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意义(中华传统节日具有哪些意义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华传统节日具有哪些意义

传统节日的意义,在于它是文化、民俗、经济、文学世界的传承。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但节日仪式带给人的审美及文化上的效应是不可以改变的!

传统节日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也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我们没去到一个地方最想看的并不是那里的科技有多发达,楼房有多高大,我们应该看的是传统的,精髓的东西。越是发达的城市传统的东西保留的越彻底,这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


你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哪个最有意义为什么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创造出了许多灿烂的历史文化,蕴育出了众多的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凝聚着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这些节日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意义,都包含着着浓厚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对人们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生活习惯,政治观念,感情转化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节日没有感情色彩,无所谓主次之分。但如果非要求有所选择的话,我认为春节,中秋节、国庆节最有意义,因为国家在这些节日时放假时间最长。其次是清明节,因为清明节是教育人们不忘亲人,怀念亲人的节日。

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与其象征的美好意义吗

春节——又称为年。

“年”,最初叫“稔”,寓谷禾丰稔之义,同农业生产有着直接关系。古书上解释说:“年,谷熟也。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有年,就是农业丰收;大有年,就是农业大丰收。

梅花犹带雪,万户庆新春。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大节——春节。

人日节——农历正月初七,旧称“人日”,是我国古士人的传统节日。

人日节的起源,比中秋节和重阳节还要早。《北史•魏收传》(引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说》)、清顾铁卿《清嘉录》(引《东方朔占经》)、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等书记载。它们的解释大抵是:从正月初一到初八,人和“六畜”、谷类各占一物。按次序是:初一鸡、初二狗、初三猪、初四羊、初五牛、初六马、初七人、初八谷。谓初七为人日。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根据民族传统习惯,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戶户亲人相聚,举行庆典,张灯结彩,赏灯观花,人们称之为上元节。上元节张灯、观灯、吃元宵,故上元节又叫灯节、元宵节。

春龙节——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民间的又一个传统节日。民谚说“二月二,尤抬头。”顾名思义,春龙节是龙抬头的日子。东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即对龙作过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农历二月二,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冬眠的动物开始复苏,这大概是二月二龙抬头这一习俗的最早的记载。

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花朝节,又叫花节或花会。花朝的形成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中,花朝节是个颇具特点的佳节。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苏轼《花韩春宵》)诗中写花香、月影、楼台、院落等,描绘花朝春夜的特有景色。农历二月十五,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百花盛开。相传,这一天是花的生日,百花之王牡丹率领下,迎接新春到来,这就是传说中花朝节的由来。

清明节与寒食节——每年阳历4月4日或4月5日,是我国又一个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个比较独特的节日。在农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清明即是节气,又是节日。作为节气,清明前后我国广大农村开始春耕春种,是一年农忙的开始;作为节日,人们要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

清明节在我国古代

是个大节。人们要祭祀、扫墓、踏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全诗抓住清眀时节的气候特点,写得别致而生动

清明节,有的地方称寒食节,其实清明节与寒食节足两个不同的节日。零食节应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是前两天)。由于时间相近,人们就习惯地把两个节日当成一个节日了。

唐代诗人卢象有一首《咏寒食》后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写的就是传说中寒食节起源的故事。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西晋周处《风土记》解释说:“仲复端午,端者,初也。”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人带五的曰子,初五是开头的一千五,故叫端五。据说唐玄宗八月五日生辰,避五之讳,下令把端五改为端午,并把端午视为大节。午,属十二支,农历十一月为子月。以此为序顺推五月恰逢午字,故五月又有午月之称。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有叫“五月节”的。

民谣唱“五月五日,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端午节这天,为“驱魔辟邪”,民间有把艾叶、菖蒲悬于门上的习俗,故又称“菖节”、“蒲节”。农历五月也称“菖月”、“蒲月”。

民间传说,纪念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五月五日投江自沉。每年端午龙舟竞渡叫做“端阳竞渡”,故端午节又名“端阳节”。

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七巧节”,又叫“姑娘节”。是秋来之后最早的一个节令。

乞巧习俗据说最早始于秦一地,后逐渐传入中原和全国。乞巧,顾名思义,就是乞求心灵手巧。向谁乞巧?传说中的织女是有名的巧手,针织女红均可称绝。所以旧时每逢农历七月初七,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妇女和姑娘们便虔诚地举行各种仪式,祭祀织女,求其赐巧。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人民传统的节日。

八月十五为什么叫中秋节?这个节日又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农历一年十二个月,分为四季,七、八、九三个月是一年中的秋季。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中秋。古时候把每季的三个十五分分称为“孟”、“仲”、“季”。所以中秋也叫“仲秋”。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究其来历,最早可能是帝王的祭月典礼;尔后是贵族士大夫效仿,经神化与仙化的渲染之后,逐渐传入民间,成为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史书上也有不少记载。《诸仙记》中说:“武夷君,于始皇二年八月十五,山上置幔亭,化虹桥,大会乡人。”;唐代,中秋赏月已达到鼎盛时期。《唐书•太宗记》里说“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霓裳羽衣曲》的传说,就是唐代宫廷里大规模赏月玩月的庆拀活动。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旧俗称重阳节。这天,人们要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插茱萸等。据说这样可免除灾害,此俗一直延续至今。

据晋人葛洪《西京杂记》说:“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糕),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莫知其由。”古人把所有事物分阴阳两类,数字也不例外。魏文帝曹丕在《九月与仲繇书》中有这样的叙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古时候把“九”作为阳数的,九月九日,日月并应,两阳相重。所以称为“重阳”或“重九”。汉魏时期,重阳节被賦于了“长寿”的内容

冬节——冬节即冬至,又称南至、小至,是农历全年二十四节气之一。宋代李昉等人辑录的《太平御览》载:“冬至有三义,一者阳极之至,二者阴气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冬至。”从冬至这天起,就是俗话说的“交九”了。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