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白狼河北音书断,白狼河在哪里是哪一条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回答楼主的问题之前,我认为首先要把《渡汉江》这首诗里的两个重要关节搞清楚之后,才能更好地回答楼主的这个问题。具体是哪两个关节呢?

  1. 本诗中出现的地名“岭外”具体指的是哪里?

  2. 这首诗的真正作者是谁?因为关于《渡汉江》这首诗的作者,在历代诗歌编纂者的诗集里,将这首诗归到了两个人的名下:一是李频,一是宋之问。

因此把诗中的关节搞清楚了,阅读障碍就扫清了,诗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去解读楼主的问题,就顺理成章了。原诗如下: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夕阳余晖,汉江)

《渡汉江》一诗中的“岭外”指哪里

“岭外”即五岭以南。“五岭”是中国的一个地理名词,指位于广东、广西与江西、湖南交界处的一座山脉,由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组成,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有提到“岭外”或“岭南”的诗文。在唐代,岭外还是官员被贬谪流放的地方。

(岭南风光)

孟浩然写过一首有名的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诗中就有“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的句子。诗中提到的地理名词“江岭”,意思也是岭外。诗意是说:孟浩然打算去洛阳拜访老朋友,因为古代通讯不方便,等孟浩到洛阳的时候,才得知朋友已经被贬谪流放到岭外去了。

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而触怒了唐宪宗,就被贬谪在广东潮州,潮州就是岭外。韩愈在潮州还写下了大量反映岭南风土人情的文章,如《秋雨叹三首》、《祭鳄鱼文》等。

(韩愈绘像)

再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贬谪到广东惠州时,在《食荔枝》中就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棵, 不辞长作岭南人。”罗浮山在诗中就是典型的地理标识,属于岭南。

关于《渡汉江》一诗的作者

在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以及清末高步瀛选编的《唐宋诗举要》中,都把《渡汉江》这首诗列在了李频的名下。因此笔者查阅了《新唐书》、《唐才子传》中有关李频的记载,并阅读了李频的诗作,发现这首诗不是出自于李频的手笔。

从两个方面比对一下,就可以得知这首诗的作者不是李频,而是宋之问:

(宋之问绘像)

  • 第一个比对,这两个人有没有去过“岭外”

李频是唐懿宗时期的文学家,睦州寿昌(今浙江省建德市)人,做了很多年的官,担任过南陵(今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主簿、武功(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令、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刺史。晚年更是官居高位,担任侍御史。

为南陵主簿。试判入等,迁武功令……懿宗嘉之,赐绯银鱼,擢侍御史。守法不阿,迁都官员外郎。表乞建州刺史。——《李频传》

李频政绩突出,还被唐懿宗赏赐了绯银鱼,但是他的履历中没有到岭南任职的记录。要知道,在唐代到岭南任职,大多是被贬谪的官员,如韩愈、李德等人,李频没有被贬谪到岭外的记录。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李频是没有去过岭外的,更不会有像诗中那样设身处地的感想了。

宋之问,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宋之问登进士第。从此进入仕途,因为他的诗写得好,也得到了唐高宗和武后的赏识。还被授予了“东台详正学士”一职,这是一份整理国家藏书的工作,宋之问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诗歌创作,随后又进入了崇文馆担任学士。

武则天称帝后,宋之问就给武则天写了一首《龙门应制》的诗,诗中这样写道:“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武则天看到后,非常高兴,对他的才华大家赞赏,宋之问因而进入宫廷担任侍臣。

(武则天绘像)

宋之问还和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关系很好。据史料记载,张氏兄弟的很多诗作都是出于宋之问之手。后来张柬之等人乘武则天病重之际,拥立唐中宗李显,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杀,宋之问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市)参军。罗定市位于广东西部,在古代,就是被称为“岭外”的地方。

宋之问在贬谪的途中准备翻越五岭中的大庾岭的时候,还写下了《度大庾岭》一诗,诗中写道:“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从以上就可以看出,宋之问是去过岭外的,他有去过岭外的经历,所以才会有像《渡汉江》诗中那样设身处地的感想。 (大庾岭)

  • 第二个比对,从两人的诗风进行比对

李频未出仕之前,他也没有到岭南游学的记录,而是在家乡学习。李频虽然工于诗作,但是他的诗作大部分都是作于晚年的,而且诗风与刘长卿相似。

少秀悟,长,庐西山。多记览,于诗特工……频诗虽出晚年,体制多与刘随州相抗,骚严风谨,惨惨逼人。——《李频传》

刘长卿以五律见长,号称“五言长城”。而李频的诗工于铸意,也以五律为主要特色,表达上也是含蓄委婉,淡雅流畅。从诗风上来说,《渡汉江》诗也不可能出自于李频之手。

宋之问是初唐诗坛非常有名的一位诗人,中唐大诗人元稹给杜甫写的墓志铭中就写到:“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自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危言》中也评论宋之问的诗:“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

“沈”指的是沈佺期,“宋”指的就是宋之问。从以上记录也可以看出:在南朝诗风至初唐的诗歌发展史上,他们两人的贡献是很大的,尤其表现在诗的格律、音韵以及创作技巧方面。而宋之问在五律创作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

《渡汉江》格律规整,符合宋之问的诗风。从以上两处比对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渡汉江》的作者是宋之问,将它归在宋之问的名是正确的。

(沈佺期书影绘像)

《渡汉江》是宋之问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从上文就可以知道,宋之问因为被贬谪才来到被称为“岭外”的广东罗定的。宋之问在贬谪途中,翻越大庾岭之前,在驿站里还写下过一首《题大庾岭北驿 》诗,诗中写道: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 。

这次贬谪给宋之问带来的打击是很大的,他的仕途一下子跌落谷底,前途一片渺茫。从这首诗里面就能看出来宋之问对于这次贬谪的心态:失落、抑郁、惶恐一系列复杂的情感是溢于言表的。

在到达岭外的广东罗定后,宋之问情绪极其低落。在这里他没有亲人朋友,水土不服,那个时代的通信条件是很差的,一封家书也收不到,家人的音讯全无。他忍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和失落,竟然在贬谪之后的第二年春天就偷偷地逃回洛阳。况且这些都是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在《旧唐书·宋之问传 》中记载道:

及易之等败,左迁拢州参军。未几,逃还……

这首《渡汉江》就是宋之问在逃回途中,渡过汉江时写下的,是宋之问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自贬谪之后,宋之问与亲人朋友音讯书信难以相通,于是他选择了逃回,而且已经到了汉江边上,离洛阳真的是不远了。

本来,他选择的就是逃回,就是为了回到洛阳。在离洛阳越来越近的时候,他反而心中不安了起来,那么他的这种不安就如实地反映在这首《渡汉江》诗里了。宋之问在诗中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我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 他害怕听到家人朋受到自己牵连的不好消息。自贬谪之后,就与家人的书信往来中断了,他不知道家中老小是否都安好,家人有没有因为自己的贬谪而受到打击报复,所以离洛阳越近,心中反而越忐忑不安起来,这是其一。

  2. 他是逃回的,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偷偷地从岭外逃回,这又是第二点令他忐忑不安的地方。在没有得到朝廷赦免的情况下,或者没有召回的命令下,选择逃回,这可是罪上加罪的事情,是明知故犯的事情。在离洛阳越来越近的情况下,他生怕遇到以前相识的人,他是担心自己的行踪暴露,这也就是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的含义,这是其二。

  3. 想当初,自己是何等的风光,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备受恩宠。可现如今呢,竟然成为贬谪逃回的人,这种心理的落差真的很难让宋之问接受,距离越近,心理落差反而越大,他的感情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是其三。

(汉江)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

回到楼主的问题,我认为《渡汉江》一诗中,“岭外音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