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德和尊师重教,你认为哪个标准更适合当今的教育?为什么现在社会越来越不尊师重道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尊师重德和尊师重教,你认为哪个标准更适合当今的教育

以往的年代,普遍认为老师是清贫可敬的,教师的口碑很自然地放在教学水平上。

比如社会评价一个老师的优秀,往往会说他上课怎么好、怎么吸引学生,这一届教出了考上了多少个大学生,地方对高考的奖励也很可观,对老师的尊重是发自心底的。这是“尊师重教“。


现在,在一些学校,狠抓的是“师德师风建设“,“禁止“、“严禁“等词汇屡屡出现在各种规定上,大会小会都是一通声色俱厉的警告。

至于教学成绩、教学水平反而被放在了其次,平安是福,只要不出问题就行,成绩什么的都没那么重要了。这是“尊师重德“,形成了以师德去评价教师的社会舆论。


要说“重教“还是“重德“好,我想,绝大部分老师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在师德方面绝对没问题,制定规定放在那就行,制裁的是违反者,不用如临大敌一般、不用看谁师德都败坏一般去大讲特讲,把资源和精力放在教学成绩的提高上才是正道。

为什么现在社会越来越不尊师重道了

这一直是个全社会关注的老大难问题了?这能怪老百姓吗?教书育人,尊师重教历来我们社会主义特有的优势和优良传统,但任何事都是双向的,不能偏废任何一方。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历史性巨变的同时,还应该清醒的看到教育不公、教育资本化、教育失德、重利轻责的问题普遍存在,少年强才国家强!

关于尊师的名言警句(至少1条)

1,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

2,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李觏

3,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

4,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5,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荀子

6,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

7,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

8,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9,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 大略》

古代的“尊师重道”思想发展到现代社会,有哪些变化

必先弄懂“师”者指什么?

难道“师”就是“老师”吗?

必先弄懂“道”者指什么?

难道“道”就是“道德”吗?

如果如此的认定而“问”,

则“回答”者便更加幼稚!

“师”者,围绕,维护民众也。

“道”者,夭地造化万物也。

“尊”者,遵也——遵循也。

“重”者,中也——附和。也

故,“尊师重道”者,后人(自是老孑孔子之后人也)给其下的定义,无知又白痴。而其本意,应该是:遵循民意而维护其利益,附和天地造化而治理。

——接受我的解释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师重教,你做到了么你有哪些尊师重教的行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从古至今,教师这个职业就是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壮大,离不开科学知识为支撑,这就是教育。正是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培育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才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社会才会不断进步。

教师默默无闻地辛勤付出,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燃烧了自已,照亮了他人,辛勤的园丁,培育出一颗颗参天大树,社会栋梁,然而自已仍在三尺讲台不懈努力付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日新月异的社会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更新换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社会的需要,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如何理解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其本质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对青少年进行尊师重道教育,这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教”与“政”视为同等重要,主张实行礼义教化.荀子将君师并称,认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唐代的韩愈说:“举世不师,故道益离”,认为只有尊师重道,整个社会才能按照“道统”的方向顺利发展.宋代的苏轼说:“斯文有传,学者有师”,认为教师对于发展文化,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历代提倡尊师重教、尊师敬长,古代流传下来这方面的故事许许多多.如,《子贡尊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等.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尊师重道在近现代更加得以发扬.毛泽东、李大钊、刘少奇、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他们身为领袖人物,对自己的老师们执弟子之礼;他们博学多才,仍虚心好学,以长为师;他们不仅重视学业的进步,更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修养. 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确立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国家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法律手段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中国牢固树立尊师重教、尊师敬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将起到重要的稳定的保障作用. 为了继承和弘扬尊师重道这一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尊师重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古人是怎么尊师重道的

在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传统,其中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古往今来,尊师重道,已成传统,代代相传。由此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古人是怎么体现尊师重道的呢?通过下面一些经典的故事或许可以有所启发和感悟。

“楷模子贡”

公元前479年,孔子仙逝。众弟子皆服丧三年后离去去,独有子贡在墓旁搭建草庐守墓六年,并在孔子墓前栽种楷树,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东汉魏昭”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仰慕著名的大儒郭林宗。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太宗教子”

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非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