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不是中国人后裔 ?闽南一般都称呼祖先来自光州固始,现在光州固始两地现在文化还有传承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日本人是不是中国人后裔

谢邀。日本人的来源,其实考古学已经很清楚了。

日本人是不是中国人后裔?从血缘上,主要不是。

虽然中国、朝鲜、日本都是东亚人种,但如果定义“中国人”是在距今数千年前的炎帝、黄帝、蚩尤三支汇合而成的种族的话,那么日本人这一支和中国人这一支,早在这之前许多年就已经被海洋隔开了。他们的共同祖先,大约要回溯到东海大陆架尚且还露在水面上的时候,那时候日本的祖先去了岛上,最后被海水隔断,中国的祖先留在大陆上。当然,后来有不少中国或朝鲜去的日本移民,但总数还是少数。

如果从文化上说,日本文化可以说在很长时间是华夏文明的衍射。据日本考古,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也就是中国战国后期之前,日本是一片蛮荒的原始社会,还在结绳记事。但几百年后,日本却迅速进化到了封建社会早期。显然,这段时间促成日本文明飞跃的,是东亚航海的进步,造成了中国和朝鲜半岛的移民航行到日本,传播了文明。这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徐福那一次。而朝鲜半岛的文明,则是中国西周初年,商纣王的叔父箕子给带到朝鲜的。

当然,日本文明尽管来源于中国文明,但因为地理隔绝,它在不断向中国学习的同时,也诞生出自己的特色。到元灭南宋之后,日本正式和中国走上了分道扬镳的道路,从此自成一家。而在19世纪明治维新后,日本文化中原本遗留的很多中国文明的元素也被西化给冲淡,日本与中国的联系就更淡了。

闽南一般都称呼祖先来自光州固始,现在光州固始两地现在文化还有传承吗

我是福建闽东人,福建的前20个大姓当年跟随闽王(王审之)从河南光州(现在是河南信阳市)一起入闽的。河南固始县还建有全国黄氏的总祠。我们当地的方言还保留河南当时的语言特色,比如跑步的跑当地方就叫(走),还有很多诸如夜晚的夜叫(瞑),白天叫(昼),锅叫(鼎),拖鞋叫(鞋履),喝酒叫(吃酒),饭桶叫(飰甑)等等这里就一一列举。在这里强烈呼吁保护地方方言刻不容缓,地方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

三国时期出了很多名人,但是作为中国五大姓氏的李姓,为什么在三国时期没有特别厉害的名人

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虽然确实不算太多,但还是有的。比如刘备的托孤大臣李严、曹操麾下的大将李典、董卓麾下的校尉李傕、军师李儒、吕布的好友李肃,这些都是三国时期的李姓名人,而且都在三国时代,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李傕和李严这两个人,那都是深刻影响了三国历史走向的人物。

李傕原本是董卓麾下的一个校尉,还曾经率领西凉军,击败过东汉末年的名将朱儁。董卓被刺杀之后,西凉军群龙无首,又是他联合郭汜等人,杀入长安,赶走了吕布,挟持了汉献帝。

如果李傕稍微有点政治头脑,当时完全可以走权臣路线,挟天子以令诸侯,先控制整个关中,继而去争夺天下。但可惜的是,这哥们政治头脑有限,拿下长安之后,只顾着自己享乐,还和自己的老战友郭汜闹翻了,这才给了曹操后来抢回汉献帝,真正挟持天子的机会。

如果李傕是一个聪明人的话,恐怕东汉末年的历史,就会截然不同了。即便如此,李傕赶跑了吕布,一度占领了长安,这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上,也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了。

至于李严,那就更重要了。刘备临终之前,曾经让他和诸葛亮联手辅佐刘禅。而刘备去世之后,李严更是蜀国内部益州派的代表人物,官职比诸葛亮还高。后来李严因为担心诸葛亮一家独大,还曾经在诸葛亮北伐的关键时刻,用后勤补给掣肘诸葛亮,直接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

如果当时没有李严从背后掣肘诸葛亮,诸葛亮那次北伐,说不定就成功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回国之后,直接弹劾李严,李严就此被贬官为民,再也没有能力插手朝政了。

李傕和李严,这两个人都是曾经影响三国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和其他几个姓李的,虽然没发挥过太关键的作用,但在历史上也是有名有号的。考虑到人口基数的问题,能够在这段历史上留下姓名,并且被载入《三国志》的人,也就三百人左右。李姓能出五个,那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所以,三国时代,李姓没有出名人的这种说法,本身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但同时,在整个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代,李姓除了李傕这个特殊人物之外,确实没有出任何一个建立一方势力的人,这倒是真的。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但群雄之中,确实没有老李家的人。袁绍曾经组建的反董联盟,十八路诸侯里面,也没有任何一家是姓李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国时代,老李家没有出太厉害的名人,其实也没毛病。

那作为中国五大姓氏的李姓,为什么在三国时代,就偏偏没有出现那种能够逐鹿天下的牛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也不复杂。因为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李姓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姓。而且李姓内部最强大的两个分支,当时也都比较衰弱,没有能力参与东汉末年的这场争霸游戏。

如果想要细说这个问题,我们得简单来说一下李姓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李姓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皋陶。当然,也有人说,李姓起源于图腾崇拜,是原始人因为崇拜李树,所以才将自己的姓氏定为李。

先秦时期的历史,因为太过久远,很多都已经无法考证。所以对于这些记载,史学界一直都是存疑的。不过,就现有的史料来说,大家其实可以想一个问题:在战国中期以前,老李家的名人都有谁?

估计绝大多数人,只能想到一个,那就是老子,老子名叫李聃。

这当然不是大家知识水平不够的原因,而是因为在先秦时期,或者说在战国时代中期以前,李氏根本就不是什么大姓。当时的大姓,都是什么姜家、姬家、嬴家、芈家这些姓。至于李姓,虽然在当时不是什么太稀有的姓氏,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大姓。

如果战国时期,也出一版百家姓的话,那当时的第一大姓,其实应该是姬家。

再之后,从秦始皇登基到汉武帝时期,大家其实可以再想一下,这段历史上都出了哪些李姓的名人呢?

在这段历史上,老李家的名人其实要多了一些。正常情况下,大家略一思索,应该想出以下这几个名字:李斯、李牧、李冰、李广。如果对汉朝历史再熟悉一点的人,可能会多想到汉武帝时期的李夫人和李广利。

这几个人,基本上也就是这段历史上,所有出彩的李家人了。

为什么要把这段历史拎出来,单独进行统计呢?因为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这段时间,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年,一直到隋朝的格局。因为汉武帝在位的时候,推出了一个叫察举制的东西。察举制这种东西,直接奠定了接下来近千年中国历史的雏形。

简单来说,秦始皇扫平六国,把先秦时期那些所谓的贵族,都变成了平民。所以很多先秦时期的姓氏,到了秦朝之后就逐渐消失了。原因其实就在这里。

中国古代有句老话,叫做‘穷不过三代’。这句话其实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一个家庭连续穷几代之后,就会有人发愤图强,改变家族命运。另一层意思是说,一个家族连续几代衰败之后,子孙后代就会因为贫穷,娶不起媳妇,失去了繁衍子嗣的能力,所以这个家族就消失了。

所以,先秦时期很多姓氏,在那场秦灭六国的战争当中,都因为站队错误,从贵族变成了平民。而变成平民之后,他们的后代逐渐失去了繁衍的资格,自然姓氏就消失了。

至于老李家,其实应该感谢这段历史当中,出现的那几个李姓名人。如果没有他们,估计李这个姓氏,可能也传不下来了。

而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这段历史,因为中原地区从战乱走向了和平,社会开始不断固化。所以,那些拥有出名老祖宗的人,他们有更大的几率繁衍后代,成为新的大姓。

不过,在以上那几个李姓名人当中,其实只有李广和李牧这两个人的后代,后来不断壮大了。因为秦朝丞相李斯,在秦朝末年的时候,站队错误,被秦二世下令杀了全家,没有后代。汉武帝时期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后来叛逃匈奴,全族被汉武帝杀绝。

至于修造都江堰的那位李冰,他虽然有后代,而且也一直延续了下来。但是因为李冰是在四川地区做官,家族都在四川地区。而四川地区在秦汉时期,人口其实非常少。所以李冰他们家这一支,并不是太过壮大,只能算是勉强延续下来了。

唯有李牧和李广这两个人不一样,李牧虽然是战国名将,但他后来却并没有被秦朝清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