:

“ 《纽约时报》错过了电视和网络两次媒体革命......而Naspers的管理层决定驾驭而不是对抗技术浪潮, 超越并智取了世界上其余在互联网挑战中挣扎的老式媒体公司。”

回头看,Naspers的财富密码就是一句话: 革自己的命,让自己大赚一笔。

19世纪末,一位南非钻石大亨投资创办了一份叫《公民报》的荷兰语报纸,这是Naspers最初的起源。20世纪前期,Naspers通过大量收购向全国扩张,从报纸到图书,逐渐成为南非乃至非洲最大的出版公司。

但好景不长。80年代全球有线电视兴盛,同样的浪潮传递到了南非。当时南非首家电视台SABC大受欢迎,5年内占全国广告收入从零一跃到近四分之一,印刷媒体受到剧烈冲击,Naspers旗下4家报纸只有一家盈利。

正在Naspers高层一筹莫展之时,一个越洋电话打进了办公室。一位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念书的南非年轻人Koos Bekker自告奋勇,要帮Naspers在南非建立一套类似HBO的付费电视体系M-net。

做电视广告出身的Koos Bekker对纸质报业毫无感情,他公然炮轰:“报纸已经是历史”。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一向以保守经营著名的Naspers开始转型。

左一为Koos Bekker

Naspers为M-Net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