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自制金缕玉衣骗贷10亿几十万的专家评估费
发布时间: 2022-11-21

富豪自制金缕玉衣骗贷10亿 几十万的专家评估费

文物鉴定是一个十分严肃的事情,岂能仅仅隔着玻璃看两眼就草率估值?近日,一则“亿万富豪”谢根荣用自制的金缕玉衣冒牌货来骗贷10亿的事情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很多人都会纳闷,他是怎么蒙混过关骗贷的呢?原来,他的这件金缕玉衣请了5位超重量级专家“鉴定”出来的,并给了这些专家们几十万的评估费

先说下这5位“超重量级”专家:

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王文祥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

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杨富旭

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李劲松

原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已去世)#page#

金缕玉衣是我串起来的

这件稀世珍宝“金缕玉衣”是由谢根荣提供玉片,让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特聘鉴定专家牛福忠串起来的!而这5位超重量级专家是由牛福忠找来的。专家们来了之后围着存放“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转了几圈后,就给玉衣写了个文字说明,价值评估24亿。随后,谢根荣给了他们几十万元的评估费,大家吃了个饭就散了!

鉴定如此儿戏

仅是水平有限?

事后,谢根荣拿着专家们的鉴定书,不但还清了之前伪造房屋合同骗取的贷款6.6亿余元,又从建行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支行行长颜林壮和副行长赵峰那里骗得贷款总共4.5亿余元!

很多网友称,专家们隔着玻璃柜子转几圈,就说此乃珍宝,市值24亿,说是鉴定费,到底什么费,谁清楚?

记者:鉴定评估的程序是什么?

杨富旭:按照常规,玉石鉴定程序有大约30个步骤,如称重、收样、手摸、仪器检测等。要确定玉石的材质、成分和工艺,需要仪器检测,包括X光机、红外光谱、电子探针等大型仪器。

记者:那次你们是如何鉴定金缕玉衣的?

杨富旭:没有打开玻璃柜,就隔着玻璃看了看。

记者:鉴定是有偿的?

杨富绪:到现在我还没见过鉴定没有报酬的,但那次是我参加鉴品以来最高的(不透露具体数额)。

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承认,鉴定过程确实不太合乎规矩。“说老实话,就几十分钟。鉴定时没有开柜,大家就在玻璃柜子外面走了一趟看了看。我没把它当成鉴定活动,只是客串性的。”杨伯达说。由于当时没有举手表决的过程,于是自己就随了大溜,别人怎么说,自己也就怎么说了。最后,大家在评估报告上签了字,吃了顿饭就走了。

对于24亿元的评估价,王文祥说,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史树青老先生提出的价值,“我们没有那么仔细去看”。王文祥称,评估报告是他归纳了大家的意见后落笔起草的。#page#

1960年出生在浙江湖州的谢根荣,案发前担任北京原燕山华尔森实业集团法定代表人,华尔森集团(未进行工商注册登记)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据原来的部下称,华尔森集团下有十几家公司,基本上都是一套人马,混在一起办公,根本分不清楚是哪个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都是谢根荣,大事小事都是谢根荣一个人说了算”。

据法院一审审理查明,2000年9月,谢根荣以“东华金座”房地产项目,伪造555份房贷合同,从北京建行的5家支行,骗取贷款6.6亿余元。

领行长看“玉衣”显示实力

据建行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支行行长颜林壮称,2002年,他发现“东华金座”项目有问题,于是就和副行长赵峰找到谢根荣谈。

当时,谢根荣提供了事先准备好的虚假企业财务报表等材料,使颜林壮等人认为华尔森集团是一个很有实力的企业。

据称,谢根荣还领着颜林壮等人参观“根荣陈列馆”。他指着一件“金缕玉衣”对颜林壮说:“全世界只有两件,专家已经做过鉴定,市场估价24亿。”

随后,谢根荣还出示了有5位国内顶级古董鉴定专家签字的评估报告。#page#

最终,两名银行高层做出了个错误的决定———发放企业贷款盘活“东华金座”项目。后经法院查明累积金额达4.5亿余元。

直到后来审计署在审计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时发现问题,2008年3月,谢根荣、颜林壮等人被抓,至案发尚有5.4亿余元贷款未能归还。

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随后谢根荣上诉,目前此案二审正在进行中。#page#

“现在这么说,是因人死了”

对于多名当时鉴定的专家,都以“史老在场,说了24亿不好驳”为由,将责任推到已去世的史树青身上。昨日,史树青的遗孀夏玫云持不同意见。

记者:参与鉴定的专家说,当时收了过万的鉴定费。

夏玫云:史老晚年经常被邀请出去做鉴定、开会等,如果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我真的记不起来。

记者:其他专家都说当时是听史老的,所以才定了24亿。

夏玫云:这是他们现在这么说,因为他(史树青)死了,我更关心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鉴定的,到底是这个(金缕玉衣)是假的,还是玉片是真的,但是是自己串起来的。

记者:史老有没有可能看走眼,存在鉴定错误的时候?

夏玫云:鉴定是一个科学认识、逐渐认识的过程,谁也不可能没有走眼的时候,十年前根据当时掌握的文献和技术认为是真的,十年后可能又会有新的认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