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配享太庙是一种怎样的死后哀荣,后代会有什么好处吗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三国魏之前并没有让臣子配享皇帝家庙的做法。两汉以“功成画麟阁”为死后人臣荣耀之最,如西汉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而到了三国魏开始,随着魏明帝曹睿为了表彰和纪念某些功臣将他们放入太庙共同祭祀开始,如夏侯惇就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而这之后的历朝历代并开始纷纷效仿,自此配享太庙开始成为了死后人臣最高的荣誉之一,当然之所以会之一,那是因为在明之前,臣子死后能得到最高荣誉还有陪葬帝陵,如唐之长孙无忌不但得到配享李世民的庙廷,还能陪葬昭陵;“功成画麟阁”,如宋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当然明之后,随着中央高度集权,封建制度日益完善,帝制越发专制等原因,陪葬帝陵、“功臣画麟阁”这些赐予死后臣子的待遇就被取消,仅留下“配享太庙”这一待遇。因此明清之后“生前位列宰相,死后配享太庙”成了天下文人一辈子都梦寐以求的荣耀。

明清时期的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太庙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有功于社稷的皇族神位,且必须是三代以内的直系、旁系皇族,如清时的礼敦、多尔衮、代善、豪格、济尔哈朗等皇族就供奉于东配殿。西配殿供奉着有功于朝廷的异姓功臣神位,如清时的费英东、图海、鄂尔泰、张廷玉、傅恒、阿桂、福康安等就供奉于西配殿。

展开全文

由于这里历朝历代配享太庙得到的待遇都不一样,所以我这里以离现在最近的清朝为例。首先在清朝,死后配享太庙的臣子能得到以下的荣耀:

东配殿的那些皇族功臣们可以得到“用太牢,岁以为常。”的待遇。“太牢”原是皇帝祭祀社稷时所用到的祭祀规格,即牛、羊、猪三牲全备的,为古代祭祀最高规格。东配殿可得到的祭祀规格:“奉主以郡王,迎主用采亭吾仗,至庙东阶,拜位在阶上。代行礼毕,降自东阶,馀如西庑。”即在太庙祭祀的过程中由郡王级别的皇族来负责东配殿的祭祀活动,在迎接诸皇族功臣到太庙东台阶时用采亭金吾仪杖,之后在台阶上替皇帝行拜礼,然后再退回台阶下,以祭祀大臣的身份行三跪九拜大礼。再之后将这些皇族功臣的龛位送回东配殿的时候,则再行一跪三拜。西配殿的那些功臣们可得到郡王规格的厚葬。西配殿可得到的祭祀规格:“届日陈采亭,列引仗,奉主至庙西阶。拜位在阶下,三跪九拜。奉主大臣摄行,还纳龛位,一跪三拜。”即在迎接的过程中可用采亭仪杖,然后由祭祀大臣迎接至太庙西台阶,之后祭祀大臣在西台阶的下面行三跪九拜的大礼,然后再送回那些功臣的龛位后,再行一跪三拜大礼。

总得说在清朝配享太庙的作用就正如《清史稿》所说“功臣配飨,所以显功”,其目的无疑就是用来彰显这些替清朝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们的功劳。而那些功臣们也因配享太庙能得到历代皇帝的祭祀,能与那些先帝们一起永享那些香火,并受世代瞻仰,有些时候甚至还能得到皇帝的亲自祭祀,而这是何等的荣耀,在那个时候有什么能比得上让历代新帝亲自祭祀的待遇要来得更荣耀呢?

当然“配享太庙”说实在的就是对他本人有用,就只有他本人能享受到巨大的哀荣。但是对于其后代来说,其实“配享太庙”本身对于他们来说是没什么用处的,这给不了他们什么特权,也给不了他们什么待遇。不过能得到“配享太庙”待遇的那些皇族和功臣们,生前哪个不是位高权重,哪个不是深受皇帝恩宠的,哪个不是对朝廷有大功的,可以说就凭借这些,他们的后代也足以获得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权,而这就足以了。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