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登报捐遗体希望安乐死
发布时间: 2022-11-21

1991年10月22日,本报刊发了一封特别的来信。南京一位古稀老人——中科院南京分院的江春洲,把自己和老伴立志捐献遗体的遗愿寄给本报,声明自己刚刚填好南京医学院“捐献遗体志愿书”,希望通过这封“遗书”呼吁更多市民倡导参与移风易俗,革除丧葬陋习。

将近19年过去了,去年7月,江春洲老人不幸因病去世,遗体也随她的心愿顺利捐赠,今年4月2日就将是她的第一个公祭日,她的儿女将老人一封《最后的心愿》寄给本报,希望能将心声再一次表达。

19年前遗书发在本报

昨日,江春洲的儿子江金山给记者带来了一份1991年10月22日的《扬子晚报》,当期本报发表了《古稀老人致信本报一腔挚情诉说后事“遗愿”》一文。

当时72岁的江春洲在信中写道:“如果儿女们对你有感情,他们会在心里怀念你。”决定身后把自己遗体提供给医学院学生,希望借此消灭一两种夺人性命的疾病。“万一有某个健康的器官可以供抢救一个急需的病患者,让别人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我们的生命不也在延续么?”老人豁达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奉献之心流淌在文字之间。

江先生告诉记者,母亲早年就志愿学医,因为种种原因后来才转学会计,她开明的思想早早就在儿女们的心中扎下了根。在1991年,遗体捐赠这个名词在社会上还很少出现,更没有现在这样的“志友”组织和各种公祭活动。这种决定在当时看来还很难被人理解,但当他们得知母亲和父亲双双决定捐献遗体时并没有特别的吃惊,“因为母亲的那种科学、豁达的思想一直就影响着我们。”而为了让更多人接受这种将身体捐赠的方式,老人特地以一封“遗书”的形式写了一篇捐献遗体的“倡议书”。

老人还有两个最后的愿望

江金山对记者说,江春洲老人还有两个最后的愿望:

第一个愿望是她希望建立“安乐死”制度。

“我难受噢,我要安乐死”是母亲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现代文明中,延长患者生命的各种发达技术,也同时在延长垂危者的痛苦。文明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幸福,提出安乐死,是大势所趋。“安乐死”也是避免将大量的社会资源用在不治的病人身上。但从患者、家属到医生,医院通常都对此无能为力,希望建立制度的呼吁是自然而出的,这一进步也将是漫长的,而对于重症监护室里的老人确实非常迫切。让人安详的离去吧,这本身就是人之权利。

第二个愿望是她希望遗体接受单位能及时解剖她的遗体,查明她的病因。

“要以后的医生(解剖遗体的医生)查清楚,我得的具体是什么病。”是母亲住院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知道的是消化系统转移性肝癌,在那种情况下很难查清原发部位,但去世后就可以做到了。母亲只知道是胃病,知道我们隐瞒癌症。母亲希望捐献遗体后医院能够尽一点义务查明病因,对医学、子女和她的在天之灵也都是一个交代。希望遗体接受单位能建立起及时解剖,主动告知的义务。”

江金山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父亲今年94岁,现在也生着病,住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忍受着病痛的煎熬。这两个心愿也是父亲与母亲的共同心愿,希望通过自身感受呼吁社会对临终老人给予一定关爱。江先生说:“这两个愿望要实现我们也知道还很漫长,但是它代表着有着先进思想的两位老人的愿望,作为儿子我也只是希望能如老人所愿将观点表达出来。”江先生还表示,受父母的影响,他和兄弟们也已经决定跟随他们的思想,也都打算参与遗体捐赠的计划。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