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中,为什么有一座太监的陵墓?明朝长陵为什么叫长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明十三陵中,为什么有一座太监的陵墓

明十三陵,是埋葬明朝历代帝王及嫔妃的皇家重地,被朱明王朝视为神圣之地。在当时,只有皇家身份尊贵的人,才有资格葬入这里。

但是有一个奇异现象:在明十三陵中,竟然有一座太监墓。那么,这位太监是谁?怎么会葬在这里?能葬入皇家陵园,可见在这位太监的身上,一定藏着非同一般的惊天故事。(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历史随时获得!)

首先,峰子哥来简单介绍一下“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大明王朝的皇家陵墓群,规模宏大,占地120多平方公里,坐落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这里共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由此而得名。(照片都只是冰山一角)。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称为“明孝陵”。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孙),因其四叔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夺了皇位,南京城破后,朱允炆不知所踪,所以没有帝陵。

于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史称明成祖。

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五月,天寿山这一块地方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帝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以及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在总览图中,每个皇帝“某陵”字样,放大后都内容繁多)


其实,明十三陵埋葬了两位太监,一位有名有姓,叫王承恩;另一位太监姓名已无考,不知道是谁。而这个太监王承恩,他的身份和故事颇为详细,清朝帝王曾亲自为一个太监的他撰写碑文,还树碑立传。

那么,这个王承恩生前发生了什么?


其次,峰子哥来讲讲这个王承恩

在明代,宦官是一股盘踞于大明王朝权力核心的政治力量,他们与核心权力人物皇帝们,朝夕相处,进而获得宠信,多是狐假虎威,权势冲天。

在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大太监比如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个个权倾朝野,有的甚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宦官专权、作恶多端的现象,在明朝也尤为常见,更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当然,其中也有载入史册的著名好太监,比如著名的“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以及还包括峰子哥下面要讲的十三陵太监墓的主角——王承恩。

王承恩,是明朝最后一个位高权重的大太监。他的直属上司是就是著名的大太监曹化淳,王承恩为人忠心谦逊,深明大义,且无野心,算是一个特例,他完全不同于明朝历史上那些弄权、狡诈、满腹坏水的大太监们。

因此,忠心事主的王承恩,逐渐被提拔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有代为“批红”大权,被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引为心腹太监,信任有加。王承恩,可谓已权倾朝野。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1644年3月15日,闯王李自成率大军,一路打到大明王朝的京师北京。

一直忠心跟随崇祯帝多年的太监王承恩,被崇祯帝委以重任,担任兵马提督大元帅一职。王承恩临危受命,亲自上阵督战,其间还亲发炮弹,与敌肉搏,誓于北京城共存亡!


其三,峰子哥来讲讲王承恩的结局

怎奈寡不敌众,大势已去。

当闯王李自成大军围困北京城时,正值国家危亡之际,明朝很多大臣将领,纷纷选择了避祸,或冷眼旁观,或者投入敌人怀抱献媚。

公元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进攻京城。北京城内外喊杀声一片,即将城破,在这千钧一发的危亡时刻,还有一个太监带领最后的亲兵在城墙杀敌,而这个太监就是王承恩。据史书记载:“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

据史载,崇祯帝是个十分勤政的皇帝,每天批阅大量奏折,想努力挽救这搜即将沉没的巨轮,但怎奈大明王朝传到他手里时,已是积重难返,加之他虽拼命勤政但却能力有限,又有些刚愎自用以及个人性格原因,只能见王朝灭亡,而回天乏术!

19日京城被攻破,彻底绝望、近乎疯癫的崇祯帝,下达了最后一道圣旨:为后妃免遭闯贼凌辱,令周皇后等一众嫔妃全部自缢殉国。崇祯宁死不做俘虏,也不愿其他皇族沦为俘虏,于是崇祯帝持剑亲手杀死昭仁公主,刺伤长平公主,血溅后宫。

随后,龙袍尚残留飞溅血迹的崇祯帝,在太监王承恩的搀扶下,一步步登上了北京的煤山(景山)上。崇祯看着满城烽火狼烟,心如死灰,悲壮写下血书遗诏: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德薄匪躬,然皆诸臣误朕,致死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随后,崇祯帝在一棵老歪脖子树上,上吊殉国,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死,明朝灭亡。

太监王承恩,以头撞地,痛哭失声,万念俱灰,向崇祯帝的尸体重重的叩拜数下后,亦上吊而死,追随崇祯帝而去。(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历史随时看!)

在崇祯帝生命危难的最后时刻,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还誓死忠心跟随,不离不弃,而昔日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爱表忠心的满朝文武们一个个都不见了。


其四,峰子哥最后来说 王承恩葬入明十三陵的过程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全城搜罗崇祯帝的尸首,并发出悬赏通告:有找到崇祯帝尸首者,赏金封侯。结果三天后,才找到崇祯帝及周皇后尸首。

公元1644年4月4日,为笼络人心,李自成遂将崇祯帝和周皇后,草草归葬于田贵妃之墓,并改称“思陵”,并特地将一代忠宦王承恩,陪葬在崇祯帝陵侧,让他永远守护着崇祯墓。

后来,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为王承恩此举震惊和感动,在为崇祯皇帝发丧时,特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亲自为一个前朝太监撰写碑文,碑首刻有“贞臣为主,捐躯以从”、“御制旌忠”。

如今的王承恩墓,仍静静的躺在思陵的旁边,这里早已杂草丛生,鲜有人来,但峰子哥每次看到一幕,都感觉心生凄凉,不免在想:无论是王朝末路,还是帝王之过,都不是一个太监的错,他只是选择了忠于自己的角色,而没有见主人危难而吃里扒外。这里埋着一个忠魂,默默无闻。

【原创:峰子哥;点关注更多有趣历史!欢迎点赞、转发、评论交流!版权声明:原创版权、侵权必究。谢谢!】

明朝长陵为什么叫长陵

谢悟空邀答!首先解释一下,陵号是现任皇帝起给前一个死去皇帝的。人们平常知道的十三陵号的陵号的意思如下:

长陵:明成祖朱棣,“长久、久远”;

献陵:明仁宗朱高炽,“知质有圣”;

景陵:明宣宗朱瞻基,“大、光明、仰慕”;

裕陵:明英宗朱祁镇,“富饶,行宽政,百姓安居乐业”;

茂陵:明宪宗朱见深,“美好”;

泰陵:明孝宗朱祐樘,“安稳、平安”;

康陵:明武宗朱厚照,“安乐、昌盛”;

永陵:明世宗朱厚熜,“遐、远”;

昭陵:明穆宗朱载垕,“明、光”;

定陵:明神宗朱翊钧,“安静”;

庆陵:明光宗朱常洛,“善、福”;

德陵:明熹宗朱由校,“正大光明”;

思陵:明思宗朱由检,“思念、追思”。是清朝给定的,也表示他们对崇祯皇帝的追思痛悼。

还有一个误区是:十三陵里面其实是有十四个皇帝的。在十三陵有一座景泰陵,这座陵墓是真正当了7年皇帝的朱祁钰的墓葬。由于明英宗复辟,取消了他的皇上资格,也没有给他的陵墓命名陵号,所以,一般用他的年号代替陵号。也就是说,所谓十三陵,实际上是十四陵。另外,还有比较出名的凤阳明皇陵和南京的明孝陵。这样加在一起也不过十六陵。实际上,明朝是有十九座皇帝的陵墓,除了上面的十六个之外,还有明祖陵,是朱元璋为他爷爷以上的祖宗修建的。明显陵,是嘉靖黄帝为他父亲修建的。后来在明孝陵旁边,又发现了一座陵墓,经过考察,结合史料分析,是朱元璋早逝的太子朱标的坟墓,目前被命名为“孝东陵”,所以加起来共计十九座皇帝陵墓。

重点说一下长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是十三陵中的祖陵,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也是十三陵中唯一一个有碑文的陵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