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懂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懂

问:唐朝诗人王维有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传诵。人们常用来自勉或勉励他人,遇到逆境绝境时,把得失放下,也许会有新的局面产生。如果从禅的立场来看这句话,会是怎麽说呢?

 答: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

他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麽?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於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是下雨之後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乾涸了。这个登山者走者走者,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巅上云朵涌起。

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论是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等,你勇往直前,到後来竟然发现那是一条绝路,没法走下去了,山穷水尽悲哀失落的心境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有路可走了,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还可以很自在、很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再也不会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的是身体的障碍,有的是心理的障碍,有的是环境的障碍。

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麽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修行的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一千古名句,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此诗刻画了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闲适生活,充满了雅趣与禅意。隐居终南山下,诗人王维乘兴而往,尽兴而归,在山林之中自得其乐,其乐融融。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诗人随遇而安、潇洒从容的精神写照。它不是故作高深的玄妙真理,也不是痛定思痛的警世箴言,只是在字里行间传达出诗人自有的空灵与闲静。水穷即止,云起而坐,率性而为,一切出自本心,一切顺其自然,自得其乐也。这一“行”一“坐”,一“看”一“起”,将诗人这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闲适之情,刻画到了极致。诗人不去刻意探幽取胜,而是在山林之间随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自然的瞬息万变之中,领悟到自由自在的乐趣,充满了闲适与从容。

这样的闲适与从容,绝不仅仅从水云之间寻觅,只为那不食人间烟火的高雅与清幽。而是,随心而在,就像偶遇林叟,谈笑之间也要乘兴而起,尽兴而归,忘却了时间,忘却了尘埃,更忘却了人到中年经历过的坎坷与泥淖。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诗人饱经沧桑之后一种心灵的回归。它所秉持的,是佛家妙语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陶渊明笔下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已经将自我与万物融为一体,追求本真,不故作高深,也不自怨自艾,一切求其自然。

诗人在山林之间与云水之间的顺其自然,是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的从容与平静,是勘破了繁华落尽的淡定与从容。他不再苦苦奢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也不刻意追寻“曲径通幽别有天”。他只是一个悠闲到极致的闲人而已,行到水穷,坐看云起,偶遇林叟,谈笑无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论如何解读,都少不了禅意与雅趣。诗人这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根源于闲适而从容的心灵。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无需揣摩,就能感受到一种妙不可言的美好。

人生自有诗意,处处皆有禅机。繁华也好,落没也罢,平淡亦可,倘若我们随时能够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心境,真的就是“己心妩媚,则世界妩媚”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