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三大体育报刊分别是哪三个?请问:北京近代第一份中、英文报纸各是什么谢谢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意大利的三大体育报刊分别是哪三个

意大利的三大体育报刊分别是 《米兰体育报》、《罗马体育报》和《都灵体育报》。

1、《米兰体育报》

《米兰体育报》创刊于1896年4月3日,是意大利发行量和阅读率最高的日报之一,是发行量最大的体育报纸,也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体育报纸之一。

《米兰体育报》的第一期报纸在1896年4月3日印制,报道了当时即将在希腊雅典开幕的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2、《罗马体育报》(Corriere dello Sport)

《罗马体育报》,也叫《罗马体育邮报》是罗马地区乃至整个意大利重要的体育报刊,成立于1924年,主要报道各种类型的体育新闻,其中以足球栏目为主。

3、《都灵体育报》TUTTOSPORT

都灵体育报也称《全体育》、《全景体育》、《体育总汇》,是一份70%的报道都要与尤文图斯和都灵有关的体育类报纸,《都灵体育报》日发行量为11.4万份。

《都灵体育报》总部就设在都灵本地,在意大利这家报纸被共认为尤文图斯俱乐部的“队报”。

这家报纸由地处罗马的NES (NUOVA EDITORIALE SPORTIVA)集团发行,但它的发行仅限于都灵及附近地区。

扩展资料

《全体育》,这家报纸支持尤文图斯与都灵两个队,70%的报道都要与尤文图斯和都灵有关,这也反映出都灵人与近邻法国人一样具有相当的排外情绪。

相比之下《全体育》更倾向于都灵队,因为该报的创办人Renato Casalbore,就是49年都灵队因飞机失事全体丧生那起空难中的一分子。在体育类报纸领域,这家报纸相对较小,权威性也不高,大致相当于中国三大体育报纸中的《南方体育》。

与GAZZETTA DELLO SPORT《米兰体育报》和RIERE DELLO SPORT《罗马体育报》这样覆盖面比较广的全国性或者半全国性报纸不同的是, 《全体育》把自己的客户固定在都灵地区。

所以,《全体育》不同于另外两大报纸的客观和基本客观,《全体育》的报道倾向性非常严重,不实报道颇多。

因为都灵队这几年的成绩不是很好,所以该报的体育报道就主要围绕尤文图斯了,甚至有尤文图斯队报之称谓。对于米兰双雄和罗马双雄的好消息,通常只在不重要的版面做简短的报道,而对于尤文图斯的小利好,即使还在传闻阶段,也放在头版大肆报道,极尽赞美之词。

相反,对于米兰双雄遇到的麻烦和失败,该报则是不惜笔墨,唯恐天下不知。所以对于中立球迷和比较专业的球迷来说该报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但对于极端尤文图斯球迷来说比较适合口味。

请问:北京近代第一份中、英文报纸各是什么谢谢~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我国国人独立创办报刊,最先是艾小梅于1873年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但此报存在时间很短。随后,1874年1月,由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同一时期,报人容闳在上海创办中国大陆第一份由中国人主办的中文报纸《汇报》。对此,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时间颇有争议。倪延年、吴强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中提到:“虽然,从19世纪初就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大陆创办了中文报刊,但毕竟不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称之为中国近代报刊似乎稍失严密。而以艾小梅、容闳、王韬等人为首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则不是势单力薄就是远离大陆,故难以从中国近代报刊的社会作用角度来认识。我们认为: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杂志《中外纪闻》。当然,这一标志的出现不是突发性的和偶然的,而是先人们(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
英文《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清道光三十年六月二十六日(1850年8月3日)由美国波佛梅公司广告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自任主笔兼发行人。该报是鸦片战争后最早在中国创办的外文报刊,每周六出版一期,印数仅100多份。每期对开一张4版,内容一半为广告和进出口贸易统计,另一半为评论、新闻和读者来信。1859年起该报成为英领事馆及商务公署发表各项公告的报纸,租界工部局的文告、新闻公报及付费广告也在此周刊优先发表,有“英国官报”之称。清同治年间,太平军起义,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率部攻打上海时,该报虽标榜“局外中立”,但却提出“公正而非中立”的论点,肆意干涉中国内政。1864年英商字林洋行创办英文《字林西报》。《北华捷报》虽继续出版,但已成为《字林西报》的星期附刊,名称、篇幅、内容、读者对象、办报方针等方面都有改变。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该报停刊。
《上海每日时报》 《上海星期时报》(1861~1862)
《上海每日时报》(Shanghai Daily Times)和《上海星期日报》(Shanghai Week Times)都是英商天孙洋行于清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一日(1861年9月15日)创刊的外文报纸,主笔斯密斯(J. M. Smith)曾任英文《北华捷报》编务。这两份既有日刊又出周刊的英文新闻报刊,始终把字林洋行出版的各种报刊作为竞争对象,也是《北华捷报》出版10年后遇到的第一家竞争对手。
两报出版仅半年,1862年4月,报馆主持人温特囊括了报馆资财和读者订阅报纸的预付金,逃逸无踪,两报只能同时宣告停办。
《字林西报》(1864~1951)
《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于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创办。它的前身是英商字林洋行主办的英文《北华捷报》的附刊,创办不久,由于经营管理得当,《北华捷报》反成《字林西报》的附刊。
《字林西报》初创时仅为对开4版一张,后扩大到18~32版。内容以刊载通讯报道、时事新闻和有关中国军事新闻为主,公布上海租界当局政治、法律、商业等方面的法令通告,还以大量篇幅刊载商业广告、船期信息和市价行情。《字林西报》及其前身《北华捷报》因创办时期早,与上海外侨社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英国路透社在上海建立远东分社后,《字林西报》又取得了垄断该社电讯稿件30年的特权,直至英文《文汇西报》总董开乐凯(John Dent Clark)抗议后才被打破。《字林西报》还购买了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稿,使该报刊登的新闻迅速、翔实。该报同时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新闻通讯网络,免费向教会传教士寄赠《字林西报》,换取各地教会传教士提供的通讯稿件和情报。该报还经常就中英关系、中国政局以及其他时事问题发表意见。如要求清廷实行门户开放,反对太平军起义以换取清廷允准英国在华特权。它对中国维新派表示同情,反对慈禧擅权。在谴责统治者残酷镇压革命的同时,又主张对起义者实行镇压;日本侵略中国影响了英国在华利益时,赞成中国抗战。作为英商民办新闻报纸,代表在华英国商人的利益,但某些观点有时也与英国官方相悖,如反对英国政府在华走私倾销鸦片的政策;在租界政权建设方面反对“自由市”计划等。随着报业的发展,字林西报馆的印报机器设备不断更新。民国13年(1924年)在外滩地段建造十层高的字林大楼,与当时英国在上海的恒丰银行隔街相望,形成“北掌文权,南扼财权”之势,霸踞上海十里洋场的局面。该报机器设备已可与当时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媲美,成为英国海外报系中最大的报纸。民国19年(1930年)哈维德任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