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鸟更爱孩子的什么?灰雀其中有一只不见了她是什么样的心情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爱鸟更爱孩子的什么

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这是语文课文《灰雀》里面的内容,描写的是列宁。

灰雀其中有一只不见了她是什么样的心情呀

《灰雀》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原文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原文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灰雀》教学札记

   《灰雀》教学札记一

  这是〈灰雀〉的第1课时,在课堂的前半部分,课堂气氛非常不错。学生发言很积极,尤其在“检查预习”环节,学生对读词语、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表现欲,轮到读的同学也读得不错;请同学评价时也能指出其优缺点,说的头头是道。

  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的重点是放在生字的正音、课文朗读和写字指导上。从学生课后抄写情况来看,生字这一关算是过了。但这节课的后半部分显得有些拖沓了。在写字指导时浪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至后面阅读第1自然段时时间仓促,需要在下节课巩固。

  课堂上学生发言面不广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举手的同学总是这几个,有个别同学下半节课有点精神涣散,经提醒才有改善。而发言的同学总是说不到点上,这与我的引导不无关系。

  如何建立一个严肃又不失活波的课堂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灰雀》教学札记二

  开课前学生准备了部分关于各个名人的故事,所以课前主要以交流有关于列宁的资料为主,结果发现学生找的并不多,后来我只好给他们介绍一下,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抓住重点进行预习。在教学课文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写事情经过的段落最后落到第一段时指导读。然后学生分别练读列宁和小男孩的话交流自已的体会,这时就解决了列宁说话的技巧和爱鸟的真心,最后思想问题列宁为什么对灰雀问,却没问小男孩呢,简单叫了几个学生回答。在指导读第一段时时间用得太多,学生对课文不熟,以后教学设计还是将识字和课文穿在一起每课时都分配一部分,我想这样的话可能学生会好消化一点,否则课文读起来不是很流利,学生练读时读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是很熟练。

  《灰雀》教学札记三

  以前老听人说,课堂是生成的,我总不信。今天上完了《灰雀》之后,我才深有体会。课前,我按照传统写了一篇教案,虽然称不上严密,但是步骤也算清晰。今天上课时,在第一环节,学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全盘托出,而且切中要害。这是我事先没有设想到的。我灵机一动,按照学生所说的主要内容设计了一个板书:

  放掉

  喜欢 藏起来

  列宁 灰雀 小男孩

  帮助、教育

  这个板书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给了我灵感。接下来,本应该按照学生的思路,找一找文章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列宁喜欢灰雀。可是,我却死板教案,要学生找小男孩的几句答话。第一课时,上的很不顺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完成教学任务,想要讲请的问题,尚未讲清。回到办公室,我思考原因,恍然大悟。课堂是生成的,用死板的教案想要框住灵活的课堂是不可能的。经过分析后,我觉得下一节按照学生的思路走。第二课时是顺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这么一篇我觉得索然无味的课文,在学生情绪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与众不同的味道来。当讲到表现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仿佛他们也看到了那“活蹦乱跳”的小灰雀。跟随着学生的视野,我们一起体味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一起欣赏着可爱的小灰雀。很顺理成章的,可爱的小灰却不见了,引出了文章的重点部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对话。学生们热火朝天的讨论这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不时的闪出思维的火花。他们甚至把自己放在了这一情境中,假设自己就是那个小男孩,体会这那种复杂的心理感受。值得一提的是,当讲到“小男孩低着头”时,设计一问:“小男孩为什么要低着头?”设想的答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虽然改了,但是还觉得非常惭愧。由于学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样体会到了小男孩对小灰雀的喜爱。又一学生站起来答道:“我觉得,小男孩除了惭愧以外,还对小灰雀又一种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诚实、知错就改和感情之间,小男孩选择的城市。”他的回答是我很惊讶,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维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来的感情。

  学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知道怎么样的学法他们最容易掌握,怎么样的逻辑顺序他们最容易接受。老师们写教案时非常辛苦的,但是我希望,当学生提出更好的学习方法的时候,老师们应该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着学生走。这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矛盾。

  记得有人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的流露,他们才能设身处地的为主人公着想。

  《灰雀》教学札记四

  《灰雀》是第二组课文的第一篇,也是学生学习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的第一篇。所以,这方面就是我教学准备的重点。

  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2~10这一重点段落,我采取了分别品读,要句揣摩的方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步分,划出列宁所说的话,逐句品读,揣摩人物心理。归纳出列宁心里变化的几个层次,以示列宁对小鸟的爱。接着再根据列宁的话,对照小男孩的话,发现男孩心中的秘密及心理变化。

  凑巧的是,这篇课文我在303、304分别上过,两次上收效不同,比较之下我有了新的发现。在304班上的时候,我让王光划出列宁的话,再范读,让生体会其心理变化,再指名读,分小组读等各种形式来品读,其间我作适当指导。因为初上,环节跟得紧,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内容就圆满完成了。

  但紧接着在303班,问题就暴露,学生已预习,不是原始认知,逐句揣摩使他们疲惫。只到了最后分角色表演时,来了点精神,但几个人朗读,全班其他同学没事干。虽然我说过,让他们当评委,但仍有人的新思飞到了窗外。下课后,我想了想,发现了问题:

  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