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2025必须收回(没有台积电的台湾会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没有台积电的台湾会怎么样

台湾是我国的宝岛,有美丽的风光和自然景观,台湾的经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不错的表现,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由于台湾是一个岛屿,所以台湾经济不可避免的是一个典型的岛屿经济,资源缺乏,大宗原材料完全依赖进口,对岛内制造业制约较大。特别是在今天全球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台湾不可避免日益边缘化。

台积电作为世界超大型的芯片制造企业之一,是台湾的支柱,也是台湾参与全球产业链的代表。如果没有了台积电,台湾在全球产业链中彻底失去存在感,将沦为一个普通的地区。

康熙收复台湾后,为何要三叩九拜朱元璋

台湾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关于台湾问题 我们始终坚持的态度是: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624年之后,台湾相继被荷兰 西班牙侵占,经历了残酷严苛的殖民统治时期。

1662年,明朝将领郑成功带领军队浴血奋战收回了宝岛台湾,这之后恰逢清兵入关,大明朝覆灭,大清朝顺势而起。

郑成功及其后人便依据台湾独立为王,独霸一方,之后不断派兵骚扰东南沿海。

悬孤海外的台湾可算是把东南沿海闹得海警四起。

此时大清朝北边沙皇压境 ,西边葛尔丹在蒙古为患,内忧外患的大清朝让康熙为此忧心忡忡。

东南沿海是大清朝的粮仓钱库,想要西征北战就要保证东南沿海的稳定。

康熙携众大臣共同商议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法,众大臣各抒己见,有人主弃有人主和。

康熙内心却早有主张,他觉得台湾不可弃,必须收复台湾。

收台人选他本想选择军功卓著的周培公,奄奄一息的周培公推荐了姚启圣。

姚启圣虽然傲慢刁毒,但也不失为一名忠臣良将。

他指出朝廷平台应以政略为主战略为辅,三必剿则在于剿其心 剿其兵 剿其海陆,三必抚则在抚其功 抚其民 抚郑经。

民心不可欺,也不可弃。姚启圣建议康熙恩威并济,抚剿并用。

姚启圣因地制宜提出的平台方略令康熙折服,他授权姚启圣为平台总督 全权负责平台事宜。

这期间大清朝和台湾郑经前前后后经历了10余次和谈,打完就议和,谈完之后继续打。

终于在第三年8月份收台成功。至此,台湾正式回归祖国的怀抱。康熙皇帝终于完成了华夏一统的大业。

康熙在收复台湾的同一时刻,来到了南京祭拜明孝陵。

他三叩九跪来到朱元璋的墓前,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陵,康熙为何要在他墓前宣布自己光复台湾呢?

仅仅是为了炫耀吗?并非如此。

康熙非常敬佩明太祖朱元璋,他曾说, 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他来此祭拜是言明大清朝并非是推翻了明朝,而是传承了大明朝的发展。

自古以来,朝代更替实属正常,他想要表示大清朝通统治的合法合理。

其次,康熙祭拜明孝陵也是为了缓和满汉种族几十年之间的矛盾,营造天下一统 、万民一家的气氛。

其实也是为了提升强化汉民的臣服之心,让全国子民见证这个千古一帝的气魄和光辉。

祭拜明孝陵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天下万民的一种承诺,也是康熙对自己的肯定和激励。

康熙此次祭拜的时候,允许忠诚于大明的臣子和读书人在场,他希望通过祭拜明孝陵收复江南汉人、士子 、读书人之心,也是为了稳定清朝的统治基础。

《清圣祖实录》记载: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

康熙皇帝对朱元璋可谓表示了极大的恭敬,行三跪九叩礼且于宝城前三奠酒,南京的父老百姓们十分感动,对康熙的看法也渐渐转变了。

通过祭奠明孝陵,康熙可谓是为自己打造一个充满伟大光辉的形象,也算是一场颇为考究的行为艺术吧。

不得不为这个千古一帝点赞,也为我们华夏民族能够有这样的优秀帝王而骄傲。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

祖国的统一是万民之福,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我们坚持中国的领土一点也不能少。

希望在我们中国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的努力下,祖国能够繁荣昌盛,全国人民能够幸福美满的生活。

收复台湾姚启圣居功至伟,为何有功不赏,反而重赏施琅

满清自从努尔哈赤起兵,皇太极建立清政府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任旧处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皇太极和顺治帝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想顺势南下将明代余孽一一授首,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清朝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平定三藩之后,康熙皇帝腾出手来准备除掉台湾岛上的明郑朝廷,也就是所谓的“国姓爷”。高晓松在节目中曾经说过,郑成功就是个大海盗,遭到了不少人的DISS,其实高的说法话糙理不糙,郑成功出生于日本,父亲郑志龙是当时有名的走私头目,常年往来于大陆和日本之间,大明朝廷曾多次欲剿灭他,都被他逃脱,不得已,选择招安。

清朝入关后,郑志龙及其走私团队成为东南地区抗击满清的重要军事力量,但他于1646年选择归顺清朝,反倒是他的儿子郑成功一直以台湾为根据地,与清朝抗衡,表面上看,郑家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实则是割据一方的小朝廷,只不过是以汉人为主体,打着明朝的旗号罢了,和朱明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一心做大有为之君的康熙,自然容不下郑家躲在岛上作威作福,三藩平定以后,清廷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东南方向,郑家的麻烦就到了。

但清军是打关外进来的,对于马上作战他们很是熟悉,换做水战就真可谓一窍不通,想要成功就必须寻找擅于水上作战的将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尤其是水军主帅,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指挥经验,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可谓绝对的稀缺资源。

但这个人还是被找到了,那就是台湾反水的大将施琅。施琅原本是郑志龙的属下,郑志龙投降后又跟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因为杀了部将曾德,与郑成功决裂,郑成功一怒之下杀了施琅的父亲与兄弟,施琅走投无路,投靠了清廷。

投降之初,施琅并未受到重用,后来经出自福建的李光地和姚启圣大力推荐,才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可以说,姚启圣是施琅的伯乐。

也正因为以上原因,两人在平叛过程中配合默契,姚启圣是文官出身,坐镇大帐运筹帷幄,整个收复计划及后勤保障工作,都出自他,而施琅是武将,冲锋陷阵,自然少不了他,1682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此后施琅主动招安,台湾郑家走投无路之下选择投降。

可以说,收复台湾是施琅和姚启圣共同成就的伟业,但此后,施琅平步青云,官场得意,而姚启圣则有功不赏,郁郁而终,同样是平叛的大功臣,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

要说姚启圣如果在打仗期间毫无作为也就算了,可姚启圣却有以下几点大功:

1. 姚启圣提出了剿抚并用的策略,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的损失,加快了剿匪的进度,并且明郑朝廷中也有被逼无奈之人,顺带也能招安一部分人才。

2. 姚启圣接任福建之后从各地调来精锐的火器和大炮,并且还调遣来擅于水战的将士,这就解决了清军不善水战的弊端,奠定了战争胜利的基础。

3. 姚启圣收复厦门、金门之后请求朝廷保护这两处地方,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促进了当地的的农业、经济发展。

4. 施琅是姚启圣推荐的

按理说姚启圣本应该是夺得头功之人,可康熙皇帝就是重赏施琅,要说这里面没有隐情的话谁都不会相信,我就来说一说我的观点。

1. 姚启圣是“前明余孽”

姚启圣前半生是为崇祯皇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