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比自由诗更“雅”吗?新诗(自由诗)与唐诗相比,哪个艺术水平更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格律诗比自由诗更“雅”吗

受邀作答,才疏学浅,仅供商榷。

将两种文体本不同的创作形式所成之作以何为更“雅”设问我以为不妥!因为,对各种文体和格式所成之作的辩赏,因受众自身所受教育及其自身感知喜好而不同。犹如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设比何者更雅相同。她们都是因运而生的作品,就同一类作品可比出高下,而把两类作品笼统作比,无法作答!因为她们门中都有传世佳作,都非常雅且难能可贵,篇幅有限恕不一一列举。 梅傲瑞雪冬琼拥,百花齐放满园春、若问何花花更好,四时百众爱不同。

新诗(自由诗)与唐诗相比,哪个艺术水平更高

新诗(自由诗)与唐诗的比较,实质是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比较,唐诗作为中国传统诗歌的代表参赛。我认为,不论文学艺术水平,还是对中国诗歌的贡献,两者相比,唐诗均完胜。

?唐诗

中国传统诗歌是伴随着汉语言的发展而走向成熟。我们知道,《诗经》中大多都是四言句式,主要原因便是当时的汉语言尚未发育,大量的单音节词,使组成诗句的2/2基本节奏也变得困难,这也是我们在阅读《诗经》时,发现有大量叠音字或无意义虚字存在的原因。

经历代的发展,至隋朝,由沈约等人归纳出汉语四声(平上去入),又由陆法言等人编制出《切韵》,标志着古代汉语的成熟,也为唐诗的产生做足了铺垫。

所以,唐诗虽产生于唐代,但却是经过近两千年的传统诗歌沉淀而成,其代表着古代汉语应用和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成就。我们可以用其取得的成就,反证其文学艺术水平。

1、重新定义“诗歌”

在唐代以前的古体诗,大多是合乐演唱的,所以统称为诗歌。而在唐代成型的格律诗,摆脱了此一模式,发展出只借助声律去表达情感或情趣(即声情)的形式,使诗歌一词有了新的定义,即合乐演唱者为“歌”,不合乐吟诵(或朗诵)者为“诗”。

2、为传统诗歌建立审美体系

随着格律诗的发展,特别是在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等诗人的共同体验下,产生了被誉为“盛唐气象”的诗风。也为中国传统诗歌建立了以格调、画面感、意境为核心的审美体系。

3、为传统诗歌建立了创作方法论

格律诗的成熟,将汉语言(包括语音、语词、语法)之美推向高峰,并形成了创作体系。语音上有声律体系,语词上有意象体系,语法上则有字法、句法和章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唐诗中,大量应用了最能反映汉语美的修辞手法“对仗”,并将对仗之美写到极致,直接分出了“对联”这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4、诗歌批评体系的建立

随着唐诗的繁荣,也带动了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的发展,如皎然的 《诗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为后人以话本进行诗歌批评的形式,打下了基础。

?新体诗

中国的新体诗又称自由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产生的时机是在反传统甚至废汉字的呼声中,因此其与中国传统诗歌是完全割裂的,其理论基础和审美体系都是参照西方的诗歌理论而建。但汉字与拉丁文字又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其一直处于融合和创作实践中。尽管新诗诞生也有百年了,但此时期也较为动荡,故尚未形成较为固定的审美体系。

由于新体诗一直处于创作实践中,故也出现了流派纷呈的特点。但不论最初的新格律也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也好,以至后来的朦胧诗也好,尽管也不乏佳作,但始终未发展出有着共同体验的审美情趣和创作体系。当然,新诗尚在发展中,不排除在日后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也不排除在日后与传统诗歌融合的可能。

但就目前而言,新诗的文学艺术水平和所取得的成就,还不能与唐诗同日而语。

为什么看古诗可以津津有味,但是读新诗/自由诗却昏昏欲睡

因为古诗多为经典之作,只有精品才会千古流传。再者,古诗从意境,格律,韵调,平仄都经过前人评头品足,千锤百炼。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津津有味。其中大多数名句都被后人引用。

也不能说新诗和自由体诗读起来昏昏欲睡。其实,新诗和自由体诗中,也有很多好的作品,但是人们总是习惯和古诗比较,加之其中有些诗往往会套用古人之意韵,所以读起来总觉得不如古人的好。另外一个原因,感觉酒总是陈年的好,故人们往往忽视新诗和自由体诗。若干年后,当新诗变成古诗时,后人们不知是何感觉。

古体诗词和现代自由诗哪种更有表现力现代喜欢哪一种的人更多

谢谢邀请!

抱歉,我用“旧体诗词”来表述吧?因为在唐代诗人的语境里,“古体诗”是相对于律绝的“今体诗”而言的。当然,今人说古,有“词”在内,“古体诗词”组合起来也没什么不对,我只是一种行文上的习惯而已,没有任何纠正他人文字之意。

旧体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声调美……我想正好验证历久弥香,经年陈酿……之类的老话,就无需我来重复了。我只想从新诗的历史和状况上,就所知来说几句。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也随着大炮、鸦片、宗教涌进国门。当中国的读书人知道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之外,还有荷马史诗,有莎士比亚、雪莱、席勒、歌德,有普希金、莱蒙托夫……等等。中华文化界,确切一点说是文学界,逐渐刮起一股旋风,出现与旧体诗词完全不同,模仿西洋的新体诗,到五四运动白话文取代中国文言文,达于巅峰——白活新诗彻底闪亮登场并一度霸占诗坛!林纾林琴南用文言文翻译西洋小说曾震动一时,但好像并未用中国的古典诗词,尤其格律诗,去翻译外文诗歌。1919年到2019年一百年过去了,回头看,我想中西语文的巨大差异,应该是未能翻译的最主要原因!外国语文翻译成中文,就只能那种德行了!中国人再模仿出的新诗,也无法跳出这个藩篱。翻译用于小说、散文、论述,一切应用文字,可能都没有问题!但要和以形象思维为表现形式的中国古典诗词之韵味对接、传导,多半就无能为力了。这一点,几代的优秀翻译家们可能体会要更深。

各个民族的语言和语文都有各自的特点,翻译无法全部兼容。外文,尤其西方诗歌翻译成中文只能:

啊!天空呀……

啊!大海哟……

啊!高山吆……

中国人用中国语文再模仿出来,挖空心思可能也不过是变为:

啊!湛蓝的天空呀……

啊!宽阔的大海哟……

啊!巍峨的高山吆……

…………

还能怎么样?!

所以,当时徐志摩、郭沫若……一直到解放前后的艾青,再到一代代名噪一时或名不见经传的众多模仿者,也不能讨得大众喜欢。到1965年7月21日,不过46年即见分晓。毛泽东给出的结论是“……用白话写诗,几十年,迄无成功。”(毛泽东《致陈毅》)文学,尤其诗词这方面,毛泽东不会让自己一言九鼎,他是以旧体诗词大家内行人(我这样说是照顾他革命领袖的身份,其实直接称他为大诗人,他也是当之无愧的)的眼光看出了白话新诗的末路。此后,新诗果然日渐式微,虽然有那么一些人时而鼓噪,又是出刊,又是发奖……但到如今,新诗最终呈气将绝未绝,身将亡未亡之势。也许我悲观一点,个人以为,最终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对比之下,新诗绝迹只是个时间问题。

话到此处,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在一百年的对比中仍然长盛不衰,就不用解释了。相信读过几首唐诗宋词的人士都能鉴别。它唯一不讨部分人喜欢的地方就是它的律、绝、词牌,包括后来的曲,要求平仄声调、韵律,包括其黏对拗救等讲究……这让很多不求甚解自以为是的人大笔一挥时不能畅意;但一旦放手大干,所有的慷慨激昂,缠绵悱恻……又都异化成伪作!但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诱惑实在太大了,逼使很多人谋求另辟蹊径或开天窗,有主张废除平水韵另以什么“中华韵”代之的,有主张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不认格律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