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1、阿昌族:采茶

2、白族: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羊皮袄、保安刀

4、布朗族:弹唱

5、布依族: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朝鲜族:跳板、长鼓舞

7、达斡族:剪纸,打曲棍球

8、傣族: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德昂族:象脚鼓舞

10、侗族: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驯鹿、爬犁

16、高山族: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善于梯田

19、哈萨克族: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族: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族: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跳舞、过节打猎

28、黎族:打柴舞

29、僳僳族:上刀杆

30、珞巴族:男人狩猎、女人种茶

31、满族: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

34、蒙古族: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种植水稻、玉米

37、纳西族:东巴舞,腊染

38、怒族: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族:羌寨

41、撒拉族: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

42、畲族:过节喝绿曲酒、景宁畲族绿曲酒

43、水族:过节泼水

44、塔吉克族:清扫尘土

45、塔塔尔族:制作各种糕点

46、土族: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摆手堂

48、佤族:甩发舞

49、维吾尔族: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过节炸油饼,吃手抓肉和抓饭

51、锡伯族:讲究礼仪

52、瑶族:盘王节、长鼓舞

53、彝族:虎节

54、裕固族:包饺子(用作冻饺)、炸油馃子、馓子

55、藏族:藏舞,布达拉宫

56、壮族:织壮锦

扩展资料:

一、民族构成

经过民族识别,现今的中华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鲜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二、民族认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民族区别处于混乱模糊状态。为了使我国各民族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充分享受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民族识别。

农民画的特点

对农民画的艺术特征,很多人从形式风格方面作了探讨,并且作出了不同回答,如:装饰性、平面性、夸张变形、构图饱满、色彩鲜艳、不拘透视等等,这些回答都有所根据,但却没有抓出支配这些特点的内在因素。这种因素是可以让农民画在风土民情、形式风格、内容语言有机统一的东西。农民画的这种艺术特征,不是作品本身显现的表面的特点,它应该是源自于民间千百年积淀下的原始经验残留、民间文化以及因此形成的民间艺术思维定式。
与精英文化绘画相比较,率真和质朴是民间美术特有的审美品格和艺术特征。作为民间美术的农民画,质朴与率真也首先成为农民画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农民画的率真和质朴风格又是多方面的,既是传承能动的,是形式风格的,又是情感的精神的。农民画的质朴首先表现在绘画的制作材料上。农民画绘画的选材均为日常生活中常见之材料,纸、笔、颜料都低廉朴素,“由于材料的简朴,不作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着粗率质朴的痕迹,恰恰因此而显露出淳朴天然的趣来”,这正是农民画自然亲和与朴实的体现。
农民画的制作过程和工艺也是朴实的,它不像其他民间美术制作得那样严谨和精细,受农民艺术思维、表现方式、审美情趣的影响,农民画更加注重感情的寄托和表达,注重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和心物和谐的自然结合,所以农民画的制作有很大的随意性。因为不过分修饰,放手运斤,也就不做作,这也显见其自然本色。农民画这种既没有矫揉做作的故作姿态,也没有装腔作势的无病呻吟,是质朴感情的真实流露。当然,农民画的选材不奢华,制作不精细,并不代表农民画不认真不投入,相反他们投入的感情是真挚的,他们不懂得哗众取宠,他们的审美品质是朴实无华的。农民们描绘的题材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生产、生活场景,平易而浅显,既不深奥也不晦涩。农民画是一种通俗的、大众化的艺术形式,通俗的特征是农民画本身固有的特色,这种通俗是农民朴实无华、率真单纯的体现,是与农民生活密切联系的体现,更是农民亲切和真诚的体现。“只有心灵的纯真、朴实,才能物化为形式的诚朴。民众质朴、纯真的心灵是民间美术风格形式质朴特征的决定因素和内在根源。劳动者的质朴表现在内心与行为、精神与外表的统一,表现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则是功能与审美、心与物的和谐统一”。

各个民族的民风民俗

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办跳马跳骆驼等竞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办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齐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竞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福,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竞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