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对现状不满的人总是想天下大乱?李鸿章上奏朝廷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那个时期到底有哪些变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何对现状不满的人总是想天下大乱

为何对现状不满的人总是想天下大乱。这个好解释,因为这些人生活压力太大,甚至达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而且还是最底层的老百姓,又没有任何本事扭转这种巨势,只有幻想让天下大乱,从乱中甚至还有机会翻身,三十年河东转河西。这些人也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有钱的富人最怕天下大乱,什么豪宅好车大量的存款,一旦天下大乱统统等于零。因此,伟大的马克思和毛泽东对这一问题早有定论,只有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才是天下太平,人人心理平衡的安稳社会。如果社会允许私有制,你争我夺,造成社会贫富不均,就必然会产生社会的动乱。

李鸿章上奏朝廷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那个时期到底有哪些变局

李鸿章说这个话的时候确实符合时局,但也明显带有争权夺势的嫌疑。因为这个论述直接影响了清朝国防重心的转移,斥巨资打造了清朝沿海、近海的军事防备体系。这也使得李鸿章成为红极一时的清国柱石。

时代背景介绍

首先,在内外形势上,清朝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南北捻军、国家已经孱弱不堪。在内乱平定以后,清政府开展了救亡自强的洋务运动,这场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自救运动最开始提出于1861年,是由奕訢、文祥等人所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为蓝本,只是咸丰皇帝在洋人的欺负下,早已对西洋的一切事务都怀恨在心,故而这次上奏并未付诸实施。
(恭亲王)

到了慈禧发动申酉政变掌控了朝政大权,为了与守旧派抗衡,才从政治角度扶持了洋务派,所以洋务运动的初衷并非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李鸿章正是借此机会,从洋务运动中脱颖而出,由淮军发展到淮系官僚集团。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是李鸿章崛起的关键,湘系大佬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便开始自裁羽翼,这是明哲保身之举,曾老九也在一把火烧了太平天国天王府之后选择低调做人,湘系另一位大佬左宗棠则被调往西北平定回民起义,这为淮系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在平内乱伴随着洋务运动慢慢做起来的这段时间里,李鸿章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朝中有慈禧与恭亲王的大力支持,老师曾国藩打下的洋务基础皆顺势成为李鸿章的垫脚石,时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相继而生,四大制造局中李鸿章实控其三,各种新兴民生、军功等领域的企业拔地而起,虽有左宗棠在甘陕、张之洞在湖广办了一些洋务企业,但李鸿章是这场运动真正的领跑者。

当清政府如火如荼的搞着洋务运动时,清朝的外患也不停的袭来,在清朝自救的同时,日本也在迅猛的发展着。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向台湾发起了进攻,这件事就引发了“海防”与“塞防”的大辩论。

千年未有之变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筹画海防折》

在塞防与海防的辩论中,李鸿章是力主海防的重要性,此时的左宗棠还在忙于西北战事,正遇新疆外敌困局,此时李鸿章提出“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这里很明显是对自己政敌左宗棠进行的小动作。左宗棠的观点则是塞防与海防同等重要,并得到了文祥的支持,这个观点虽然客观,两防并重谁都知道,但清末的财政吃紧,李鸿章便提出了“千年未有之变局”来突出侧重点应该放在海防上。

这个变局主要是分析了清朝当时的处境,即列强已经打开国门,通商口岸皆已开通,就难以再控制洋人对华的入侵犯。特别对比边塞的国防形势,他指出中原王朝两千年之久,历代的外患来自西北方向,皆从陆上来,且各国皆有界限,无法实现跨国侵犯。而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西洋各国皆与清不相邻,却都能通过东部沿海进入国境,这是变局的核心。

上述是国防军事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文化与宗教的入侵,这对清朝的传统思想冲击会非常大,这个问题在《海防折》中以通商口岸的传教士为例子。但实际上更为深刻的应该是同治十年的“赴美幼童”计划,清朝为了培养一批适合洋务运动的专业性人才,由官费分批次派出120名幼童留学,但这些儿童到了美国第二年就出现了剪辫子、易服、做祷告的现象,文化对国民的影响甚至比炮火更严重。

而综合来看,清末的外国文化入侵,最容易受到“腐蚀”的是洋务派官僚,以及“愤青”,如后来的谭祠同、孙文等人。所以李鸿章认为洋人的传教等行为,实际上就是对祖制宗法的挑战,加上洋人贪婪的欲望,时刻都有激化矛盾、挑起战端的可能。与此同时,由于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走上近代化道路,纷纷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封建社会形态下的生产模式、经济模式、作战方式、甚至是政治模式。所以千年未有之变局指的就是海上来的强敌,外来文化入侵带来的国内局势的暴变,这其中最致命的就是由下而上的政治体制巨变。

李鸿章的小算盘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筹画海防折》

李鸿章在总结了国家内忧外患形势后,点明了敌从海上来的核心,随即他又以洋人的船坚炮利突出重点,不仅敌人会从海上来,且来的皆是千年未有之强敌。在这一点上,清朝至上而下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甚至包括最高统治者也依然觉得清朝国力强盛,西方国家都是冲着大清富饶资源投机而来。当丁日昌提出日本对台湾和朝鲜的觊觎之心时,李鸿章的态度非常明显,他说“丁日昌所陈间有可采,一并彙入核拟,以备刍荛之献”,这就是淮系官员围绕派系利益上演的双簧。
(丁日昌)

“盖发捻苗回诸贼,皆内地百姓,虽有勇锐坚忍之气,而器械不及官军之精备,可以剿抚兼施。若外洋本为敌国,专以兵力强弱角胜,彼之军械强於我,技艺精於我,即暂胜必终败。”——李鸿章

李鸿章第二个想表达的意思是钱要花在刀刃上,这个也是认准了清朝财政拮据的现实状况。他指出捻军、回民、苗民叛乱都属于内部人民暴乱,战斗力远不及海外列强,这一点也是突出海防比塞防更重要。当时的左宗棠正是从剿捻子、平回民叛乱中提升为大学士,李鸿章这一言论的实质还是排挤左宗棠,为减撤西北陆军军饷用于海防建设的言论做铺垫。李鸿章原话说道:“今虽命将出师,兵力饷力万不能逮。可否密谕西路各统帅,但严守现有边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图进取”。

李鸿章的表达比较委婉,在此之后他又提出中国国土面积较大,当然还是要以陆军立足,但依靠八旗、绿营这些传统陆军还是抵挡不住诸如俄国这样的邻国列强,故而还是要训练新式陆军,配上洋枪、洋炮等装备。而这种新式陆军最成功的尝试便是李鸿章的淮军,所以他表达的意思是由淮军出身的将领担当大任,再进行新式陆军的组建、扩编,但这次毕竟是以“海防折”提奏,所以李鸿章又提出一个概念,也就是训练水军洋枪队。李鸿章指出,单纯的陆军不能进行海上作战,但水师官兵下了地照样能当作陆军用,类似于现在的海军陆战队,这样一来还节省了单纯筹办陆军的军费,即省钱又实用。

“炮有前后门、生熟铁纯钢之分,枪有前后门、滑膛、来福之异,水雷有用触物、磨物、电气发火之别。”——李鸿章

李鸿章的这个概念提出以后,随即而来的就是军舰问题,他指出洋务企业所造战船的劣势,推崇洋人制造的先进战列舰,并同时指出引进西方技术办厂造船的成本过高,国防问题亟待解决的形势下,最及时最省钱的就是直接订购英德两国的军舰。与军舰同等重要的则是沿海炮台的搭建、近海水雷的布置,这三项就是李鸿章组建淮系海军的三大硬件。与之配套的淮军扩编,就是用来控制三大硬件。为此,李鸿章还列举了很多专业词汇,如后膛、前膛、生铁、熟铁、转向半径等,这让他的奏请极具说服力。

“查南北洋滨海七省,自须联为一气,方能呼应灵通。”——李鸿章

一切要求提完以后,李鸿章还要为自己的淮系集团争取控制权,故而在奏章中大肆褒奖丁日昌、刘铭传等人。并在提议南北洋海军建设时尽可“联为一气”,这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