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为什么要迫害苏轼兄弟?历史上大宋王朝的军队实力为什么那么差是因为章惇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章惇为什么要迫害苏轼兄弟

与其说章惇迫害苏轼兄弟,不如说苏轼兄弟在政治斗争中没有斗过章惇,假如让苏轼兄弟掌握了大权,照样也会排挤章惇。

章惇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由于他晚年排挤苏轼,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奸臣。其实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章惇是能够让北宋翻身的人,苏轼只能让北宋一步步滑到坑底,因此章惇排挤苏轼,也不过是打击改革的绊脚石罢了,算不上迫害。只可惜宋哲宗去世的比较早,章惇的改革匆匆落幕,自己也被继位的宋徽宗迫害致死。

章惇在宋朝被列入了奸臣的行列,理由是他推行新法,打击保守派。宋朝一直以来积贫积弱,就是因为这些保守派的影响,真的要划分奸臣的话,苏轼、司马光这些人都比章惇更有资格进入奸臣的行列,影响国家的变革,比小贪小恶的罪过更大。苏轼是一个好诗人,却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北宋从建国开始就开始积贫积弱,一直到王安石掌权的时候才开始有所好转,章惇就是变法派的一个重要角色。

在王安石变法之前,章惇和苏轼的私人关系不错,章惇也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和苏轼两个人在文学上惺惺相惜。王安石变法时期,苏轼因为反对新法遭到了打击,在乌台诗案发生时,章惇虽然是变法派的重要人物,却依然帮助了苏轼。苏轼本来必死无疑,但是在章惇等人的帮助下,成功的避免了死刑,还获得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
这时候的章惇一直做到了副丞相的位置,是变法派的二号人物。他肯出手帮助苏轼,正是因为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的感情。后来保守派再一次掌权,章惇受到了严厉的打击,七八年的时间里面,换了好多地方做官,官总是越做越小,这个时候苏轼却慢慢的成为了保守派里面的领导人物之一。等到宋哲宗亲政的时候,对于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非常的痛心,再一次启用了章惇变法,这时候章惇有了上次保守派卷土重来的教训,开始对保守派进行毁灭性打击。对于司马光这样已经去世的保守派直接开棺鞭尸体,对于苏轼这种在世的保守派贬低到荒无人烟的海南地区。

章惇打击苏轼是因为这时候苏轼已经是保守派的首领,章惇的做法固然残忍了些,不过历代变法变革,对保守派太过于仁慈,最终都会导致动乱。章惇除了延续王安石的新法之外,还开始练兵强国,准备改变给辽国和西夏岁币的屈辱局面。可惜这一切都因为宋哲宗的去世而破产,如果宋哲宗多活几年,靖康之耻可能都不会出现。宋哲宗去世后,章惇不支持宋徽宗继位,认为他这个人轻浮奢侈,不是做君主的材料。结果宋徽宗依然还是继位,继位后的宋徽宗多次贬低章惇,一直到章惇病死。
宋徽宗继位后,曾经准备把苏轼召回来,结果苏轼半路就病死了。如果苏轼回来掌权,也肯定不会放过章惇。综合评价章惇是一个果敢的改革家,打击苏轼的行为从历史大局来讲,丝毫没有过错。

我是篱上青,欢迎吐槽,评论,点赞,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

历史上大宋王朝的军队实力为什么那么差是因为章惇吗

说归说,笑归笑,不必拿宋朝军力开玩笑。宋朝军力强或弱,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当然了仅凭一个章惇他也影响不了整个一个王朝的军力。

说宋朝军力弱,的确是有道理的。同秦、汉、唐、明相比,宋朝不管是疆土面积,还是对外扩张的进取心,都有所不如。毕竟,没有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这个朝代是有“先天不足”的。

但要是说他“那么差”,怕是也不尽然。于风雨飘摇,强敌环绕之中,能坚持300年,这本身就可以说明问题。当然了,网上给出的宋朝军事作战的那些数据,也是“宋吹”有意为之,不得作数。

分析

“重文轻武”是人们普遍对宋朝的一个认知,这个认知我不能说是错的,但这个认知是有偏颇的。

也有一部分人说,宋朝也不是“重文轻武”而是“强干弱枝”,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不过也并不是全面的。

准确地说,宋朝不是在军事建设上“重文轻武”,而是在政治地位上“重文轻武”。同时,宋朝也不是在军事平衡上“强干弱枝”,而是军制形式上“强干弱枝”。

  • 马上皇帝的“重文轻武”

不管是宋太祖也好,还是他的继任者宋太宗也罢,他们都是马上皇帝。经历过五代十国乱世的他们,从骨子里就不会和太平天子一样。

虽然说,从宋太祖尤其是宋太宗执政时候所颁布的多种政策上来看,这两位皇帝都表现出了“重文轻武”的态度。

可只要我们反观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只要是统一了天下之后,那基本上都是文臣的地位要高于武将。毕竟,马上可以打天下,但治理不了天下。这是历史的必然,非宋朝所独有。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态度”,这个态度给很多历史爱好者一个信号,宋太祖“重文轻武”,忽视军事建设。

事实真的如此么?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所“释”的是那些“军头”。他总结了五代时期的历史教训,发现不能让地方军事主官做大,为了维持宋朝的长治久安,他剥夺了石守信等一批老将的军权。

但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宋太祖这么做不是忽略了“武”,他只是为了避免这些老将军阀们做大。与此同时,他又提拔了曹彬、潘美、郭进等一批新锐。

也正是这批新锐,辅助着宋太祖统一了南方,奠定了宋朝的基业。而到了宋太宗年代,这些人也依旧活跃于战场之上,帮助太宗打下了北汉。

其实,只要我们细品之后,便会发现一点,不管是宋太祖还是宋太宗,即便是后来的真宗、神宗、哲总、徽宗,他们都是有进取心的。

这些皇帝,都有想过收复燕云十六州,也都想过解决西夏的边患。奈何时运问题,他们都没有解决这些问题。

回到“重文轻武”这个话题上来,宋朝的确是给予了文臣们极大的自由空间以及很好的经济待遇。可同时,宋朝对于武将们的经济待遇也不差,甚至对于底层士兵的经济待遇也要优于前朝。

从待遇、军事拨备、军械开发等方面看,宋朝是没有忽略了军备建设的。当然了,宋朝的确也表现出了“重文轻武”的一面。

那就是,在宋朝如果想要仅凭“军功”的话,是无法担任宰辅的。而且,在很多军事作战中,都要有文官甚至是太监来“监视”武将。

众多方面的表现,能让人们看到宋朝在文、武之间的不公正待遇,以及武将的政治地位较低。可事实上,有这个毛病的不止是宋朝。唐、明等时代也都有过这种行为。

为了王朝统治,而在政治上采取的平衡措施,防范措施,这是每一个时代都发生过的事情,非宋朝所独有。我们不能够简单地依据一些措施就批判宋朝“忽略武备”。

  • “强杆弱枝”的误解

“强干弱枝”是人们批评宋朝军事的另一个理由。这个问题,也的确是宋朝军事上面所表现出来的缺陷。

自宋太祖开始,截止到宋真宗时期,“强干弱枝”都是极其明显的。虽然边疆也有部队,但只要有大规模战争,就会动用禁军。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导致宋朝边疆防御力不足,向外扩张能力不足。每次打仗都要从中央派兵,这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物资。

其实,这种问题在很多时候都存在过。唐、明的开国之初,如果想要大规模对外用兵,也是由腹地开始进发。这是统治的需要,只有等到内部稳定之后,边疆兵力的规模才开始扩大。

宋朝出现这种现象,自有五代十国的余毒影响,也有其不得已的一部分。那就是宋代建都开封,本处于四战之地,是需要有足够军事力量拱卫都城的。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会发现一点,那就是中央禁军已经绝非宋朝作战的主力。北宋后期的作战主力,其实就是处于边疆的西军。

虽然说,西军在名义上还是归属于“禁军”的一部分,可他们的指挥官,包括其驻军处,都不再是中央。

直白点说,宋朝到了中、后期时代,虽然依旧“秉持着”集中禁军、扩大禁军等方略。可事实上,那时候的禁军也只是名义上的了。

从名义的管理上,禁军依然要归属中央直接管辖,可实际的指挥权早已落在了地方。所谓的“强干弱枝”从北宋仁宗时期,就基本不存在了。

  • 与章惇何干?

普遍认知中,宋朝军力弱的原因也无非就是“重文轻武”与“强干弱枝”两点。而我们在上文中也说了,这两点其实不能算作根源性问题。

连这两点都算不了根源性问题,那章惇又怎么可能是“罪魁祸首”呢?

我们不必讨论章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