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如何让师生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这位校长的做法独树一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共860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当代教育家》2022年第12期

封面人物

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校长 蔡敏胜

2018年1月27日,广东东莞迎来了一场寒潮,阴雨连绵,气温骤降。

松山湖管委会科技教育局教研中心主任蔡敏胜正式接到管委会的正式文件:松山湖第—小学正式开办,教研中心主任蔡敏胜担任筹建负责人,曹静、汤铭、张瑜共同参与创校工作,2018年9月招生开学!

“这一刻终于来了。”回想起那个湿冷又热烈的午后,蔡敏胜仍然感慨万千。

他此前参与过学校的设计、规划工作,做校长算是个意料之中的惊喜;但学校的建设进展又将他拉回了现实一地基刚刚动工不久,校址大部分还是荔枝林和小池塘。基建、招生、招聘、培训、文化建设……千头万绪都需要这个四人的筹建团队来协调。

工期不确定,招聘从零开始,借地办公,教师培训更遥遥无期,4个人,7个月,能建起一所学校吗?

蔡敏胜的回答是:没问题。

01

“塑魂”行动

“没有看过世界,哪里来的世界观?”蔡敏胜把这句网络上流传的名言发给创校团队。看世界,成了松湖一小的创校第一步。

蔡敏胜带领创校团队,风尘仆仆,北上南下,从北京到重庆到上海到广州……各种公办名校、国际化学校、民办学校,仔细参观、深度访谈,大家渐渐发现:名校办学特色虽然各有各的不同,但是共同的一点就是都有自己的鲜活灵动的“魂”一学校愿景、价值观;同时学校之魂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形成极具特色的品牌和概念。

展开全文

松湖一小的“魂”应该如何确立、如何凝聚?

蔡敏胜陷入了深思。

蔡敏胜是科学老师出身,对于生态系统颇有研究。在他看来,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环境、人与课程……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水乳交融,在这样生机勃勃、良性循环的生态里,孩子的成长犹如花朵遇到春天一般,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蔡敏胜的想法得到了创校团队一致的响应,大家七嘴八舌,思路越来越宽:

松湖一小位于东莞松山湖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里集中了大量的科技创新企业,社会各界都在呼唤一所创新教育的未来学校。未来教育什么样?在这个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既然我们把握不住教育之“变”,不如回归教育中的不变,从教育的本源出发打造一所尊重教育规律、具备良好教育生态的学校。唯有如此,学生的未来才能拥有无限可能。

大家达成了高度共识,“生态教育”成了松湖一小亮出的个性化名片。

蔡敏胜喜欢写作,他汇集大家的想法,给一小“生态教育”写下了这样的解释:

所谓生态教育,就是将学校打造成一个教育生态系统,关注其中每个人的生命成长,激发人的生命潜能,提升每个人的生命价值,让每个老师、每个学生乃至每个家庭,都能自由和谐地发展。如果要用一个比喻,“生态教育”希望把学校建设成一片田园:园丁的使命就是松土、施肥、清除杂草和害虫,让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在这美好的田园里,各种农作物沐浴阳光雨露,扎根大地,快乐生长。

生态教育应当包容多样化的个体,尊重每个人的发展需要,同时又有健康的内部关系。这种关系既包含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的关系,又包括学校内部课程研发、教师培训、教育环境建设、评价改革的协调统一。

蔡敏胜的这些生动描述,在之后的岁月里,被老师们内化为无数个温暖且美好的细节,让生态教育之树日渐繁茂。

学校正式筹建的第一天起,分管基建的张瑜就在学校对面架起了一台摄像机,记录学校每天的变化。

摄像机见证着荔枝林被搬走,变成教学楼;见证着小池塘被填平、硬化,铺设成操场;见证着开学前夕连续三周大雨,工期几乎停滞在最后一步;见证着老师和工人们加班加点,打磨每一个细节,最终迎来顺利开学……

微型纪录片《松湖一小诞生记》完结时,松湖一小也迎来了正式开学的一天。

02

寻找梦想合伙人

1.松湖一小的校训是“尊重,无处不在”,办学理念是“与生态同行,为成长奠基”,请谈谈你的理解。

2.校园里有生态池、樱花大道、百花洲、多样化的屋顶种植、品种繁多的百果园等教育空间,请从你的学科角度谈谈,如何利用这些环境资源开展学科教学?

3.松湖一小正在开展“通读一本书”教师阅读活动,如果你是活动倡导者,会为老师推荐哪一本书,为什么?

4.请结合校园鸟瞰图,为学校的建筑功能区命名,并说明理由。

如果不加说明,大家很难把上面的问题与招聘联系在一起。

这些问题,其实是松湖一小的招聘面试题目。

招聘老师,一小将文化认同摆在关键位置。其后的几年里,招聘试题各具特色,有时请老师设计春天课程,有时为老师模拟师生沟通情境,有时干脆让老师画出“理想中的学校”。万变不离其宗,考察的不仅仅是老师对教学方法的把握和理解,更是对生命、对教育本源的把握和理解。在蔡敏胜看来,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是“术”,而后者才是“道”。他反复对创校团队说:我们要找的不一定是名师、名校毕业生,但一定是志同道合者,是梦想合伙人。

在这个过程中蔡敏胜也认识到:汇聚人才的过程,也是学校表达价值取向和教育追求的过程,是使命、愿景、价值观不断丰满的过程。他计划把老师们的试卷收录在校史馆里,“许多年后,如果老师在校史馆里读到了当年的应聘试卷,看着学校离自己的教育理想越来越近,该是怎样的心情啊!”

负责招聘的汤铭回忆,她把所有应聘老师的学历、综合视野、参赛获奖经历条分缕析,做了详细的考据,确保不错过每一位合适的老师。“也许我们最后选中的老师,不是简历最光鲜的,但一定是最适合松湖一小的。”她说。

大队辅导员陈晓盼回忆,当初选择松湖一小,正是被公众号文章所感召。“我也给其他学校投过简历,但接触的都是冷冰冰、条条框框的招聘信息,而一小则跟我们谈情怀,聊梦想,让我清晰地知道自己是来做什么的,知道我们要建成一所怎样的学校。”六年级组长李银梅则更关注一个细节:“招聘信息里直接留了校长的联系方式,老师有问题可以直接跟校长谈。”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朱涛,来校试讲后立刻爱上了这所学校:“真诚、坦荡、求贤若渴,是蔡校长和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

蔡敏胜坚信,人才与学校生态彼此丰满,相互成就,学校的成长离不开志同道合的老师。这样的文化凝聚起来的,是富有情怀,饱含热情的教师团队。体育老师王丹丹入职前,蔡敏胜问她还有什么个人要求。“能不能建一间健美操教室,我可以带学生们练起来。”这位在健美操领域获奖无数的老师说,“如果能铺上一层地毯就更安全啦!”青年体育老师甘繁华看到消息,马上加入讨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练舞蹈、瑜伽、健身操……”一套健美操课程体系就这样诞生了,四年后,健美操成了松湖一小的课程名片之一。

健康的文化环境聚拢了一批热情满满的老师,随后的日子里,老师们又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碰撞出了无数精彩的课程。一如蔡敏胜在自己的文章里所说:“教育管理者给予了学校自由的空间、呼吸的空气,让教育人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03

全课程,重塑教育生态

2022年9月,酷暑未消,从松山湖风景区到虎门炮台、大岭山,再到音乐剧场、篮球场、小饭馆儿,东莞的大街小巷、山山水水已经跑满了松湖一小三年级的孩子们。

这些东莞风土人情,最终都会指向共同的命题一一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的祖国。

这是松湖一小4.0版的“爱国课程”的开启。

三年级组长王健看来,爱国从来不仅是个简单的宏大命题,“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它可以是爱校园、爱家乡,爱身边的一草一木,爱某个剧场,爱一家餐厅的美食……要先跟具体事物发生连接,才会更清楚自己在爱什么,将来要建设什么,守护什么样的生活,这也是家国情怀的生长逻辑。 ”

爱国课程与部编版教材“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相连接,学生们查资料、拍视频、绘画、写故事、学烹饪,完成“绘东莞”文化卡,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家乡风物。东莞是“篮球之都”“音乐剧之都”,体育、音乐组老师也自然参与进来,用趣味篮球赛、排演话剧《王二小》帮助孩子们全方位感知家与国的关系。

课程的外延极为丰富,评价方式也更为多样。结课仪式上,学生们不必面面俱到地展示成果,只要展现自己小组最感兴趣、最得意的作品即可,可以是一段视频、一篇文章、一张海报,也可以是一场音乐剧。

创校之初,蔡敏胜就认准,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是一所新学校蓬勃发展的关键动力。早在基建阶段,蔡敏胜就带队走访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名校,希望为松湖一小的课程大厦奠基。经过漫长的听课、观摩、访谈,创校团队最终选择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全课程。

全课程强调“全人、全脑、全身心、全时空”的学习方式,与生态教育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给学生一个世界”等理念天然契合,可以为学生营造完善的教育生态场。蔡敏胜团队经过综合研判,很快做出决定——全面引进全课程体系,以全课程支撑和塑造松湖一小的教育生态。

2019年夏天,创校满一周年时,松湖一小承办全课程暑期教师研修活动,被当代教育家杂志社授予“全课程教育实验核心实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