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之战,在三大巨头的瓜分下,英国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
发布时间: 2023-07-11

苏伊士运河之战,在三大巨头的瓜分下,英国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二战之后,以英法为首的欧洲国家对当时的苏伊士运河进行了争夺控制权的斗争,这次战争被称之为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叫苏伊士运河之战,这次战争的主要参与国有英国、法国以及以色列,这次战争的开启源于对于利益的追求和欲望的膨胀,因此国际对于这次战争的发起进行了强烈的谴责。

在苏伊士运河之战中,三个参与这次战争的国家都得到了相应的利益,同时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损失最为惨重的应该就是英法两国,从政治目的以及经济利益方面来进行探讨的话,三个国家之中英国的损失最为惨重,英国因为这次战争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虽然战争的结果虽然是英国获胜,但在其他国家的政治干预之下,英国的实际既得利益等同于无。

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

在二战结束之后,一些殖民地国家几乎都失去了自己除本国土地以外的其他殖民地,而当时英国驻扎在埃及的军队在二战之后也有了撤兵的打算。不过根据当时欧洲的政治形势,如果英国做出妥协,那么它的利益就会得到损害,苏伊士运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英国在考虑撤兵的同时也想掌握这个地区的控制权。

根据《第二次中东战争》一文可知:“运河自开通以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1936年又签定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二战之后,埃及对当时的英国提出了全面撤军的要求,在二战战况的影响之下,当时的英国本来打算在短时间内就撤离埃及地区,不过在进行撤兵的同时,双方在对于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上产生了矛盾。

根据《第二次中东战争》一文可知:“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苏伊士运河是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唯一通道,如果不走苏伊士运河这条航道而从非洲的好望角绕道而行的话,那么就会比原道路多走七千千米的路程。所以苏伊士运河这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令当时的英国无法割舍,英国在埃及的其他地区撤兵完成之后,却依旧霸占着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

在当时的情景之下,掌握了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权等同于掌握了商业帝国的部分成本的控制权,据记载当时英法两国的国内企业拥有苏伊士运河的九成股权,一旦失去对这个地区的控制权,那么英法两国的利益就会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失,而这也正是法国与英国同气连枝的主要原因。

展开全文

苏伊士运河之战

1.英、法、以三国入战

在英国选择霸占苏伊士运河之时,埃及就已经有了与之对抗的想法,在埃及选择派兵驻扎相关海域地区之时,以色列这个早已对埃及虎视眈眈的国家与英法两国开展了一个秘密合作。当时的埃及为了对抗英法两国,曾经下令封锁苏伊士运河以及亚喀巴湾,这样封锁航道等同于断绝了以色列在此地的通航权力,这也是促成以色列加入苏伊士运河之战的原因之一。

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之中的利益需求具有相同之处,三者在巴黎进行会晤之后就开展了一次关于三方军事合作的会议讨论,三个国家在这次会议之中探讨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采取相关的军事行动一举消灭埃及。

这次会议的讨论内容是极高的军事机密,因为二战刚刚结束的原因,所以这个时候战争部署需要特别谨慎。且对于这三个国家来说,这次战争必须要瞒着其他的大国才能够按照他们的想法顺利地进行下去,于是,这个被称之为第二次中东战争的战役在三方的密谋之下被成功地打响了。

2.苏伊士运河之战的经过

据《第二次中东战争》一文记载可知:“以军共有军队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而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任务,当时,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受训,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当时埃及的大部分军队都集中在了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以及运河地区,能够参与这场战争的埃及军队大约有15万,在这次战争之中,作为即将没落的帝国英国甚至派出了航空母舰用以应对埃及军队。

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之中,参与战争的四个国家都是在为本国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只是对于当时的国际人民来说,埃及是属于正义的一方,所以埃及军队的反抗成为了占据道德制高点的行为,反而是英国、法国以及以色列的进攻行为显得侵略性十足。

在这次战争中,英法两国想要利用自己宗主国的地位用强势的军事力量来镇压住埃及对于他们霸占苏伊士运河的反抗行为,出于国际范围内的道义准则考虑,英法两国选择了以色列这个国家来担当针对埃及的武器角色,自己则是隐于幕后以获利。

在原有的计划当中,英法两国想要通过以色列进攻埃及的行为来获取进驻苏伊士运河的权力,并进一步达到控制苏伊士运河的目的。在计划的前半部分得以顺利实施之后,埃及这方面的反应却出乎其他三个国家的预料,在英法两国要求双方停止作战之时,埃及方面选择拒绝停火的要求。

因为埃及选择继续进行战争,所以这场战争的发起国即英国、法国也开始参与了进来,这两个国家借由埃及拒绝停火作为进攻理由,开始派遣大量的舰艇以及飞机甚至是航空母舰来到埃及的领空、海域范围之内,三国之间的战争也从此刻开始日益激烈起来。

根据《国际关系史》一文记载可知:“11月5日, 英军第三空降营的1,000多名伞兵在塞得港登陆,第42和第40皇家海军陆战队的2.2万名战士则占领了海滩,从而占领了运河部分地区,塞得港遭到巨大损害。在西奈的埃及主力军队不得不后撤保卫运河,让以色列乘虚而入,占领整个西奈半岛。”

战争进行到这一阶段之时,埃及好似得到了一个惨败的结局,其实不然,因为这次战争在世界范围之内被广泛知晓之后,其他的国家对英法以三个国家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就连三者的同盟国美国也对其表示了自己的不满,看似得到胜利的三个国家成为了实际意义上损失惨重的一方,损失程度尤以英国最甚。

3.参与国在这次战争中的利益得失

在苏伊士运河之战结束之后,埃及看似成为了失败的一方,但其实它的既得利益和原有权利并没有得到损失,最明显的一点就体现在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并没有被其敌对方夺走。而在这次战争中贡献出绝大多数兵力的英国却遭遇了巨大的损失,在这次战争之中,英国派遣了1000多名伞兵以及皇家海军陆战队的两万多名士兵参与这场战争,这些士兵占领了运河的部分重要地区,同时也遭遇了埃及最强烈的对抗,所以相比于其他两国来说,英国的军事损失更加严重一些。

这场战争在愈演愈烈之时,意外地得到了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参与和反对,国际上的其他国家基于种种利益需求开始强烈要求英法以三国将已经到手的控制权利交出来。为了让这三个国家把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拿出来,当时的美苏两国甚至对其进行了政治军事威胁。

除此之外,当时的国际大国也对这三个国家实行了经济打击手段,国际上的其他国家也要开始纷纷对三个国家的侵略行为提出抗议和谴责。在国际形势的威逼之下,英法以三国不得不接受停火协议并把自己的全部军队撤出这片地区,这样无法预料的国际形势变化对英国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在苏伊士运河之战结束之后,英国完全失去了原有殖民体制的优势,这个号称日不落的帝国从原有的殖民大国地位跌落到了地区性的国家地位,殖民地的归还以及经济地位的下降终于还是让英国失去了原有的海上霸主地位,在这次英国作为战胜方的战争之中,它反而成为了损失最严重的国家。

总结

有时战争的胜利与否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参战国家利益得失的最终标准,在不同的国际形势之中,战争的胜利成果也会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有时获胜的一方反而是利益损失方,就像是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的英国一样。作为这次战争中的获胜方,英国不仅没有得到应得的利益,反而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并失去了原有的大国地位,可谓胜的惨烈。

参考文献:《第二次中东战争》、《国际关系史》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