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于谦援救明朝大厦于即倒,却缘何被英宗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

导语: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的混乱局面中,惊慌失措,动弹不得,束手就擒。完全没有网络上大肆宣扬的明朝天子“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英雄气概,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在乱军之中,跌坐地上,被瓦剌骑兵轻易俘虏,其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1.朱祁镇成长在深宫之中,养大于妇人之手;其父朱瞻基忙于政务及其他爱好,没有对其多加教育;而他的老师王振,则是人人痛恨的一代权阉,只不过略通经书而已,并没有对朱祁镇进行过太多的气节教育。所以,在大难临头之际,朱祁镇所受的教育当中,根本就没有宁死不辱的思想准备。

2.朱祁镇只不过是一个平庸之人,突遭大变,束手无措;身边卫士纷纷战死,他最敬爱的王老师,又被自己人锤死了。深宫中走出来的朱祁镇,何时见过这等惨烈的场景.....

现在有很多人动不动就说,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天赋异禀,非常镇静,气定神闲。以我看,这只不过是朱祁镇在大变之前六神无主,呆若木鸡罢了。

3.朱祁镇毫无血性。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朱祁镇年龄是22岁,这个年纪正是血气方刚、绝不受辱的青年时代。但是,我们从朱祁镇身上丝毫也没有看到他表现出一丝血性来。

当然,网络上崇拜朱祁镇的人会说他还年轻。那么,我们来看看198年之后的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吧。

(明末抗清的少年英雄夏完淳)

1647年,年仅16岁的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清兵抓捕,经略江南的清廷重臣洪承畴爱惜夏完淳的才华,极力劝说他投降。但是,夏完淳坚贞不屈,被关押80多天以后,在南京慷慨就义。

在被清军拘押期间,少年英雄夏完淳写下多篇诗词,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以身殉国的冲天豪情。

在夏完淳这样的少年英雄面前,朱祁镇这样的软骨头,应该是无地自容的吧!

结语:明英宗朱祁镇只不过是一个才智平平的普通人,在突然遇到土木堡之变这样重大的变故面前,惊慌失措,束手就擒是非常正常的。可耻的是被俘之后,朱祁镇贪生怕死,觍颜事敌,屡屡引领瓦剌军队去明朝重镇叩关,妄想让敌军不战而获得明朝的军事要塞。

在大同、宣府守将郭登、杨洪的决绝态度之下,朱祁镇才放弃了引敌叩关的卖国行为。

于谦援救明朝大厦于即倒,却缘何被英宗处死

于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垂青史的明朝贤臣。他忠君爱国,正直清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是明朝三朝元老,尽心辅佐宣宗、英宗、代宗三位皇帝,忠诚勇敢。毕生心系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明宣德元年,汉王朱高煦谋反,于谦随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须臾间扫平叛乱,得胜回朝。

(民族英雄于谦画像)

宣宗仁慈,没有立即处死朱高煦,为解心中之恨,派于谦于殿前责骂他。于谦义正严辞,历数朱高煦数十条罪状,骂得朱高煦汗如雨下,满脸羞愧,认罪伏法。

史载:“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宣宗爱其才干,委以重任,授兵部侍郎。于谦在任上遍访民间疾苦,关心受灾百姓,为民请愿,替民伸冤,深受百姓爱戴。

他正直清廉,刚正不阿。

明英宗时期,宦官王振专权,众人趋之若鹜,争相攀附。朝臣劝说于谦随波逐流,可保仕途顺畅,飞黄腾达。于谦坦然笑答:“谦身无一物,唯两袖清风尔。”

当时权臣上朝,都前呼后拥,声势浩大。只有于谦官衣一身,瘦马一匹,轻装简行。

直至其蒙冤被杀,英宗下旨籍没其家产时,竟然身无馀资,家徒四壁。

于谦最为后人熟知的功劳,是“土木堡事变”后,力挽狂澜,救明朝于即倾。

正统十四年,蒙古族瓦剌也先来犯,宦官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明五十万精锐大军在土木堡遭也先全歼。包括兵部尚书邝野等数十名重臣战死,英宗被俘。

(明英宗画像)

此时,明朝面临生死存亡时刻,皇帝被俘,皇子尚幼,群龙无首。

朝臣束手无策,一片惶恐。大多数人主张效仿南宋,南迁避祸。

《明实录》记载了当时的乱象:“时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人心汹汹,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有欲南迁者。”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国难之时,于谦站了出来。

于谦首先提出“立朱祁钰为帝,朱见深为太子”的建议,拥立朱祁钰为帝,稳定民心。

其次,在也先挟持英宗兵临城下时,于谦亲率十万老弱残兵御敌于国门之外,死守都城,拒迎英宗。

他首要考虑的是国家社稷黎民百姓,“社稷為重,君為輕。”他不想明朝变成第二个南宋。

于谦当时并非不忠于英宗。此时的明朝正处于“全盛之天下”时期,绝非任人宰割之南宋,他料定也先不敢轻易杀死英宗。此时的明朝军民越是强硬,瓦剌越会心虚。

由此,也先的人质便失去了战略意义,为于谦的反击赢得了时间。各地勤王军队陆续到达。

于谦着战甲,执利剑,亲率大军20万,在京城九门外与也先展开了殊死一搏。此战将士齐心,三军用命,一举大破瓦剌,也先不得不放回英宗。

但由此,英宗对于谦怀却恨在心,为后来于谦被杀埋下祸根。

景泰八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 拥立英宗复位。

(于谦墓)

当时的于谦手握重兵,威望极高。他明知英宗复位后于己不利,甚至会有杀生之祸。

但他始终没发一兵一卒,宁愿“粉身碎骨”,也要“自留清白”。

屠隆说:“于少保盖可以无死,而顾一死保全社稷也.”

后英宗以谋逆罪杀死于谦。

“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

明代宗为何不废英宗为王,要尊英宗为太上皇

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瓦剌方面觉得这样一个奇货可居的大明天子掌握在自己手里,自己可以凭借手中握有明朝皇帝这个人质而向明朝政府施压,以便从中捞取更多好处。这些草原的蛮汉们未曾料到,论起玩心眼,明朝这些大臣可以算得上他们的祖宗了。瓦剌的心思明朝怎么可能不明白。英宗被俘后,留守北京的大臣随即奏请英宗生母孙太后,请求册立郕王为帝,同时将“北狩”的英宗皇帝遥尊为太上皇,这一釜底抽薪的举动实际上让瓦剌企图挟持英宗来要挟明廷的计划破产。

英宗被俘后,郕王并没有直接登基为帝,而首先是以监国身份代掌皇权,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郕王就正式登基为帝的。郕王之所以称帝,一方面是她自己觉得所谓的“监国”名不正言不顺,本就是个临时性的,并且这个烂摊子他也不想接,所以当时的朱祁钰整天嚷着“不干了,不干了。”但是另一方面,明朝留守京城的大臣们也希望拥立一位新皇帝,从而使瓦剌的诡计破产。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郕王朱祁钰才被半推半就的拥立也帝。

郕王朱祁钰的登基,同时也宣告了英宗正统一朝的结束,新帝登基,年号为景泰元年。与此同时,瓦剌手中的英宗的身份也不再是皇帝,景泰帝君臣在以何种称号称呼英宗时也产生的分歧,有人认为,英宗皇帝应该为造成明朝巨大损失的土木之变负责,应该将英宗皇帝位号废去,改称王,而有些大臣则对这种提法表示了明确的反对,他们认为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是王振,如果轻易将英宗帝号废去,其身份骤然降低,在瓦剌的英宗恐遭不测。最终景泰帝经过权衡,也采纳了后一种说法,景泰帝君臣最终决定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此举也是仿效昔日因靖康之变而被俘的徽、钦二帝。但是高宗与徽宗是父子关系,而代宗与英宗则为兄弟关系。太上皇一般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