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三藩之乱,皆师出有名,却为何都被称之为叛乱?赵匡胤打仗讲究师出有名,他是找了什么理由来收复南方国家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七国之乱、三藩之乱,皆师出有名,却为何都被称之为叛乱

文|小河对岸

过去我们提起“七国之乱”、“三藩之乱”等等,总是委罪於“七国”、“三藩”等。但是,我们细读历史就可以发现事实却并非如此。无论是“七国之乱”还是“三藩之乱”,虽系“七国”、“三藩”率先发起的战争,但论事理之曲折,显然都是曲在朝廷。

刘邦平定天下之初,各地基本上仍为战国时期的国家认同。故而,在朝廷力不能及的偏远之地(山高皇帝远),实行分封制是必然的,正如《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上(刘邦)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通“镇”)之,诸子少,乃立濞於沛为吴王。这也是刘邦等人从秦朝灭亡过速而吸取的教训,汉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对大汉政权的稳固以及汉民族的融合与形成,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满清之三藩,站在汉民族的立场上,固然是投靠异族的汉奸。但站在事理之上,三藩之封也是他们的“功勋”所得。

而“七国之乱”、“三藩之乱”却皆因朝廷“削藩”、“撤藩”而起。单从道义上讲,这显然都属朝廷违背信义、过河拆桥之举。而绝非如某些电视剧中演义的那样“撤藩则反,不撤亦反”,而这两场动乱的“祸首”,吴王刘濞及吴三桂起兵之时,都为六十二岁。在那个时候,都已经属人生晚年了,若有反心又岂会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才扯起反旗。

显然“七国之乱”、“三藩之乱”,都是遭到朝廷的逼迫才铤而走险的,而并非素来有反心。且不论汉景帝在为皇太子时,就因博局而杀了吴国太子。汉景帝即位之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动辄以诸侯之过而肆意削减诸侯们的封地。如罚削楚国东海郡,削吴国(一共三郡)豫章郡、会稽郡,削赵国河间郡,削胶西国六县等等。《史记·吴王濞列传》载:...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诸侯既新削罚,振恐,多怨晁错。及削吴会稽、豫章郡书至,则吴王先起兵,胶西正月丙午诛汉吏二千石以下,胶东、菑川、济南、楚、赵亦然,遂发兵西。

而七国虽多,但实力却与朝廷相差太远。被认为实力最为雄厚的吴国,征发国中十四岁(吴王少子的年纪)到六十二岁(吴王濞的年纪)之间的所有壮丁,也才征发了二十馀万人。而诸侯之地不足为汉郡什二,这也是七国之乱最终没有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满清三藩之乱也是如此,三藩的地盘对比清廷来说也相差太远,单从胜算上来看,起兵相抗并不明智。但撤藩则意味着,不但自己的富贵荣华失去保障,跟随自己征战半生的那些将领士卒们以鲜血换来的“酬劳”也随之泡汤了。这不仅关系到一人之富贵,而且关系到一个集团的利益。

由于秦汉以后的王朝,都是奉行集权帝制,自然也都是站在朝廷的立场而评价“七国之乱”、“三藩之乱”。但“七国之乱”与“三藩之乱”的本质是朝廷与地方的矛盾,而非统一与分裂的矛盾。日本的德川幕府时期,有二百六十多藩,“政出各藩”,但仍为统一的国家。集权帝制之下,统治者最在意的并不是地方上的民生与经济等,而更在乎对地方的控制力。故而会以“强干弱枝”为手段,束缚地方上的发展与进步。汉朝并没有因“削藩”而更强大,却在汉武帝颁发“推恩令”、加强中央权力之后、更肆意妄为、穷兵黩武而由盛转衰。满清也更没有因废除三藩,而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国近代之落后於西方,就在於此帝制集权之害。

参考史籍:《史记》、《清史稿》、《日本史记》等;

赵匡胤打仗讲究师出有名,他是找了什么理由来收复南方国家的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登基为帝后,建立了宋朝。当他稳定国内的局势后,便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意图结束自五代十国以来的混乱局面,而此时的南方还有着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和南唐。

这对于喜欢师出有名的赵匡胤来说,选择很多,这理由也得准备的充足一些。于是他就用了以下理由来发动南部统一战争,分别是:

1.南平:武平国发生内乱,国主被大将所挟持,向宋发出求救信。于是赵匡胤以假道伐虢的方式威胁南平协助宋军南下平叛,顺势将南平给收了;

3.武平(楚):待宋军将南平给吞并的同时,武平君臣遣使表示内乱已平,无须宋国相助,赵匡胤以其嘲弄宋国为由,直接发兵将武平给灭了;

2.后蜀:后蜀大臣王昭远在看到宋灭南平后,一边屯兵三峡拒宋兵于蜀境之外,一边暗中派人联系北汉,企图联合北汉夹击大宋,不想密使为宋国截获,给了赵匡胤最好的开战理由,宋军仅用了66天即将蜀国平定;

4.南汉:赵匡胤利用南唐后主李煜,令其写信劝南汉君主投降,结果换来了一封措辞不逊的回信,于是赵匡胤就借此理由,出兵将南汉纳入囊中;

5.南唐:最后轮到南唐,但是我们都知道南唐后主李煜一直对宋朝都十分小心谨慎,不敢让赵匡胤抓到任何借口,这可难坏了赵匡胤,最后索性不找理由,直接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理由攻破南唐长江防线,统一了南方。

有人说不是还有吴越吗?对此,我只能说,此时的吴越大当家是钱俶,这位也是有远大抱负的人,一心想当赵匡胤的兵马大元帅,所以根本不用赵匡胤用兵,他就配合宋兵一起将南唐给灭了,最后在宋太宗时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宋的一份子。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凤雏庞士元就这样为了使刘备师出有名死了,是不是太不值了

这个题目的要害,不是庞统死得值不值,而是刘备为何要师出有名。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随刘备入川,进围雒县时,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212年,刘备入川已经一年多,庞统就给刘备献上三条密计:

上策,派精兵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

中策,斩杀蜀中名将杨怀、高沛,夺取他的精锐部队,占据关口;

下策,退还白帝,连接荆州,慢慢进图益州。

刘备认为中策有道理,依计而行。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记载:当初,刘备接受刘璋邀请入川,在涪城相会。庞统的确是建议刘备杀掉刘璋,不费一兵一卒就搞定益州。

但刘备认为初来乍到,恩威未立,就这么下死手,不太合适,没有采纳。

这个事与后来刘备采纳庞统中策进军刘璋,没有关系。

当然,刘璋当时被刘备杀死,或许庞统就不会死在雒城。

可能庞统是新员工,对老板不太了解。

老板喜欢把仁德的文章做足才下手,庞统不清楚这一点。

这个事不要汇报,找几个人直接把刘璋做掉,先斩后奏,木已成舟。

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刘备痛哭流涕,把庞统大骂一通,然后把他赶回荆州,替换诸葛亮前来。甚至还不至于如此,可能刘备把刘禅再一次扔在地上,说:我宁肯不要儿子,也不能杀我的宗族哦。然后,隆重开个追悼会,安葬了刘璋。

可庞统没弄明白哦,这给自己带来隐患。

传记没有记载,刘备采纳庞统提出的中策是为了师出有名。

刘备拒绝上策恐怕是考虑成功的几率不大,即便成功也难免会有阻挡,风险不可控。

这一点,的确看出刘备魄力不够,决策力不足。

这时候,刘备与刘璋还没有翻脸,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就刘备的套路,找个芝麻粒垫着腚是他拿手好戏,为了师出有名,做做文章是可能的。

刘备采用中策,也做了大量工作。

先是说孙权进攻荆州,刘备不得不回去增援;后说张鲁就是个守家奴,没有大的进取欲望,并不可怕;最后就是要借兵一万、钱粮若干。

这让刘璋感觉很不爽。

本来是想让你来攻打张鲁的,还给你配备了许多精兵强将,消耗了大量的物资。你刘备驻扎在葭萌关一年多,除了挖墙脚,从没有跟张鲁交战过一次。现在说不用怕张鲁,却只担心自己老窝丢掉。

这也就算了,但刘备不仅要把刘璋配给的部队带走,还要再借兵、借粮,这也太过分了吧。

但刘备也理直气壮,我替你守护边境,打工一年多,现在回家,工钱不开就算了,你总得给点路费吧。

于是,刘璋就给了四千人马,钱粮减半。

刘备很不高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