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的都统制是什么样的官?李逵等好汉被封都统制,官职有多大,为何宋徽宗寝食难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北宋时的都统制是什么样的官

都统制:宋朝出征时候临时授予的官衔,用于统帅全军,平时并不给予。并不是常设官职。

李逵等好汉被封都统制,官职有多大,为何宋徽宗寝食难安

水浒》当中记载,宋江和卢俊义被害死后,宋徽宗只是对高俅发了一顿火,训斥了事,而并无实际处罚。宋徽宗为何把谋害“朝廷命官”的事情如此轻描淡写?

实际上,在梁山好汉这个问题上,宋徽宗与这几个大臣的立场是一致的:梁山好汉兵权太大,保不齐哪天就反了,实在是放心不下。从心里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把他们当成“朝廷命官”,反而当作心腹大患。我们且不说宋江和卢俊义的官职有多大、实权有多少,我们只看看被封为都统制的好汉有多少就知道宋徽宗寝食难安的原因了。

梁山好汉招安受降、打败方腊后,幸存的好汉中,从花荣开始,一共有七个人被封为都统制,连李逵都成了润江都统制。都统制有多大的权力呢?在北宋时,都统制有节制所属地域诸将的权力,相当于临时战区的司令长官。有战事的时候,诸将都要听都统制的,所以都统制手中的权力还是很大的。

都统制这个职位,始建于北宋时期,连韩世忠当年也曾是都统制下的一员小将,听从都统制调遣。韩世忠是宋朝抗金名将,与岳飞等并称南宋中兴四将,救驾宋高宗、多次击败金兀术、提携岳飞,可以说是为保卫南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在北宋末年的时候,韩世忠只是王渊手下的一名小校,而这个王渊,便是宋朝第一位都统制。王渊伐西夏、平内乱,也是北宋有名的战将。

梁山好汉统领七个地区的兵马,一旦再次造反,后果不堪设想。而这七个都统制也都不是省油的等,尤其是李逵和阮小七,那是彻底的反派,反抗精神很强。所以宋徽宗也是天天睡不安稳,必欲处之而后快。而高俅、杨戬之流,早就揣摩好了领导的意图,所以才对梁山好汉下手。宋江、卢俊义被害,吴用、花荣、李逵也追随宋江而去,剩下的也成不了大气候,宋徽宗终于可以安心睡觉了。

不过,小说是小说,和真实的历史还是相差甚远的。真实当中,梁山好汉人数并不多,但是很团结,也在当地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比七小说当中的规模还是小太多了,最后让北宋名将张叔夜带军队给灭了。这个张叔夜也是个有骨气的将军,北宋城破被俘虏,在去金国的路上就自缢而亡了。

戴宗被授予兖州都统制后,为何还要出家岳庙

在《水浒传》中,梁山108将,排名第二十,上应天速星的是神行太保戴宗。

戴宗本是江州两院的押牢节级,只能算是个狱中小吏,地位很低。后来,因为救宋江、传假信等事,戴宗被黄文炳和蔡九知府识破,与宋江一起被判了死刑。后来得晁盖、李逵等人搭救,戴宗上了梁山。

在梁山上,戴宗因为速度快,主要负责打探情报、调兵遣将,有时候也会下山做任务。比如戴宗曾两次下山请公孙胜,到北京大名府发单子恐吓梁中书,及时把安道全背到梁山救宋江等。

征方腊后,戴宗幸存,但他不愿意做官,于是到岳庙(注意,这里的岳庙不是岳飞庙,而是五岳之一的东岳庙)出家了。为什么戴宗会出家呢?

这个问题,我还是从两方面来回答。

其一,是原著角度。

从原著来看,戴宗之所以要出家,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崔府君晚上召唤他了。这一点,戴宗曾对宋江说过。

只见戴宗起身道:“小弟已蒙圣恩,除授衮州都统制。今情愿纳下官诰,要去泰安州岳庙里,陪堂求闲,过了此生,实为万幸。”宋江道:“贤弟何故行此念头?”戴宗道:“是弟夜梦崔府君勾唤,因此发了这片善心。”

可见,戴宗之所以去出家,就是因为崔府君勾唤戴宗了而已。

崔府君是谁?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东汉时期的崔子玉,有人说是唐代的崔珏,还有人说他是崔瑗或者崔某。但是,不管是谁,崔府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冥府之神。

崔府君是宋代时兴起的信仰,据说,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能通阴阳,而且“昼理阳,夜理阴”。意思就是,崔府君白天负责阳间的事情,晚上则处理阴间,也就是地府的事情。有些地方甚至认为,崔府君负责整个幽冥界的事(认为崔府君为幽冥判官的看法也很多)。

比如《事物纪原》中提到:显应公,在京城北,即崔府君祠也。相传唐滏阳令,没为神,主幽冥。

总之一句话:崔府君可以勾人魂魄,取人性命。他来勾唤某人的时候,就是某人性命到头的日子。

崔府君既然勾唤戴宗,说明戴宗的生命也到头了。那为什么戴宗没死呢?自然还是崔府君动了手脚,他帮戴宗续了命,让戴宗能够多活一段时间,但前提是戴宗必须出家,多发善心,多做好事,才能续命。

戴宗之所以到岳庙出家,也是因为崔府君和岳庙的关系。明代《重修崔府君庙记》中,说过崔府君掌管五岳。

按府君者,祁州鼓城人。父母祷于北岳,而生府君。唐贞观,举孝廉,仕磁州滏阳令,昼理阳、夜理阴。一日,与杨叟奕罢,见黄衣执符言曰:上帝命以玉珪玉带冠衣,召赴五岳,卫兵百余人。

也即是说,崔府君给戴宗续了命,但要求戴宗得到自己的庙中出家,发善心做好事,“每日殷勤奉祀圣帝香火”才可以。

戴宗肯定不想死,没人愿意早点儿死,所以他才愿意放弃做官,到泰安岳庙里出家。所以,戴宗之死,也相当奇妙。

戴宗纳还了官诰,去到泰安州岳庙里,陪堂出家,每日殷勤奉祀圣帝香火,虔诚无忽。后数月,一夕无恙,请众道伴相辞作别,大笑而终。

明明无恙,戴宗却能和大家告辞,还大笑。这说明什么?说明戴宗知道自己大限到了,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那为何戴宗又大笑呢?因为他知道,自己会成神,这是崔府君告诉他的,所以他后来“在岳庙里累次显灵”。

所以,从原著内容来看,戴宗之所以到岳庙出家,是因为崔府君的缘故。崔府君不但让他多活了几个月,还告知了戴宗死去的日期,以及他死后能成神的事。

其二,是作者角度。

从作者角度来看,对于幸存的梁山好汉,他们结局该怎么写,这是个难题。因为既不能太过单一,又要符合各人的身份特点。

这些幸存的好汉,结局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做官、死亡(包括害死和自杀)、归隐和为民。

呼延灼、关胜、朱仝、孙立等人都去做官了;吴用和花荣自杀,宋江和卢俊义则被害死了;阮小七、李应、杨林等人,做了老百姓;而武松、朱武、樊瑞、戴宗、燕青等人则出家归隐了(李俊出海,也算是特殊的归隐)。

做官的好汉,是因为他们本就是忠义之后,或者本身能力强,想继续报效朝廷;宋江和卢俊义被害死,则因为他们是梁山最重要的头领;吴用和花荣自杀,是因为他们对宋江义气深重;李应等人弃官为民,是不想做官,做个平民更自在。

至于武松等人,作者之所以写他们出家,是因为这样的结局符合他们的性格。

樊瑞本就是公孙胜徒弟,自然得去跟着师父修炼。朱武则因为喜欢道法,才跟樊瑞一起,投公孙胜出家。原著说“朱武自来投授樊瑞道法,两个做了全真先生,云游江湖,去投公孙胜出家”。

武松断了一条胳膊,加上本身就反对招安,招安过后看透尘俗,出家最合理。否则,以他的性格,肯定看不惯奸臣,又不被奸臣所容。燕青也一样,征方腊后就劝卢俊义归隐,可惜卢俊义不肯。

李俊等人不想与奸臣为伍,又不想埋没才华,所以出海继续闯荡。

至于戴宗,本身就有特殊本领,可以飞速奔跑,倘若不出家,必然被高俅等奸臣视为大患,为官或为民都不安全,干脆出家,这样既能避免被害,又能发善心成神。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所以,从作者角度来说,写戴宗出家是给他最好的结局。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