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地最多的城市,为什么是上海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大多设立于元朝,省界弯弯曲曲、相互缠绕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经过八百多年的变迁,一些地方形成了脱离本省的飞地,孤悬在邻省境内。

像黑龙江省的加格达奇就位于内蒙古境内,面积1587平方公里,人口12.9万。

▲黑龙江的加格达奇飞地

据统计,目前中国至少有34块省级飞地,分布在13个省级行政区,不仅包括人口稠密的4个直辖市和河北、河南、湖北等等内陆省份,连相对偏远、地广人稀的贵州、宁夏等等也有各自的飞地。

展开全文

▲上海的飞地数量明显领先其他省区

有意思的是,拥有飞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竟然是直辖市上海,一共有11块飞地,占全国省级飞地总数的三分之一。

▲上海在江苏盐城大丰有飞地

而其他省级行政区的飞地一般都不超过3块,另外几个直辖市中的北京和重庆各有2块,天津只有1块。

因此,上海飞地数量之多显得非常突兀。那么,上海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上海在江苏盐城的飞地被称为“北上海”

一、上海崛起

上海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元朝在1292年设立上海县,距今恰好730年。

上海县当时的面积约为2000平方公里,不到如今上海的三分之一,受江浙行省的松江府管辖。

江浙行省包括今天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级行政区。明朝将江浙行省变更为南直隶和浙江等省,清朝先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后又在1764年将其分割成江苏、安徽两省,松江府从此受江苏省管辖。

▲松江府可以说是上海的前身

1843年上海开埠设立租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租界之外形成密集的居民区,出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雏形。

1911年清廷退位,次年北洋政府废除松江府,上海一带仍然属于江苏省。

1927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脱离江苏省,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这个上海特别市一开始只包括上海租界及周边居民区,面积很小,完全被江苏省包围着。

▲客观上看,上海的崛起是因为租界

1928年,国民政府从周边各县划拨一部分土地给上海特别市,使其面积增至495平方公里。上海租界作为特别区,名义上属于上海市,实则中方没有管辖权,是一个国中之国。

直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英美法等国才将上海租界归还给中国,真正并入了上海市。1949年5月上海解放,依旧保留了直辖市的行政级别。

▲抗战胜利后的上海市,面积非常小且被江苏包围

此时的上海已经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及最大的工商业、金融和外贸中心,人口超过500万。换个角度看,上海的崛起和繁荣,正是建立在全中国发展极度不平衡的背景上。

▲1948年上海市

解放后全国一盘棋,上海开始大规模对外省进行援助,对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然而,上海的发展有一个很大瓶颈,就是土地太少。500万人口的大部分在城市里,整个上海的辖区面积只有大约500平方公里,农业生产严重不足。

▲新中国初期的上海市和松江专区

二、互相支援

新中国的首任上海市长陈毅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以统管华东地区党政军的华东局第二书记身份,在1950年3月批准从革命老区江苏省的盐城大丰县,划出一块土地给上海用于农业生产。

▲大丰县(现大丰区的位置)

大丰县地广人稀,闲置的土地较多,这块飞地位于四岔河边,有20万亩荒地,划给上海既缓解了其农业用地短缺的矛盾,又促进了大丰县的建设。

▲陈毅以华东局书记的身份兼任上海市长,才能批给上海飞地

上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垦区劳动生产管理局”,负责这片农场的垦荒工作,直属于上海市政府,由上海派出干部、技术人员和农业职工经营农场。

▲大丰区境内的上海飞地

就这样,大丰县境内开始有了第一块属于上海的飞地。除了农业生产外,这里还担负着改造犯人的责任,1955年又设立川东劳改支队,收容改造来自上海的劳教犯。

▲上海味道十足的农场其实在江苏大丰县(现大丰区)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铺开,上海加快清理旧社会遗留下的治安问题,需要安置大量无业游民,以及改造罪犯,便加大了在邻省设立飞地的力度。

1956年上海在安徽省宣城设立白茅岭农场,1958年又在福建省将乐、泰宁县设立军天湖农场,同样都用来收容改造犯人。大丰县农场也在50年代后期转交给上海公安局,全面作为劳教劳改基地。1962年军天湖农场迁至安徽宣城。

▲上海给予过安徽很大的经济支援,因而拥有4块飞地

这些飞地的干部职业不仅来自上海,说一口上海话,户籍和组织关系也是上海的,他们的家庭仍然在上海,只是在此工作而已,子女自然都在上海读书。

上海在外地开辟这么多飞地,除了弥补农业用地不足的缺点外,主要还是因为上海人口密集,对监狱、劳动改造等方面的用地需求也大,仅凭上海本身很难解决。

▲上海在安徽宣城的两块飞地都是监狱农场

而江苏、安徽等省愿意划拨土地给上海,一来是为了促进自身的开发,二来也算是给上海的一种回报。解放后上海对全国的经济支援是全方位的,相近的江苏、安徽等省从中受益最大。

解放时,上海拥有全国一半左右的工业资本、工业产值、外贸总值,现代化工厂和产业工人的数量同样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1952年,上海GDP占全国6%,工业产值占全国的19.3%,均达到全国第一。

▲刚解放时,上海工业占全国的一半

1953至1957年的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向国家提供了36%的基建投资总额,还供应了三分之一的棉纱、棉布、卷烟,和一半以上的药品日用百货;培养大中专生5.8万人,支援外地建设28万人。上海支援的对象从东三省到大西南,上海人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三、飞地满天飞

随着经济建设在全国铺开,以及计划经济的确立,上海人口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迎来了1958年上海大扩张,管辖面积一下子增加了十倍。

1958年,国家将江苏省所辖上海、华亭等11个县划给上海市,使上海市的面积猛增到6340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今天的水准。

这些地方原本就是苏南鱼米之乡,正好解决了上海农业用地不足的困境。

▲1958年上海从江苏“挖”了将近6000平方公里土地

与之相比,1960年从浙江省划过来的嵊泗,却是一片不折不扣的穷岛,除了少量渔业,基本没有经济价值,因此上海在1962年将嵊泗还给了浙江省。

▲嵊泗的位置

这一次行政大变更,使上海市的面积增加十倍,终于有了直辖市的规模。受损最大的当然是江苏省,最早的上海县、松江府,连同上海租界,原本都属于江苏省,现在变成了与江苏省平级,实际政治、经济地位更高一些的直辖市上海。

▲昔日的泗嵊洋山岛几乎是荒岛

虽然有了充足的农业用地,上海却没有停止开辟飞地的步伐。

20世纪60年代,中国掀起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以及为了满足国防需要而开始三线建设,上海人又一次大规模走向全国,并由此产生了新的飞地。

安徽是上海重点支援的省份之一,大批上海知青被安排到安徽。1965年和1966年,上海市先后与安徽省达成协议,在黄山市开辟黄山茶林场和练江草场,用于安置上海知青,从事茶叶、木材和牧业生产,为上海提供农副产品。

▲黄山茶林场安置了数千上海知青

除了农场外,上海快速发展起来的钢铁行业,使铁矿石和煤炭的需求大增,出现了新型的工业飞地。

1969年,位于南京西郊,属于上海的梅山炼铁基地正式动工,1971年全面投产,制成的生铁全部供给上海钢铁厂,即现在的宝钢集团。

梅山炼铁基地不是上海在江苏省唯一的工业飞地,1970年徐州大屯煤矿划归上海市政府,所产煤炭同样供给上海。有了江苏的煤和生铁,上海的钢铁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便有了保障。

▲南京梅山炼铁基地为宝钢供应生铁

此外,上海在山东省的莱芜境内也曾有一座铁矿飞地——鲁矿,与南京梅山一样供给上海钢铁厂,行政、教育等方面均属于上海。目前,鲁矿已经划归山东,不再算上海的飞地之一。

20世纪80年代,国家把苏州昆山境内的振苏砖瓦厂划给上海。这座砖瓦厂原本属于军工部门,一直由上海派人建设和经营,军转民后组织关系便转给了上海。至此,除了山东的鲁矿外,上海已经在江苏、安徽两省拥有10块飞地。

四、独一无二的上海

从生产类型上看,分为农业和工业两大类,江苏省境内的南京梅山炼铁基地、徐州大屯煤矿、昆山振苏砖瓦厂,三者属于工业飞地,其他飞地均属农业飞地。

从用途上看,安徽黄山的黄山茶林场和练江草场用于安置上海知青,支援三线建设;安徽宣城的军天湖农场和白茅岭农场用于改造犯人的是,目前这两地已分别改为军天湖监狱和白茅岭监狱。

▲南京梅山炼铁基地的转制

最早的江苏大丰农场经过几次变迁,在保留农场、改名为“上海农场”的基础上,后来又衍生出四岔河监狱和吴家洼监狱,这样一来,大丰县便有了三块上海飞地。

同为直辖市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