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无恒产者无恒心”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无恒产者无恒心”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无恒产者无恒心,是孟子之言。孟子此言,源自孔子的治国之策。对人民先‘富之’,再‘教之。’

先使人民富裕,让人民衣食无忧。所谓仓廪实则囹圄空。(而法家主张贫民。民贫国富,民富国弱)

使人民富裕后,再教育——启民智,立民德。孔子谓之:君子以振民育德。

孟子此言,不是绝对的。孟子又曰:无恒产有恒心者,唯士能为。意为贫穷而不为恶者,只有有节操的士子才可以做到。绝大多数众人,是做不到的。

孔孟之言,体现了两层意思:

一是不能以士人和卿大夫的标准,来要求庶人。

二是儒家是最最重视教育的。但孔孟皆认为,比教育更重要的,是富民。

孔子谓之:民之所生,衣食也。民馈其生,饥寒至于身而不为非者,寡矣。

无论是孔孟,皆务实,接地气。以人为本,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当代,民无恒产便无恒心,此话怎么解

普天下百姓,如无恒产,则民心动荡,因此有了恒产,便多了一份奋斗。

首先,谈一下静态的恒产,主要有两类,

①是无负债的静态恒产,如房屋、土地、车子等,这样的情形下,幸福指数相对较高,所以呢,未来的期望肯定是眼下的恒产不受破坏,再进一步的想法是未来还可以有更多的恒产。

②是有负债的静态恒产,如背负偿债能力房子、车子等,这个时候就需要去偿还债务,就需要去工作赚钱养家,需要恒心去不断开拓,否则的话,那些负债的房子和车子也早晚会化为泡影。这一种的情形可以说是当下的主流,大量的人背负着房贷车贷等,在奋力地赚钱偿还债务。

其次,谈一下动态的恒产,讲的应该是所从事的事,因为有了持续不断要做的事,所以呢,就需要不断去奋斗。

如果说,大量的人员没有静态的恒产,也没有动态的恒产,那么他们就要寻找出路,出路有很多种,也可能就走上了极端。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政策为什么会失败

确实是悲哀,“改稻为桑”本来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只要去实施,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归于失败,这就是大明王朝的悲哀。

来个长篇大论吧。

《大明王朝1566》中,改稻为桑是虚构的历史事件,但却真实反映了当时明朝嘉靖年间的朝堂与社会的现实状况。

大明王朝的朝堂内部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杀,在这场激烈的对抗中,以徐阶为首的清流首先发难,却在严党的严防死守中节节败退,严党趁势反击,眼看清流就要一败涂地,紧急关头,嘉靖出场,挽回了局面,并与严嵩达成默契,严党放清流一马,继续维持着朝堂的平衡局面。

政治平衡可以继续延续,但财政吃紧,亏空严重,但国库没有办法凭空变出银子来。

归根结底,缺钱。

内阁首辅严嵩提出了“改稻为桑”的主意。从经济角度算账,改稻为桑确实能够提高财政收入,还能供给洋商的丝绸订单,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嘉靖很高兴,同意这个建议,专门强调不要加税,不能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但这个事情有弊端吗?弊端很大,但徐阶和张居正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却没有一个人提出来,而是默许通过了。他们根本没在乎这个计划的可行性,而是着重于如何扩大对手的漏洞。

上层不经考察,拍拍桌子定下方略,但到了下面基层,执行中就出大问题了。

落实政策的地方官员胡宗宪就首先感到不妥。他认为:此事太过操切了,如果用三年时间,逐步缓改,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还是有成功的希望。但是上面却要求一年之内出成果,这很不现实。

如果仅仅从纸面计划上看,改稻为桑真是个好事情,不仅增加了朝廷的资金,农民的收入也能提高,还振兴了整个织布行业,纺织资本家也能赚到不少钱,从朝廷到地方,从官员到百姓,本应该皆大欢喜。

真的那么美好吗?不见得。

政策是个好政策,执行起来可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于是,各路神仙纷纷登场,拉开一幕轰轰烈烈的大戏。

以前讨论过嘉靖搞的三角权利平衡的政治格局。朝廷由三种权力派系构成:严党、清流、司礼监。严党与清流互相牵制争斗,司礼监从中谐调和监督,看到哪方要倒了,就上去扶一把,哪一方势力太涨,就去摁一下,始终维持着这个三角平衡。

咱们看看,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严党、清流、司礼监都做了些什么,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一、严党

高层(决策):首辅严嵩。

中层(监督管理):严世蕃

基层(贯彻落实):郑泌昌,何茂才

政策下放到基层,执行政策的严党基层官员不顾浙江商贾和农户的实际情况,要求当地作坊一年之内织出五十万匹丝绸。

为什么时间要求这么紧迫?胡宗宪的三年逐步缓改不是挺好的吗?

当然要时间紧迫,如果三年逐步缓改,利益就都让朝廷和老百姓得了,执政官员和地方上的富商和豪强怎么有机会从中获取暴利?

改稻为桑,种桑比种稻利润高很多,那么田地越多,获利就越多,富户和豪强当然想多占土地了。多占了田地,再让原有土地上的农民租种当佃户,是不是就赚大发了。

纺织资本家们也很赞成,因为管理桑田的人手比管理稻田要少得多。有一部分农民就会失业,失业了就要找工作,纺织厂正好雇来当廉价劳动力。

官员们也很赞成,通过土地的买卖,这些富户、豪强、商人们想获得土地,就要经过官员们的手,官员们就能大笔大笔地拿回扣。

但是老百姓可不同意,人家自己的土地,自己种桑,自己收茧,自己卖蚕丝,为什么不自己赚钱呢,非要卖给你富户地主和豪强?

三年缓改,老百姓就能逐步得利了。

这可不行,要逼着老百姓把田地交出来,就必须有所要挟,怎么要挟?现在就执行政策,毁掉稻田,你卖了田,给你钱,你买粮活下来。你不卖,今年没有收成,饿死你全家!

够不够混账?

为了快速推行改稻为桑,当地官员派人骑着战马践踏秧苗,但戚继光火了,把兵调走了。

严世蕃和郑泌昌、何茂才干脆下了毒计,竟然毁堤淹田,借天灾酿了人祸。地主豪强们借机低价收购甚至巧取豪夺农民田地。

两县被淹,百姓生存立即成了大问题。没有粮食,活不下去了。

农民的怨恨:

“今年青苗已经下去了,要改桑只能等明年,你现在就让我改,不改就毁堤淹田,现在改桑,到时候没粮食吃,饿死了找谁去?难道去吃桑叶吗?朝廷哪能这样做事?”

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下的农民,以食为天,吃饭比什么都重要,能不饿肚子就是盛世,千恩万谢了。庄稼、土地,这是他们的命根子,只要有土地,庄稼收上来,即便苛捐杂税,他们也不会造反。农民习惯了这种生存方式,满足于自给自足。他们轻易不愿意折腾,他们更愿意做顺民,可受欺负、受委屈的总是是农民。

毁堤淹田,这就是要绝了农民的命根子。

严党的论调:

“改稻田为桑田是朝廷的国策,你们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改,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敢于反抗的,就扣上通倭的帽子,杀一儆百。

“改稻田为桑田,上利国家,下利你们!这么天大的好事,就是推行不下去!今天居然还聚众对抗!现在明白了,原来是有倭寇在煽动造反!”

地方大员胡宗宪急了眼,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治下的老百姓遭此灾噩,他开始向朝廷请求支援,并四处借粮。

那么,掌管朝廷粮食的清流们又如何对待呢?

二、清流党

高层(决策):徐阶、张居正

中层(监督管理):赵贞吉

基层(贯彻落实):海瑞、王用汲

清流高层的态度:

当此百姓危难之际,向来与严党水火不容,斗得你死我活的清流高层,徐阶、高拱、张居正首先想的不是拯救百姓,而是要扩大事态,以酿成更大恶果,好捉住严党的把柄。

淳安、建德两县受灾,数十万灾民饥寒交迫,无家可归,地方大员胡宗宪设法筹粮赈灾。他首先向户部请求调粮赈灾,被徐阶和高拱搪塞,暗示其无粮可调。

而张居正在裕王府议事时说出了清流的真实意图:

“户部,是不能给他调粮的。能调,这个时候我们也不会给他调了。”

“干脆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