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的诗特点(《花间集》中有很多温庭筠的诗词,他的诗词有什么特点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花间集》中有很多温庭筠的诗词,他的诗词有什么特点

《花间集》中有很多温庭筠的诗词,他的诗词有什么特点?

1.温庭筠辞藻华丽,情感婉约,却因诗艳而饱受诟病,但也有清新的一面。温庭筠之所以“色美并举”,从“艳诗”到“清诗”,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宣泄心中的忧郁,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温庭筠的诗歌“清”与“艳”并举,与其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密不可分。唐朝后期,我们在国内国外的时候,温庭筠踌躇满志,想干一番事业。但他几次科举失利,仕途坎坷。他只是国子监里的一个教辅小官,很难施展抱负。最后他抑郁了,结束了悲惨的一生。温庭筠秉承了唐代文人的特点,出入青楼楚馆,注重个人享受,所以诗词赋艳也就不足为奇了。

2.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温庭筠一直在积极入世,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但以坎坷的一生,其政见被延宕,其留存于世的诗作,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时代的感悟,对个人生命体验的感伤。温庭筠精通音律和诗词。温庭筠诗歌作品以物为题材,具有音彩之美,在艺术上独树一帜,他的诗歌辞藻华丽,写的更多的是个人经历,在时政上也有所体现。他的古代游记作品,感情深刻,韵味清新,至今仍有很强的人物性格。他的诗多写女子闺阁,格调高雅精致,语言纯熟,清澈明亮。他是花间词派的代表作家,被称为花间词的鼻祖。现存字数在唐人中最多,大部分收录在《花间集》中。原集已不翼而飞,后人收藏了温庭筠诗和金全词。

3.温庭筠的诗性艺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修辞精美,描写不厌,还有格调高、语言清新的警句,写得清晰典雅,深受时人推崇。从诗歌风格方面,他最擅长乐府诗和节欲。温庭筠诗集约有六分之一的乐府诗,华丽多彩,多写闺阁、宴饮题材。在他的乐府诗中,成就较高的主要是咏史怀古、怀恋爱情、写景(包括边塞之行)的乐府诗,但也有一些写宴饮、音乐的佳作。

温庭筠词的艺术特色风格,对后代词人创造有何影响

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除常见的闺阁、歌伎题材外,还有写戍妇思念征夫、女道士、祠庙赛神、采莲女子的爱情和商妇的相思等。温词的风格以秾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温庭筠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他的词乍看似乎堆垛晦涩,仔细玩味便觉情挚韵远,余味犹存。代表作有“柳丝长”等。其词在写景、述事中含蓄着主人公深沉的感情,与李煜词的多用赋体、直抒胸臆不同。这一艺术特点,对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等有影响。温庭筠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其句法的参差,叶韵的繁变,情景的交融,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温庭筠在词艺术方面的探索,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温诗今存310首,有清顾嗣立的《温飞卿集笺注》。其词主要收录在《花间集》、《全唐诗》、《金荃词》、《唐五代词》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小说《乾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现在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举例分析温庭筠诗词的艺术特色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商山早行
温庭筠 〔唐代〕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明驿墙 一作: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内容涵盖 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 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
  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雄鸡报晓,夜 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温庭筠的词风格

温庭筠词的特色是变化没有温词那样繁多。
温词则首二句和下片都写相思,三四两句插入写回忆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