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成 | 我与文化宫半个世纪的
发布时间: 2023-07-11

我与文化宫半个世纪的缘

▲作家们走进市工人文化宫

这次受邀走进工人文化宫参观交流研讨,说实话,有点受宠若惊。一则我是唯一来自县区的“乡下人”,另一则参加活动的人士,都是锦州文坛的名家,心里就有些忐忑。

工人文化宫,与我来说,也算得上熟悉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在锦州师专中文系读书,逢星期天,两三同学偶尔到市内转转,便知道了文化宫,只是知道而已,并没有深入其中。突然有一天,教我们写作课的徐锦川老师通知我和几个同学,周末午后去看电影,但是不能白看,要写影评稿,地点就在工人文化宫,到了那里有人接你们。

▲市工人文化宫老版入场券

相约工人文化宫门前,看电影,有人接,听起来就有点兴奋。等待我们的是电影公司宣传科的刘清泉老师,刘老师把我们领进文化宫宽敞舒适的影院,一起观看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小说改编的影片《伊豆舞女》。后来我写了一篇题为《一首爱的散文诗》的影评,发表在当时的《锦州日报》(1988年3月6日)“星期天版”。对于初学写作的我,自己的文字能变成铅字,相信我们这些“过来人”都能理解,那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对我来说,还有一个值得纪念的情结,就是这篇影评,成为了我文学创作的起点。

展开全文

毕业后,我在凌海工作,到文化宫开过几次会。大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真是羡慕天天能与文化宫相伴的锦州人,我的文化宫情缘慢慢地淡了。

▲夜幕下的市工人文化宫(董士阳摄影)

作为锦州文化地标建筑,文化宫承载着几代锦州人的情感记忆。正如东颜兄所说,他的父辈、他、他的孩子三代人都对文化宫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老一辈人每天上下班,路过这里,都会不自觉地注目一下;节假日,大人孩子可以堂堂正正步入“宫殿”,享受这里的“文化”盛宴。近年来,与周边的建筑相比,文化宫虽然外表有些老旧,内部设施功能却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完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云雾中的市工人文化宫

“交浅言深,君子所戒。”我与文化宫的这点缘,何以成文?就在参观文化宫的第二天,按照惯例,双休日我回乡下看望已经89岁的老妈,闲谈中,我说起了前一天的事,老妈突然问了一句:“文化宫还有呢?”我说,当然有,功能更多更好了。老妈说,50多年前,曾带着我在文化宫开过会。啊,不会是真的吧?

▲老笔记本中的文化宫插图

按照老妈的回忆,应该是上个世纪的70年,四五月间,因为大哥在部队被评为“五好战士”,老妈作为军属代表,受邀参加类似拥军优属方面的会议,我那时只有3岁,跟着母亲一起在工人文化宫开会,母亲听会,我就依偎在母亲怀里,会期大概三四天。后来,面对我成长中的顽皮,母亲没少说,“带你开会的时候,多听话,越大越气人……”这些记忆的碎片,我还是难以完整串联起来,只是有些零星的印记。作为一个乡下普通的军属代表,母亲能在工人文化宫开会,是她一辈子最大的骄傲,我曾听过母亲几次提及,而我却忽略了。忽略了母亲的骄傲,当然,也忽略了半个世纪前,随母亲一起在工人文化宫开会的往事。

▲市工人文化宫与解放路

今天,母亲再次提起她曾经在文化宫参加的那次会议,脸上依然有骄傲的神情,母亲说,“全公社,就我一个代表!”对了,那时的乡镇还叫公社。此刻,我分享着母亲的骄傲!

我确信,如果工人文化宫有“宫史”,一定能查到1970年春夏之交的那次拥军优属的会议。

▲文化宫大厅内的毛主席雕塑

文化宫,半个世纪前,我曾随母亲来过。我想,正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像母亲那样极其普通的劳动妇女,才有机会走进工人文化宫。这里永远是工人的文化乐园,更是属于所有劳动者的精神宫殿!

作者简介

王广成,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小说入选选刊,有表现辽西风情的文集出版。现供职于凌海市文联。

热爱家乡,关注“锦州文化”

资料提供|锦州市职工服务中心(锦州市工人文化宫)

文学统筹|蔡宝鑫

摄影图片|林锦 林江

图文编辑|《锦州文化》新媒体平台

【锦州文化】辽宁地区最大的文化共享平台,见识、态度、深度!给您一道站在高处的风景!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