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是什么样的人?为何够谱出《二泉映月》这样的千古名曲
发布时间: 2023-07-11

《二泉映月》这首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应该是耳熟能详的歌曲了。很多人都听过,即使有些人没有听过,也听说过这首名曲。作者高超独到的演奏技巧,以及在这首乐曲中所表现出的深远意境,令无数国内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惊叹不已。堪称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

那么,这个阿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创作了《二泉映月》这样一首响誉海内外的名曲呢?究竟是怎样的经历和思考,才能让他创作出这样一首千古流传的名曲?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从认识阿炳说起。通过他的经历窥探他的内心世界。阿炳,原名华彦君,阿炳是他的小名。父名华清河,江苏无锡东墟宫偏殿雷尊殿“主道”。

也就是说,阿炳除了是音乐家之外,还是道士。

阿炳的父亲寄居在仆人遗孀秦夫人身边,生下了阿炳。可他的母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就被同族迫害致死。阿炳自幼丧母。阿炳被父亲送回老家,由人代为抚养。直到8岁才被接回道观,送入私塾读书,取名延君。

但是因为毕竟是道士,他还是要遵守道规,让人知道身为道士,居然还有孩子,这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在和阿炳相处的时候,华清河和阿炳只称他为师徒,而阿炳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更不知道这个平时被称为师父的男人,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直到1918年,华清河去世前,才向26岁的阿炳坦白了自己的身世。

展开全文

虽然阿炳的职业是道士,但他在音乐方面却有着惊人的天赋。因父亲是“道士”,对道乐十分精通,甚至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阿炳十岁时,开始随父亲学习二胡、琵琶、三弦、笛子等一系列乐器,同时也开始参加佛教法事。十五、十六岁时,因身手出众,面容英俊,被当地人称为“小天师”。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雷尊殿“掌管道士”之位,与宗室兄弟轮流掌管收入。

成为“掌门道士”后,阿炳一下子拥有了巨额财富。他在突如其来的财富中迷失了自己,开始了长期放荡不羁的生活。“吃、喝、嫖、赌、烟”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五毒”。然而,放荡的生活终究是有代价的。

经过长期的挥霍,阿炳输光了雷尊店所有的积蓄。更要命的是,长期卖淫的生活使他染上了性病(梅毒),导致双目失明(有人说是被日寇杀害的)。这让他再也无法参与法律事务,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

没有积蓄,失去经济来源的阿兵只好自己拿起乐器,靠自己的手艺成为一名街头艺人,靠街头表演谋生。他不仅靠自己的本领,还亲口批评时事。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他还创作了♬、《寒春风曲》等代表作。并娶了寡妇董翠蒂(又名董彩蒂、董翠蒂)。

1950年,阿炳的生命来到了最后一年。晚年,长年吸食鸦片摧残了他的身体。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很难再上街踢球。他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处境更加艰难。

当中央音乐学院师生找他抢录音时,他已经辞去工作好几年,身体素质极差。他的状态大不如前。经过几天的练习,他的音乐魅力依然感染着在场的人。.

这一年年底,阿炳病逝。

通过阿炳的一生,我们可以总结出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二泉映月》这样的名曲的原因。首先,阿炳有着非常高超的音乐天赋和表演技巧。阿炳年轻时短短几年时间就精通多种民间乐器,并在父亲的指导和督促下练就了出色的演奏技艺。有研究称,在流浪期间,阿炳几乎不刻苦练习,即兴表演,但仍能保持高水平的表演。在音乐上的天赋和扎实的功底是阿炳音乐创作最坚实的支柱。

其次,人生的酸甜苦辣是阿炳创作灵感最强大的催化剂。古代有一句关于创作的谚语,概括得非常淋漓尽致:“文章恨命”。说白了,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就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中国古代伟大造物主的人生经历都说明了这个道理。比如以诗名天下,却被玄宗“以金还之”的李白;

因此,阿炳的创作人生就像德国音乐圣人贝多芬,为自己的命运歌唱,而贝多芬是在与命运抗争,而阿炳更多的是在描写自己的命运,表达自己的命运。生活融入了他自己的音乐创作,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内容增添了厚度。所以,《二泉映月》的意境才显得如此深邃,因为这是他一生的写照。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