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身边大红人是什么生肖(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历史上的清朝大臣刘墉,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刘墉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究竟是不是罗锅,有没有跟和珅斗智斗勇的事?今天清风就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底。

刘墉,字崇如,号石俺,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之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因其书法造诣深厚,人称“浓墨宰相”。

乾隆十六年,刘墉因父亲关系,以恩举人身份参加当年的会试与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升为侍讲,从此步入仕途。

自乾隆二十一年以后的二十多年间,刘墉一直外放地方做官,基本上与和珅没见过面。在做地方官时,刘墉秉承父亲政治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被百姓誉为宋朝的“包拯”,受到了乾隆的赞许。

他在出任地方学政时 ,因为把关严格,是一些像想以作弊蒙混过关的人最后不敢如考场,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做出很大贡献。他还上书乾隆说: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既畏刁民,又畏监生,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因得互售为奸。刘墉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乾隆赞其“识政体”。

自古官场如战场,乾隆二十七年,刘墉在任冀宁道台期间,因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侵贪国库银两,按律革职判死刑。乾隆爱惜其才,加恩诏免其一死。刘墉并未因这次死里逃生,而畏首畏尾,相反变得更加意气风发,刚直不阿。

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出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的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横行。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原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一面查清库存,赈济灾民,仅一年的时间,湖南就变成官场清廉,民粮丰足的模范省,刘墉也因此受到湖南人民的爱戴。

经过几十年地方历练,乾隆四十七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这时他才跟和珅有正面的接触。史书是如此记载他与和珅之间的关系:委蛇期间,惟以滑稽悦容期间。也就是说,他跟和珅相处,常奉承恭维和珅,甚至不惜自损形象来博得和珅的高兴。从这不难看出,刘墉为人的圆滑与世故。

在当京官期间,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刘墉采取明哲保身的办法,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被乾隆指责为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

嘉庆四年,委屈求全十几年的刘墉,又一次彰显男儿本色,做了他一生最光彩的一件事:以太子太保的身份,奉旨办理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他不为权势,顶住巨大压力,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20条,将不可一世的和珅送上黄泉路。

至于罗锅一说,据史书记载,来自嘉庆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这就是刘罗锅说法的最早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年近80岁,弯腰驼背本在情理之中。因此,不能妄下结论刘墉就是罗锅。

嘉庆九年,刘墉病逝,享年85岁。嘉庆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明朝的旷世奇才,曾深受两位皇帝宠爱,为何被灌醉扔到雪地里冻死

此人叫解缙,人称神童。在明成祖朱棣的暗示下,被锦衣卫纪纲灌醉后,埋到雪堆里活活冻死了。解缙旷世奇才,一度受到朱元璋和朱棣的喜爱,成为皇帝身边大红人。与他的才华相对应的是,解缙的情商极低,不谙官场规则,不懂帝王心术,屡屡大放厥词。结果四处树敌,又时时冒犯皇权,落得身死家败。

解缙之才

解缙是历史上有名的“神童”之一,襁褓中学字,五岁学诗,七岁能文,十二岁就能通解《四书》、《五经》,十八岁乡试高中解元,十九岁中进士。

解缙写文章,下笔如有神,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往往一日数千字。后人称他的文章“雅劲奇古”,现存作品有《解学士集》、《天潢玉牒》,还主持编撰了《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永乐大典》。

解缙还是个有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深受后世名家及清皇室的追捧。

明代思想家焦竑说:“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才学类比奇才东方朔,但解缙的远见卓识,要远在东方朔之上。

明仁宗朱高炽,曾经有一句评语:“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也验证了解缙的政治视野,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既有文学之才,又有政治眼光的解缙,如何踏上了死亡的征途呢?

解缙的自我迷失:自视其高

解缙对于自己的才气,是相当的骄傲,甚至自负,曾以美玉自比。民间传说中,有很多关于解缙卖弄才华,戏弄权贵的桥段,虽有附会成分,但跟解缙的性格是吻合的。

如果这种自负,仅仅体现在文学领域,倒也不算什么,毕竟货真价实的才华放在那里,是骡子是马,高下立现。但解缙把这种自负带进了官场,就很搞笑了,甚至很幼稚。古代进官场要靠写文章,官场能不能混得好,跟写文章没多大关系,解缙显然思考错位了。

在自负的心态下,解缙甚至做出过对上司不敬的举动,最后还是朱元璋替他打了圆场。可以说,解缙学问高,修养低,才能高,境界低。

解缙的同僚之道:自觉其大

解缙的自负,体现在跟同僚的关系上就是自高自大,瞅着谁都觉得难以入目。曾经有一次,朱棣让他评价朝中大臣,他毫不客气地挨个点评了一遍,而且评语很尖锐,甚至刻薄。

比如他评价礼部侍郎李志刚,他是解缙少有的好友,解缙当着朱棣的面评价李志刚“不端”。不能说解缙的说错了,但当着皇帝的面,挨个如此批判一遍,实在太自大,太没有轻重了。其实如果要说“不端”,靖难之役后,解缙不也带头从朱允炆的忠臣,变身朱棣的孝子了吗?

这种高人一等的无端挑衅,让解缙在朝中很孤立,而且备受排挤,他也因此,被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代皇帝贬谪,其背后都有政敌的影子。

解缙的君臣之道:自感其亲

解缙一生最大的错,就是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把皇帝的信任太当真,主动卷入皇家骨肉之争,触动了皇帝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李善长案件发生后,不知死活的解缙,曾经给朱元璋上疏,替李善长辩解,言辞非常激烈。按朱元璋的风格,早就把他顺带剐了,估计朱元璋爱惜其才,没有治他得罪,只是免了解缙的职。为此朱元璋还对解缙的父亲解释:这孩子缺少涵养,容易受到攻击,让他回家好好修炼修炼,十年后再出来当官也不晚。

与其说这是朱元璋对解缙的惩罚,还不如说是对他的保护,朱元璋深知,以解缙的修为,想不被人弄死,那得多幸运啊?

朱棣即位后,也很“信任”解缙,说过一句让解缙足够翘一辈子尾巴的话:我一天都离不开解缙!朱元璋拿解缙当儿子,朱棣拿解缙当心腹,解缙飘飘然了,介入了储君之争。

自古储君之争,明智的大臣都会远远躲避,解缙是主动介入。当然,如果自己有那个豪赌的本领,也不失为一条邀宠的好路子,问题是,解缙本就是政治白痴,这就无异于自己把自己架到火炉上。

不过,解缙的才学确实不一般,他一句“好圣孙”,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促使朱棣最终下定决心,投了朱高炽一票。无疑,朱高煦恨死了解缙。

解缙之死

虽然朱棣听从了解缙的劝谏,立了朱高炽,但同时,解缙留给朱棣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此人经常离间皇家骨肉!皇帝也是人,也有亲情,解缙无意间,成了他们父子间“感情债”的债务人。

不久,解缙被朱棣贬谪交趾。其实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你解缙在皇帝心目中已经没有价值,甚至是厌恶的对象。

导火索发生在解缙进京汇报工作,恰巧朱棣不在京,他就向太子朱高炽汇报了工作,汇报完就回交趾了。

本来这事不算啥,皇帝不在,太子监国,有工作向太子汇报也是正常程序。但解缙忘了他为什么被贬谪交趾,朱棣分明对解缙明目张胆,加入太子阵营强烈不满了!果然,当朱高煦一个小报告到朱棣那里,朱棣勃然大怒,立刻下旨将解缙抓捕入狱。

解缙竟然在监狱中一呆就是四五年,直到某天,锦衣卫向朱棣呈交囚犯名册,朱棣一眼看见了解缙的名字,轻飘飘地说了句:解缙还活着呐!

纪纲一听明白了,回到牢房,办了桌酒席,让解缙喝得伶仃大醉。纪纲让人将烂醉如泥的解缙抬到室外,埋进雪堆,活活冻死!

对这段历史,后人有多种猜测,有人说是纪纲误解了朱棣,朱棣是随口一说,并没有真想杀解缙,也有说朱棣就是暗示纪纲除掉解缙。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解缙早晚也是这个结果。

仔细想想,解缙就是把自己的才华用错了地方,以文学之才,投身自己不擅长的政治,还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皇帝的信任,实际上又加重了解缙的自负,让他向深渊滑进的速度更快。如此看来,解缙的境界,远远不如逍遥一生的东方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