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佛主拈花一笑有何禅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

佛祖平时肯定给弟子们上课,传达我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佛常教导弟子“所有相,皆是虚妄”,人们要想得到解脱,得到智慧,祛除烦恼,必须破除“我执”和“法执”,总之佛法的要义,如来这个当老师的平时不厌其烦的给学生们讲授。  有一天,正好就一朵莲花,佛祖于是拿在手中,望向弟子。此时事件开始,弟子们开始本能的用眼睛“取相”,本能的用自己的“妄心”去思考,本能的按自己的经验去推测佛祖是什么意思?弟子们百思不得其解,个个流露出困惑的表情,此时,佛祖的弟子中修为比较好的摩诃迦叶,平时领悟佛祖的教诲比较深刻的摩诃迦叶,我估计摩诃迦叶看到自己的其他同学,还在“取相”,还在所谓的思考,伽叶于是轻轻一笑。  我个人觉得,佛祖“拈花”本无任何意思,奈何弟子们要本能的去揣测,而伽叶不“取相”,没有跟着自己的本能走,也就是早已明白“色即是空”、“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话的道理所在,于是伽叶面对佛祖的“拈花”并不困惑,相反伽叶看到同学们的反应不禁轻轻笑了一下。众生不就是这样的吗?

佛主拈花一笑有何禅意

原典故是佛祖给众弟子讲授佛法,佛祖拈花。

众弟子不解,唯独迦叶会心一笑,佛祖说迦叶已明佛法。禅宗在唐代开始盛行,其教义讲究渐悟和顿悟,有南宗北宗之分。渐悟是量变转换质变,追求长期的修行才能明了佛法,顿悟不要求长期的苦修,也能在瞬间明白佛法的含义。拈花微笑的公案讲的就是顿悟。

拈花一笑喜相逢求上联

上联:似水无情岁月流,

下联:拈花一笑喜相逢。

拈花不语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拈花不语。佛祖拈花不语。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成语拈花一笑。佛祖拈花不语。迦叶尊者解意一笑。这其实是一个佛教中的故事。

拈花一笑到底是什么意思

拈花一笑,蕴含禅机——拈花一笑,这是世尊一个动作和迦叶一个表情,证明迦叶听懂了。说明世尊当时也知道,只有迦叶一人领悟到了。据说,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修炼到一定程度的高功夫人,是有“他心通”的,即可以感知到他人的心理活动。倘若俩人都具有“他心通”,实际上是不需要借助外部的任何“言与行”来沟通的。

从世间来讲,拈花一笑,是说一种反应的外在表现。实际上,这与凡间的普通人,在听到别人讲话后,点头、摇头、皱眉、叹息等反应,是类似的道理。如一个合格的老师,在讲解时,通过学员们的面部表情,就可知道学员是否听懂了,并且也能感知到学员对此话题的兴趣程度。其实,每个行业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敏感。不然,也不会产生行业精英。

附:拈花一笑典故来源。拈花一笑,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传》: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接着,释迦牟尼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后人认为这是佛教禅宗的起源。其特色为: 传道授学,讲求心领神会,无需语言文字表达。

拈花一笑的典故是什么

拈花一笑又称为拈花微笑,是佛教的一桩公案,当时佛陀手拈花,大迦叶微笑,佛祖与大迦叶以心传心延法,禅宗至此开宗立派,大迦叶也因此成为禅宗第一代宗师,至达摩为二十八宗师,达摩为汉传禅宗第一代宗师。

要说起拈花微笑这个典故,是一个饶有兴致的趣事,我们不惜篇幅地娓娓道来。

这个公案来自于存疑伪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注意,佛经就是佛经,为何贯以存疑伪经,很显然,怀疑这个经典是伪造的。那如何判断一部佛经人真伪呢,打个比方,我们平常在文件、证件或者票据上加盖印章表明经审查合规或合法,在佛教也有类似的做法,判定一部佛经的真伪也使用加盖印章的方法,不过不存在实体的印章,只是存在这个印章的判定标准,即三法印或者四法印判定,三法印的标准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加上“有漏皆苦”,则为四法印,对《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判定,不管如何对照三法印或四法印都有诸多疑问之处,故列为存疑伪经。最明显的就是大藏经到目前尚没有收录。到于为何没有收录还有另一则传说,宋代云门宗僧重显(后称雪窦禅师)的《颂古百则》中有“日面佛,月面佛,五帝三皇是何物?”一句,惹怒了宋神宗,说诽谤圣皇不得入藏。

其实对佛经我们真的没办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因为古印度没有历史,更没有纪年,经典的时间混乱不堪。所以其真伪也就到此为止。下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此经中关于拈花微笑的故事梗概了。

一、序言部分-佛陀还众生实地东游考察

佛陀在大灵鹫山说法,参加大会的有八万大比丘、八万菩萨。还有无数凡人、天人、海龙王、夜叉王、阿修罗王、神仙,这里边还包括阿阇世王(北印度摩揭陀国王)、波斯耨王(中印度憍萨罗国王)、宰官(政府官员)波罗门(学者)。地狱的焰口饿鬼、金色师子(畜生界的王)、六牙象王(菩萨、玉皇大帝等的坐骑)、非人(精灵),总而言之,三界的各种众生都包罗进去了。在八万大比丘中,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摩诃目健连、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三位尊者为上首,八万菩萨以观世音、阿逸陀、行愿普贤、文殊师利四位菩萨为上首。所有的参加法会的众生各自礼敬佛陀完毕后,退后安坐在一旁开始听佛陀说法。

佛陀与多宝佛一起进入灵塔下,众生围绕二佛,从印度飞往东方行程十万里,来到现在的中国的五台山,也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就开始介绍了,说这个国家以后要兴盛佛法,如何兴盛的呢?兴盛分为三段,在说兴盛之前,先把三界简明说一下,三界分为欲界(有6天)、色界(18天)、无色界(4天),其中色界的四禅十八天,每一层天的天主称为‘梵天王’。初禅有三层天,自下而上依次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依次是‘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依次是‘少净天、无量光天、遍净天’;四禅九天,依次是‘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 当时观世音菩萨化作三禅天的少净天梵王,从其宫殿下生到人间的王宫,形象为龙身,为人间演说了八卦五行学说之后,就隐没归还天上,归天后为东方青帝,主管春天。这就是我们距现在7000年前的伏羲氏。

  • 然后,观世音菩萨化作初禅天的第二层梵辅天王,从其宫殿下生人间王宫,形像为牛头人身,为世人演说医草百药和治疗方法等,之后就隐没归还到天上,主管夏天,这就是距今6000年的炎帝,号称神农氏。

  • 再后,菩萨又化身为帝释天的天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玉皇大帝,这个地位相比于上面的色界中的诸天要低的多,因为属于三界之中的欲界,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叫忉利天,帝释天居于忉利天中央的善见城,周围四方各有八个城属于其统辖,共三十三城又叫做三十三天,其实是在同一平面。这样观音菩萨从帝释天的天宫下生到人间王宫,以厚德载物的人品,为世人演说人伦道德和五伦身法,说完此法后就从地隐没归还天上,主管大地。这就是距今5000年的皇黄帝轩辕氏。

从这里不难看出,是不是像个神话,无论十万里,还是5000,6000,7000的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