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亲姐姐贺兰夫人为何死于非命?历史上刘禅已经开城投降,除第三子刘琮早逝外,其他六个儿子为何都死于非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武则天的亲姐姐贺兰夫人为何死于非命

武则天的老爹武士彟先娶的相里氏,生了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又娶的杨氏,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武顺,嫁给了贺兰越石;二女儿就是武则天;三女儿嫁给郭孝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一人得道,娘家人跟着腾飞,死了的老爹武士彟被追封为司徒、老娘杨氏被封为荣国夫人、姐姐武顺被封为韩国夫人。

武顺嫁给贺兰越石后生了一个儿子贺兰敏之、一个女儿,便成了寡妇,贺兰越石挂了。

因武则天的关系,武顺带着女儿能自由进入皇宫,母女被高宗李治相中了—“皆得幸于上”。到这里,《新唐书》只交代了一句:“韩国卒”—韩国夫人死了;《资治通鉴》交代了一句“韩国寻卒”—韩国夫人不久死了。具体死因没有明说.

但从后来武则天毒死自己的亲外甥女—韩国夫人的女儿贺兰氏魏国夫人来看,很有可能其姐姐也是被她害死的。

《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又宫人潜议云: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宫人偷偷议论:太子李贤是皇后的姐姐韩国夫人生的。

武则天做为史上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女皇帝,其胸襟气度、谋略肯定卓越非凡,但同时她又是一个女人,忍受不了其她女人染指自己的丈夫,影响自己的篡位计划。争风吃醋的手段残忍毒辣无比,干掉了王皇后和萧妃,又毒死了亲外甥女魏国夫人,蛇蝎心肠如此,自然不会放过和高宗有染的亲姐姐。也有一说是则天恐吓韩国夫人自杀的。

韩国夫人死于非命的原因八九不离十是因为武则天。

缺乏史料只能推测了。也可能我看的史书少,除了新旧唐史、通鉴外,没有详细查阅唐会要等史书。

没有见到其它资料有具体记载。至于影视中演义般的情节,不敢为据。

历史上刘禅已经开城投降,除第三子刘琮早逝外,其他六个儿子为何都死于非命

刘禅生了一堆娃,没几个争气的,既没有继承祖父刘备的豪气,也没有继承外祖父张飞的勇猛,大多是此怂货,没一个有好下场。

刘禅是三国时期官二代中最不争气的一个,资质平平,胸无大志,最主要的是没有血气。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一共生了七个儿子,奇怪的是儿子们大多没有继承祖父辈的好基因,大多贪图享乐,浑浑噩噩地活,懵懵懂懂地死,只有老大和老五没丢老刘家先人。

邓艾一支孤军越过险碍逼近成都,在刘禅郁闷,是投降吴,还是魏时,五儿子北地王刘谌坚决反对:

“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

可以看出刘谌是个有血气的汉子,应该是继承了外祖父飞的豪爽和义气,誓死捍卫先帝刘备为他们打下的江山。

可惜他父亲刘禅是个怂货,听说诸葛瞻在绵竹失利后,就只想着投降保命,拒绝了刘谌的建议。

刘谌一看将蜀汉毫无尊严地灭亡,觉得没有脸面见为建立蜀汉抛洒热血的先祖,“羞见基业弃与他人”,于是到昭烈庙痛哭一场,宣泄了愤懑的情绪。他不愿让老婆、儿子受到屈辱,亲手杀死了他们,然后自杀。刘谌是刘氏子孙中唯一一个以身殉国的宗室。

后人评价,刘禅懦弱无能让后人耻笑,刘谌的死替他父亲争回一丝面子,为蜀汉生色。

其实还有另一个儿子也想挽救蜀国,就是大儿子刘璿,他是蜀国的太子,当时与姜维一起与钟会交战。刘禅投降后,姜维孤掌难鸣,于是和刘璿商量,先投降了钟会,再从长计议。姜维投降后对钟会说,你出道以来从来没有失利过,现在又灭了蜀国,功高盖主,按司马昭的性格,你回去后不会有好果子吃,不如在蜀地自立为王。

姜维这样做,是想让钟会造反,留在蜀地,然后寻找时机除掉钟会,扶太子刘璿复国做皇帝。

钟会很自大,早就有自立为王的私心,姜维这么一说,就动了心,解除了邓艾的兵权,和姜维一起去益州,大有自立为王迹象。这一切被司马昭派来的监军卫瓘察觉,他私下策反了钟会的部将,突然袭击,杀死钟会和姜维后,魏军对钟会的亲信和蜀国投降的人员进行了大清洗,钟会帐下将士数百人被杀,姜维妻子儿女皆被杀,太子刘璿没有逃过厄运,被乱兵所杀。

就这样,刘璿复国的美梦破灭。刘备后人中有点血性的两个孙子,在蜀国灭亡时,全部死去。

其他几个孙子,除一个病死个,另外四个跟刘禅一起过上了乐不思蜀的日子,但这种日子没有长久,在永嘉之乱时,乱军对大肆抢夺财物,乱杀官宦财阀,刘禅的寄人篱下的四个儿子没有人保护,一个也没跑掉,全部被乱军杀死。

盘点那些进入晋朝之后,死于非命的魏吴名臣武将

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三方打了七十多年,谁也没能统一天下,曹操、刘备两人是最有可能完成天下统一的,但都因为运气不好失败了,后来三国竟然被司马氏所灭,司马炎建立了晋朝,统一天下,尽管他终结三国完成统一,但晋朝是个不受好评的朝代。不仅在对外的政策上被异族欺负得抬不起头,在对内管理上更是内卷严重。

比如,很多投降于晋代的魏吴降臣都在内卷中死于非命。

程昱是在曹丕称帝之后,老死在他的封地的,享年八十岁。这样的死因在三国中应该是难得的一个寿终正寝的了。毕竟在群雄逐鹿的年代,随着南征北战,随时都有可能死亡,而纵观三国人物,能从一开始撑到最后天下初定,最后才慢慢的老死的也是寥寥无几的。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琅琊王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东晋建立后,身历要职。咸康五年(339年),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谥文献。有六子。

贾逵军事上也表现非常突出,屡立功勋,尤其是黄初六年(225年),参与曹魏征吴之战,击破吴将吕范。石亭之战中,他力挽狂澜率军救出曹休,避免魏军全军覆没。贾逵一生忠于曹魏,重病中还对左右的人说:“我受国厚恩,恨不斩孙权以下见先帝。丧事一概不得有所修作。”只可惜这因为忠臣在五十五岁的时候,病逝了。

钟会,字士季,是太傅钟鹞之子。他是司马家族的心腹,当初毌丘俭发动淮南二叛,他随司马师出征,就得以掌管机要。后来司马师去世,他又开始为司马昭效命,当魏帝曹髦想要夺回大权之时,就是他为司马昭献策,化解了危机。不过灭蜀之战后,他萌发了野心,引发了兵变,死在了乱军之中。

卫瓘,字伯玉,他虽出身于书法世家,是一位儒将,不过他对西晋的贡献,并不小于其他武将。后来司马昭去世,司马炎建立了西晋,他又为其扫平了边患,再立大功。然而这样一代名将,却在晋惠帝时期,被楚王司王违和贾后贾南风,一起冤杀。

邓艾,字士载,是曹魏名将。众所周知,他虽然在司马昭提出灭蜀计划的时候,持反对意见,却是灭蜀的第一功臣。不过数次为司马氏立下大功的邓艾,结局并不好,他在灭蜀之后,变得自大独断,受到了卫瓘和钟会的诬告,遭到了逮捕,并在被囚车押回洛阳的时候,惨遭杀害。

陆机:字士衡,吴郡吴县人 ,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陆机在孙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出仕西晋,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于其篡位时受伪职。司马伦被诛后,险遭处死,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