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是哪篇作者是谁?散文写作书哪本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是哪篇作者是谁

《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求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为汉代今文家所定。元代以后,该书成为了科举的法定读本,明代起被刻在《五经大全》等本中,后来更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之作。

1.《尚书》的内容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散文集,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先秦时总称为《书》,汉代始称《尚书》,意为“上古帝王之书”(王充《论衡·正说篇》)。旧传此书曾经孔子编定,现今学界一般认为应为无名氏所编,且非出于一人之手。其中《商书》《周书》为商周两代史官所记,在流传过程中有所增润;《虞书》《夏书》是后人根据古史传说写成,并非虞、夏两代作品,其中的主要篇目大约迟至战国时才出现。

战国时,《书》在社会广泛流行,约有百篇,经秦朝焚书之后,大多散失,至汉初仅存二十八篇,由故秦博士伏生传授。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录,故称《今文尚书》。后来又陆续发现一些用先秦文字抄录的《尚书》篇章,称为《古文尚书》。其中最重要的是西汉前期鲁恭王毁孔子故宅时于墙壁中发现的一部,比《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曾由孔安国献于朝廷。此书西晋末年已经失传。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每篇有称“孔安国传”的注。经明清学者考证,梅赜《古文尚书》及所谓“孔安国传”多为伪托之作。只有二十八篇录自西汉《今文尚书》的才是真《尚书》,即《虞书》中的《尧典》《皋陶谟》,《夏书》中的《禹贡》《甘誓》,《商书》中的《汤誓》《盘庚》《高宗彤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中的《牧誓》《洪范》《金滕》《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洛》《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其余均为伪作,但其中也保存了一部分古代史料,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的卷数各本不同:弘治本《五经》有《尚书》一卷;求古斋本《九经》有《书经》四卷;《十三经》经文有《尚书》,不分卷。历来注《尚书》者极多,影响较大的有汉孔安国传《书经》二十卷,唐孔颖达撰写《尚书注疏》十卷,作为官定本流传于世。此书收入《三经注疏》,通行本为清阮元校勘的《附释音尚书注疏》卷,附校勘记二十卷。

2.《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散文理由

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尚书》是最早散文正式形成的标志。书中包括的典、谟、训、诰、誓、命等不同体式的作品,是各种形式的官方文告、训辞及档案资料。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系据传闻写成,不尽可靠。全书以古代散文形式,以记言为主。“典”是重要史实的记载,“谟”记君臣之谋略,“训”记臣下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为君主训诫士众之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除属于记言散文外,亦有叙事较多者,如《顾命》《尧典》 等。其中《禹贡》篇记大禹治水,实为地理志,与全书体例颇不一致,当为后人所作。

《尚书》中的作品大都有较完整的结构,注重布局谋篇,说理叙事都比以前的作品更为细致具体。其语言简古,大多深奥难懂,韩愈评论认为:有“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之说,然业已重文采和形象性。有的篇章在说理时用了一系列浅显通俗的比喻,如《商书·盘庚》;有的篇章在说理时反复引证历史,详加对比,深入分析,语气殷勤恳切,如《周书·无逸》;还有的篇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如《周书·泰誓》。另外,《周书· 顾命》等篇,叙事具体周详,井然有序,能够生动展示某些生活场面,是很好的记叙文。书中还有些整齐的韵语,具有音乐美。

《尚书》是一部古代的历史文献资料汇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散文的先河,对后世研究先秦的历史、文化及文学都有重要的价值,此书在后世被儒家奉为经典,其典雅厚重的风格对后代朝廷的公文、碑铭等文体有一定影响。

散文写作书哪本好

散文写作,从阅读开始,从摹写到延伸写,才能到自成体系,而不是从写作理论而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源头来自生活感悟,兴趣的活水来自大师名作。作为散文写手,我个人认为,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最值得拜读,研读,深读。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社会生活失序,民生维艰,先生忧时伤世,写人生命运的孤独与凄凉,却以美的旋律伴奏,如梦似幻,乡土气息浓郁。深深的乡愁,淡淡的忧伤,在青山秀水中消融,让美在人心飘逸,激发民族、民众、民治精神向远……

这部自然主义的散文体小说,富于自然之美。游子情深,身在北京,心系故乡,先生以美的奇笔,描绘出清奇秀美的湘西水乡风情画,浓郁的生活气息拂面而来,文化精神从边城走向世界……湘西水乡小儿女的故事,情节美丽动人,美得令人崇然起敬!

开首之妙,结局之奇,内涵之深,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爱情纯洁之美,湘西风土人情之美,多美水乳交融,接地气一往情深,地域文化与民族主体文化,有机融为一体,大自然奇特之美,美得令人心驰神往……

张晓风的散文《我在》想传达什么

感谢邀请。《我在》的第一层意思,是要表达“活在当下”的理念。第二层意思:生命相对于浩渺宇宙是卑微的,但在这份卑微里,我们却要赞扬生命的坚定与倔强。第三层意思,是要表达“存在”本身超越一切情感和意志。

网上流传着一首诗《见或不见》,可以与《我在》参照阅读: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爱或者不爱,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三毛和席慕蓉都是作家,为何一个抑郁自杀一个幸福美满,差别在哪里

三毛和席慕容,出生在同一年代,同为有名的作家。但为什么两人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结局呢?

一、一生率性、真性情的奇女子三毛

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三毛出生在战时的陪都重庆。原名陈懋平。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991年 一月二日,因子宫内膜肥厚入荣民总医院检查治疗。一月三日,进行手术。一月四日凌晨,在医院以肉色丝袜绕颈窒息身亡。终年四十八岁。

三毛的去世,却一直是个迷,各种揣测都有。作为一个活得率性,真实的人,我不太相信三毛会自杀。但作为一个只在乎生命是否痛快活过的人,我想,三毛会做出这样的惊人举动。

三毛是一个敏感而忧郁的人,她的童年是一个灰色的童年。

三毛自小就有些与众不同,喜欢去坟地玩耍,敢眼睁睁的看完整个屠宰过程,被老师怀疑考试作弊当众羞辱,三毛因此,自闭多年。这些童年的经历,让三毛形成了敏感的特性。

而三毛的爱情路上一直都充满了悲情的色彩。

三毛对待爱情,是用尽心力的爱。但爱情对她,似乎又过于的吝啬。没有一段爱情是长久的。

她两次赴西班牙,都是因为情殇。第一次,是因为初恋舒凡不愿意与她结婚,悲伤之下,三毛割腕自杀,被救回后,去了西班牙。也是在这时,遇到了十八岁的荷西。

回国后,三毛又经历了两段坎坷的情伤。一次爱上了有妇之夫的画家,一次已经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