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的意思(古代所说的中原地区是指现在的哪里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代所说的中原地区是指现在的哪里

狭义上来讲,古代所谓中原就是指今河南省;广义上来说,古代所说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包括河南省以及周边的部分地区(今江苏安徽北部、河北山西南部、山东西部的部分地区 )。

自古以来,便有逐鹿中原一说,那么中原到底指的是什么?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最早见记录于《诗经》: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在《尚书·禹贡》中,将天下分为九州,而又因豫州局于九州中间,是“天下中心”,故又称中原,是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一词来源为称位于中原的国家为中国。是以,每逢内乱,便有群雄逐鹿中原一说。

而有关于古代中原范围的记载其实也早有定论,在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就解释过“中原“一词:“古称河南及其附近之地为中原,至东晋南宋亦有统指黄河下游为中原者。“

我们历来有逐鹿中原和称霸中原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原

这个问题比较纠结,因为中原从来就是一个历史性名词,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原所指的地区范围也不一样。

简单说来,随着中华民族不断扩张和民族融合,将周边的区域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中原所指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那么不同时期的中原到底指哪些地区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种。

1、先秦时期——河南及其周边

最早的中原概念起源于先秦时期,大禹治水时分天下为九州,豫州居于天下之中,即为当时的中原,今天的河南省简称豫,和豫州有极大的关系。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洛文化是其典型代表。其中河图被认为是易经八卦的源头,洛书则给了大禹治水以重要的启示。

先秦时期我国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因此分裂是当时的主要社会形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是东周时期,河南省及其周边的诸侯国被称为中原国家。

春秋时期,相继出现了五个霸主。这些霸主称霸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率领军队到中原地区举行会盟,因为这里位于东周都城洛邑的附近,诸侯国可以在此代行周天子之权,号令天下诸侯。

为了称雄称霸,各国争相发展自己的国力,这一年在先秦时期著名的史书《左传》中有明确记载,在这部惜字如金的史书中。在描述楚国时用了这样几个字:“中原各国,始惧楚也。”

2、秦汉时期——陕西山西南部及河南大部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专制王朝。

因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有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原就不再单指河洛地区。

此时的关中平原,作为大一统帝国的都城成为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此时的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则成为帝国辐射东部的核心。

因此自秦朝开始,中原地区作为我国的政治核心区,范围开始逐步扩大。

汉朝时期,我国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州”一级行政区划。在“汉分天下十三州”的整体框架下,中原地区作为司隶州成为帝国的京畿之地。

3、南北朝至两宋时期——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汉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第二个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原的概念,再次得到发展的时期。

西晋灭亡后,东晋在南方建国,北方陷入少数民族之手。东晋灭亡后,南北朝正式开始。

在这一时期,无论是蜀汉还是东晋,当权的统治者都有或多或少的北返意向。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强调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这里的中原指的并不是关中地区,而是整个长城以南的北方。

由于南北朝时期的深远影响,因此我国虽然在隋唐时期重新走向了统一,但是南北的分异,依然非常严重。到唐朝灭亡后,我国进入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国家重新陷于分裂。

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就有一句著名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里的中原指的就是长城以南的整个北方地区。

4、元朝至清朝——汉地18省

1279年崖山海战后,标志着元朝重新完成了神州的大一统。

而因为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以此时的南北分异就显得无足轻重,真正有区别的是长城南北的农耕文明和非农耕文明的差异。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原地区就不单单指秦岭淮河以南的北方地区,而是指长城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这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形成的版图大致相当。

明朝时期在国力由盛转衰后,帝国相继放弃了周边区域,逐渐形成两京13省的格局,而这一格局和这一时期的中原概念高度契合。

清朝入主中原后,汉地18省作为中原地区,成为一个独立的统治单元与之相对应的是长城以北的蒙古高原,以西的青藏高原,西北的西域以及东北地区等板块。

所以中原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概念是在不断演进的,而且随着先辈们的筚路蓝缕的开拓,封建政权的统治区域在一步步膨胀,中原所指代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张。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为什么古代把争霸天下叫做逐鹿中原

“逐鹿中原”这个成语,比喻的是群雄并起、争夺天下。《汉书·蒯通传》说到“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原来这里的“鹿”比喻的是皇帝的位置。其实在比秦汉更久远的远古时代,中国历史上就发生了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会战——涿鹿之战。“逐鹿中原”的“逐鹿”为什么和“涿鹿之战”中的“涿鹿”如此相似呢?两者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让我们来到距今约5000余年前的华夏大地。此时,代表华夏文明的黄帝、炎帝等部落,与来自东夷的蚩尤部落在涿鹿这个地方进行了一场大会战。中国人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据记载,黄帝是轩辕氏的首领,从西北内迁至中原,而炎帝是中原土生土长的神农氏后裔,黄帝与炎帝之间也曾进行过一场“阪泉之战”,最终以黄帝获胜而告终。

战后入主中原的黄帝部落并没有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很快又面临了更加严峻的威胁,那就是来自东夷的蚩尤九黎部族。《史记·五帝本纪》写到:“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意思是蚩尤这个人带领部落作乱,不听黄帝的命令,黄帝于是团结包括炎帝在内的中原各部落力量,与蚩尤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开战,并将其擒拿击杀。

涿鹿之战的结局是华夏民族最终击败了异族,成为了中原的主人,对后世千百年中华大地的发展走向起了决定性影响。史学大师夏曾佑先生曾说过:“涿鹿之战关于中国大矣!此战黄帝如不胜,则中华民族将西徒葱岭(指帕米尔高原)度其游牧生活。而中国历史将尽为蚩尤之历史矣。”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