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former、团购网站鼻祖、金融大鳄.....大佬都跨界来AI制药
发布时间: 2023-07-11

药物研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投资人们都青睐经验丰富的gray-hair(白发苍苍的人),这样或许能够提高研发成功率。

而AI制药这一交叉赛道的产生,却吸引来了不少跨界创业者。例如包括谷歌、BMS、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

智药局简单盘点了国内外AI制药的跨界大牛们,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学计算机出身,很多都是从互联网公司进入了医药研发。

究竟是什么样的魔力,让他们从炙手可热的码农,进入这个传统的“天坑”赛道呢?

天才科学家——达芙妮·科勒

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的履历颇为传奇。出生于以色列的她早早显露出了过人天赋,17岁就从大学毕业,18岁便取得了硕士学位,24岁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她将人工智能定为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很快成为这一领域的顶尖学者。2004年,只有36岁的她斩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2012年,达芙妮·科勒联合另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吴恩达(Andrew Ng)成立了主营在线教育的企业——Coursera,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教育平台之一。

2018年2月,达芙妮·科勒成立了自己的生物技术公司insitro ,旨在通过AI对大量数据进行分类来寻找新型药物,主要应用场景为靶点发现、化合物筛选、临床试验设计。目前公司已经和百时美施贵宝等公司达成合作。

2021年3月insitro宣布完成C轮融资,而累计融资总额已达7.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4亿元)。

Transformer命名人——Jakob Uszkoreit

展开全文

Transformer极大地促进了深度学习的发展,它出自2017年谷歌的一篇经典文章《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提出的一种模型架构,谷歌学术上显示该文章被引数已经超过6万。

作为作者之一的Jakob Uszkoreit提出用自注意力替代RNN,并最终想出了Transformer这个名字。

资料显示,Jakob自2008年3月开始就一直为谷歌工作,在Google Brain进行了深度学习研究,组建了Google Assistant的语言理解团队,并在Google Translate早期时工作过。

直到2021年7月,他离开了工作了13年的谷歌,与斯坦福大学的计算生物化学家和生物化学与物理学副教授Rhiju Das创办了一家AI制药公司Inceptive,该公司则致力于运用深度学习去设计RNA药物。

即使是Jakob Uszkoreit,在第一次合成RNA时也难掩兴奋:“上周在我们位于帕洛阿尔托的实验室学会了合成RNA分子,包括Inceptive神经网络设计的第一批mRNA。它越来越真实了!”

目前Inceptive仍然在非常早期研发阶段,早已经功成名就Jakob Uszkoreit非常有勇气来到这个全新的赛道。

团购网站鼻祖——Eric Lefkofsky

2008年成立的Groupon被誉为团购网站的鼻祖,曾经创下成立三年即上市的奇迹,美团最初也是效仿该网站成立的。

Eric Lefkofsky正是Groupon的天使投资人、联合创始人和第一大股东,他也凭借Groupon的上市成为一位亿万富翁。作为一名连续创业者,他还在广告、医疗、物流等多个行业创办公司。

2015年,因为其妻子身患乳腺癌,Eric Lefkofsky选择创办了AI医疗公司Tempus。Tempus是一家通过人工智能收集、分析分子生物学和临床数据,致力于改善癌症疗法的精准医疗科技公司。

公司主要通过机器学习、新一代基因组测序和AI辅助图像识别,结合基因组数据和庞大的临床数据库,精准识别患者的肿瘤特征,帮助医生做出最佳的诊断决策。

10月18日,GSK与Tempus续签了3年的合作协议,使用其人工智能平台改进临床试验设计、加快临床注册并确定药物靶点,GSK将支付Tempus7000万美元首付款。

公司自成立以来已累计融资超13亿美元(约94.38亿元),目前已经是一家市值50亿美元的独角兽了。

传奇金融大鳄——David E.Shaw

估计很多人都对David E.Shaw博士并不陌生,他原本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不到30岁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而后他投身于华尔街进入摩根⋅斯坦利银行,从事量化金融交易。

1988年,David E. Shaw博士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对冲基金DE Shaw & Co,是当今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对冲基金。

2001年,David E.Shaw博士回归学术计算生物化学的研究,并自掏腰包建造了超级计算机Aton,用于对蛋白质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据了解,Anton超级计算机执行分子动力学(MD)模拟的速度比当时最快的通用超级计算机快100倍。

2015年,David E.Shaw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了Relay Therapeutics,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精准医疗公司,公司专注于根据对蛋白质动态的洞察来确定候选药物。

由于背靠D.E. Shaw Research,relay的商业战略和管线进展均十分迅速。2020年7月,Relay Therapeutics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公司目前有三条进入临床的管线,分别为FGFR2野生型和突变型抑制剂、SHP2别构抑制剂、和1个PI3Ka突变型抑制剂。

前以色列高级军官——Kfir Schreiber

DeepCure是一家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机器人驱动的的小分子药物开发商,目的是运用计算手法加快小分子的早期命中识别、命中到先导物、先导物优化、专利策略等过程。

该公司由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转化而来,现任CEO兼联合创始人Kfir Schreiber曾经在以色列空军服役9年并成为一名高级军官,而后他来到麻省理工学习人工智能,并在2018年创办了DeepCure。

其他联合创始人还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副教授Joseph Jacobson,人工智能专家等。

2021年11月,DeepCure宣布完成4000万美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晨兴创投(Morningside Ventures)领投,现有投资人TLV Partners、Sapir Venture Partners 和 Benon Group Ltd.参与投资,自成立以来已完成4700万美元融资。

01、部分中国AI制药跨界者

前百度主任架构师——望石智慧创始人周杰龙

周杰龙,望石智慧创始人兼CEO,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硕士,原百度主任架构师,百度搜索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之一,曾负责百度搜索机器学习排序、反垃圾和移动云语音搜索、拍照搜索等项目。

在百度期间,周杰龙带领团队用机器学习重构了百度搜索引擎。2013年他带领团队,在全球首次成功地将深度学习应用于搜索引擎中,比Google还早两年。

离开百度后,周杰龙在2018年创办了AI制药公司望石智慧,这是一家使用 AI技术驱动新药研发的科技平台公司。

目前公司搭建了以靶点口袋研究、分子生成、超高通量虚拟筛选、理性设计、成药性优化为核心的一体化技术平台,用于提升新药研发的效率与成功率。

AI领域连续创业者——费米子创始人邓代国

费米子科技是一家AI驱动的小分子创新药物研发公司,创始人邓代国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计算机系,同时也是一名连续创业者,2018 年决定将 AI 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领域,并正式成立费米子科技。

目前重点布局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NS)与自身免疫疾病领域。2022年10月9日,费米子科技1类化药FZ002-037胶囊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受理。

这是费米子科技在国内提交的首个IND,预计2023年初将启动中国临床1期FIH,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IND、进入临床的本土小分子AI制药公司。

2022年9月底,AI制药公司碳硅智慧宣布完成五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联想创投、联想之星联合领投,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构建一站式新药设计平台。

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为前360集团副总裁、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兼搜索事业部总经理邓亚峰,邓亚峰。此前邓亚峰曾前后加入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担任科学家,以及格灵深瞳并任CTO。

碳硅智慧聚焦新药研发,致力成为新药研发领域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服务提供商,通过提高新药研发领域生产数据、管理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AI建模的能力,将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数字化和智能化。

写在最后

由于药物研发有着高门槛,高难度的特性,真正的跨界创业者可谓凤毛麟角。即使是AI制药,绝大多数公司也是由高校成果转化,以及生物医学博士,或者自身药企专家创办。

但也正是AI制药赛道,为这些优秀的创业者们进入医药研发一个契机。据我们所知,很多创始人们是因为家人生病,或者怀着惠及患者的朴素愿望选择药物研发。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仅盘点了创业者们,但是依旧有很多大牛们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