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珐琅?什么是珐琅彩瓷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什么是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发蓝”,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珐琅器于12世纪从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珐琅工艺技法则在元人后期传入我国。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硅酸盐类。

什么是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最早是一个外来品种,珐琅是指可以烧熔的矿物质,内含长石、石英、硼砂等原料结合油进行调和,涂抹在器物的表面,在进行烧制。我们小时候使用的搪瓷盆,
就属于珐琅料,区别在于等级不同。

珐琅彩分为两种,一种是铜胎掐丝珐琅,讲究的是掐丝工艺,然后再进行填彩,工艺比较复杂,民间俗称景泰蓝。
另一种是,画珐琅,讲究的是绘画的技术。这个可分为三种,铜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
今天我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是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瓷器。

相传珐琅彩最早是在16世纪明朝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献给当时的皇帝,可没有受到皇帝的青睐,但这一点无法考证。后来清朝初期有一个法国人叫殷宏绪,把西方的铜胎珐琅彩介绍给康熙,西方画法注重写实,非常生动。而中国古人讲究的是写意,意思到即可,当时康熙看完之后非常喜欢,心想是否可在我们的瓷器上画珐琅,便亲自监督,在宫廷内‘造办处’开始烧制珐琅彩瓷器。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上等烧好的瓷胎,运往至‘造办处’,采用宫廷画师绘画,可见康熙对珐琅彩的重视。终于在康熙35年烧制成功,完成了由铜胎到瓷胎的转变。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特点,满底,看不到瓷胎的本身,完全被珐琅包裹,图案对称,色彩相对较为单一。

雍正6年,研制出国产珐琅料,颜色比之前进口的更为丰富。特点是主题图案的画法,器物上有留白,技法上比康熙的要好。

乾隆时期在之前的基础上又有所提升,图案颜色更为丰富,画法细腻,更为生动。

出生皇室的珐琅彩,一直作为宫廷专用瓷,从康熙的初创期,通过技术迭代,到乾隆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峰。后来因国力衰退,珐琅彩的制作慢慢衰弱。至到到清末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抢了颐和园,珐琅彩才被外人所见。民国三年1914年『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的前身)第一次公开展出,珐琅彩瓷器才被世人所见。

欢迎关注《成林茶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手表珐琅是什么

 什么是珐琅表

  用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在表盘或怀表的外盖和背部等,镶饰有珐琅工艺的钟表。珐琅的主要原料,稍稍对材料学有知的人都知道,这些附着在金属和瓷器等物件上的釉质的基本成分主要是石英、长石、硼砂和氧化物,和日常的玻璃属于同类物质。珐琅表的原料并不是名贵之物,但经过能工巧匠之手后,一个个雅致明艳的珐琅表就成了难得的艺术佳品。珐琅有玉的温润、珠宝的光辉、骨瓷的细致,最重要的是这种材质历久弥新、不会氧化褪色。即使经过上百年,珐琅明亮的色彩也不会褪却,它们就像逃脱了时间的法则,得以永远年轻。这门古老技艺的传人越来越少,据说如今全世界掌握珐琅技艺的只有十人左右。

  珐琅表自明代晚期传入中国,深受清朝雍正、乾隆皇帝的喜爱。清朝时,中国是当时世界钟表市场的最大买家。当时,西洋钟表厂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设计钟表,清朝的工匠们也因此开始研制钟表,所以清朝时在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欧洲钟表,同时也留下了属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与艺术风格。这些钟表主要来自英国、法国、瑞士等,成为中国珐琅表收藏市场的主流。  瑞士怀表大部分为迎合中国消费者而特制,外观精美,造型多样,除常用的圆形,还有扇形、锁形、果实、昆虫等造型。表壳一般采用金、银、铜等材质,有的在表壳上绘人物、花卉、鸟兽等珐琅画,并镶嵌珍珠、钻石。

珐琅工艺主要分为五类

 1、素色珐琅

  顾名思义就是整块珐琅都是一个颜色,这样的珐琅表制作起来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纯色自然贵在纯字,所以瑕疵和杂色都是素色珐琅的劲敌。

  素色珐琅一般有三种,纯黑、纯白和透明彩色。这其中,纯黑与纯白都是难度较高的颜色,要追求这样极致的颜色,就必须要一层层繁反复上釉反复烧制,这样颜色出来才能达到高标准的纯度。而透明色珐琅则在烧制成功之后还可以在上雕刻花纹,让素色珐琅也不显得沉闷。

品鉴方法:

  你要评判其好坏的标准就是手握目镜细致查看,有无气泡有无瑕疵有无砂眼……总之一切不该出现的都不应有。需用肉眼辨识的就是颜色的饱和度。

  至于透明彩色珐琅,除应向检察黑白珐琅那样仔细查看瑕疵外,还应注意珐琅之下金属底胎上的雕刻花纹,是否精美细腻,让素色珐琅也不显平淡无味。而透明度的观感则可与有色宝石的透明度作为依据,自然透亮便是好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有些素色珐琅烧出了珍珠母贝或欧珀的光泽,那么此类珐琅的评判标准就以越接近自然实物的色泽越好。

 2、微绘珐琅(画珐琅、彩绘珐琅)

  所谓画珐琅,也就是用珐琅彩直接作画,它的工艺是胎胚先烧上一层不透明的珐琅釉作底层,而后再绘画,入窑烧制而成。彩绘师要用特制的针笔,以高倍显微镜放大作为辅助工具,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细心绘画。再用高温焙烧,让色彩不断加重,直至发出夺目的光彩。因为每种釉料受热后颜色变化不同,往往需要多重上色搭配多重烧制才能完成。

  从18世纪开始,画珐琅在珐琅表上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当时的珐琅表多为挂表,精美玲珑,典雅高贵。按施彩的部位划分,有单面、双面与内画三种;按所表现的题材划分,有美女、人物、动物、风景、圣经故事、战争场面和风土人情,在这些题材之中尤以美女图居多。制表人为了装饰珐琅表的富贵气,还常常采用珍珠镶嵌边圈,或将外框施以錾金工艺,来突出画珐琅的欣赏性。珐琅表的胎骨多以铜质鎏金,也有一些银质品,但金质的就极为少见了。当时的珐琅表通常都配以银链,珍贵者还要施以珐琅。我们所能见到的西洋珐琅表,一些是地地道道的进口货,但也有不少是胎胚进口到中国后绘制烧成,这些大多是乾隆年间的老古董。

  17世纪末,画珐琅由西方传教士和商人带入中国。其中微缩彩绘珐琅是日内瓦制表七大工艺之一。在18世纪末,日内瓦的珐琅大师创造出“无色透明釉彩下的绘画”,以其艺术创造的精确和经久不变的迷人外表著称。微缩彩绘珐琅先在金属表盘上覆盖一层抗变形的珐琅釉,烧制出没有一点瑕疵的盘面。彩绘师在表面涂上数层白色珐琅釉,才开始绘制。彩绘师要用特制的针笔,以高倍显微镜放大作为辅助工具,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细心绘画。再用高温焙烧,让色彩不断加重,直至发出夺目的光彩。因为每种釉料受热后颜色变化不同,往往需要多重上色搭配多重烧制才能完成。完成一块微缩彩绘珐琅面盘远比装配一枚陀飞轮机芯还难上许多,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中有很高的淘汰率,而且培养一名彩绘师比制表师要困难的多,种种这些造成了微缩彩绘珐琅表价值居高不下。积家(Jaeger LeCloutre)是少数成熟运用这种传统技术的品牌之一。

 品鉴方法:

  制作时,在厚1 毫米,直径30毫米左右的表盘上,工匠师会先上一层白色珐琅,该材料因熔点极高而具有极为坚硬的质地。表盘首先经过约900°C 的高温烧制,以便能够经受后续的火炉烧制工序。

  工匠师将白色珐琅基底作为“背景画布”,使用由两三根貂毛制成的画笔描绘出各种图案的轮廓,然后使用倍数较高的放大镜,以微型画的形式再现原作的整体氛围和情感波动。这需要运用选定色彩细腻地勾勒出顺序精准的连续点,从较柔和的色彩向纯净亮丽的色彩逐渐递进。彩绘珐琅使用的超细粉末和颜料需要与百合花油等油料混合,以提高其延展性。大约经过20 次800°度的高温烧制后,彩绘最终成型。在这些步骤中,热量使色彩呈玻璃状及渐变趋势,变得更加炫目浓烈。珐琅师的经验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烧制次数必须根据材质的类型和数量精密计算,而精确的烧制时间则是各工匠倾心保管的重要秘密。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前任何差错都可能发生,因为珐琅极为脆弱,有时甚至难以熔化,每次从火炉中移出时都可能发生损裂。因此,冷却过程需要工匠保持巨大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