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编剧是朱苏进,拍的也很好比较尊重原著,为什么朱苏进在编《封神演义》时,怎么胡改原著情节?《康熙王朝》里的“南京”的叫法是不是错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三国》编剧是朱苏进,拍的也很好比较尊重原著,为什么朱苏进在编《封神演义》时,怎么胡改原著情节

也就你觉得三国尊重原著了。

董卓能说出乐不思蜀,刘备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就知道朱编是个什么货色了。更何况还乱加戏,三顾茅庐张飞把茅庐烧了,刘备死后马谡出使东吴,新三国要是能算尊重原著,那其他就是完全按原著拍了。最不要脸的是被人指出来这些错误后,居然还能厚着脸皮说不是拍的演义而是历史,可能编剧编久了脸皮就是比一般人厚

《康熙王朝》里的“南京”的叫法是不是错的

电视剧《康熙王朝》虽然众星云集、演员的演技无可挑剔,但剧本本身还是存在很多BUG的。比如剧中的“我孝庄”“打今儿起你就是我大清国的孝康皇后了”……把谥号安在活人头上的BUG随处可见!请记住,无论是孝庄还是孝康,都是死后才上的谥号,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活着时叫昭圣皇太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活着时叫慈和皇太后。再如康熙帝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她活着时叫仁宪皇太后。

活着上徽号、死了才上谥号,自古皆然。像晚清的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隆裕皇太后,慈安、慈禧、隆裕也都是活着时所上的徽号,她们死后的谥号是孝贞、孝钦、孝定,系帝谥之后就是孝贞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孝定景皇后。换言之,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根本不可能提前知道自己死后的谥号!又何来“我孝庄”之说?话又说回来,即便真的可以未卜先知、提前知道了自己死后的谥号,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恐怕也不可能这么说,难道咒自己死不成?所以,电视剧《康熙王朝》看看就行了,千万别较真儿……

剧中多次提到的南京这个地名亦然,也同样是个的BUG!南京这个地方在中国古代的名字很多,什么秣陵、建康、建业、集庆……在中国古代都是指南京这个地方。但南京这个地名,在民国之前只有明王朝才指南京这个地方,其他王朝都没有这样的叫法。

明王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在为定都何处纠结着。他考虑过开封、西安……甚至自己的老家凤阳,而且还一度将开封定位了明王朝的“北京”。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彼时正在使用的都城南京,南京这个地名也由此而来。后来,开封被取消了“北京”的地位。再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北平正式成为了明王朝的都城——北京。而原来的都城南京仍然保留了一整套行政架构,成为了类似于留都、陪都一般的存在。直到清王朝占领南京之前,南京这个地方一直都叫南京、包括南明时期。

清王朝占领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之后,正式改明王朝的南直隶地区为江南省、改南京应天府为江宁府。自此,南京、应天府和南直隶这三个地名成为了禁忌,谁敢再公开称呼江南省为南直隶、称呼江宁府为南京或应天府,那就是“反清”、等同于谋逆!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直到清王朝灭亡,南京这个地名在官方层面都是不存在的,只有部分老百姓私下里会这么叫,也仅仅只能是是私下里叫。

当然,清王朝管得了彼时的国人却管不了列强。比如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王朝方面一般称其为《万年和约》或《江宁条约》,从来也没有讲其称作为《南京条约》。所谓《南京条约》是彼时列强对“Treaty of Perpetual Peac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Great Britain”的简称,简称作“Treaty of Nanking”,翻译成中文就是《南京条约》,后来的历史学者便沿用了《南京条约》这个名称。换句话说,晚清时期的南京依然还是被清王朝官方称为江宁府。

康熙年间,清王朝入关才小几十年,是对明王朝最为敏感的一个时期。康熙年间恐怕还没有什么人敢公开称呼江宁府为南京!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地名,而且还涉及到对明清两朝的认可问题,上纲上线起来就是政治倾向问题。称呼江宁府为南京,就意味着心向明王朝,不是吗?所以,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出现南京这个地名肯定是有问题的。当然,对于满洲统治阶层而言,有时候习惯性地称呼江宁府为南京似乎也未尝不可,比如康熙帝自己称江宁府为南京是完全可以的,没有谁会说他“反清”,不是吗?但剧中的魏东亭只是一介包衣而已,他也称呼江宁府为南京,那就显得有些不妥了。电视剧毕竟是艺术作品、不是纪录片,看看就行了,千万别较真儿!

魏东亭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中是死法不同,二月河何用意

二月河不背这个锅,事实上两部电视剧里魏东亭的结局都和原著不符,是编剧朱苏进和刘和平的分别改编。二月河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的原著《康熙大帝》和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原著《雍正皇帝》中对魏东亭的死法描述是一致的,都是病死,不过两部小说中去世的时间点略有差异,稍后详细说。当然我还是要先骂一句,电视剧《康熙王朝》编的什么玩意儿!

魏东亭是一个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这号人。不过他也是有历史原型的,主要参考的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曹寅16岁时入宫担任銮仪卫侍卫,出宫后先后担任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都住在曹寅府上,可见对其信任。这些都和小说中的魏东亭的经历非常相似。可见二月河在创造魏东亭这个人物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曹寅的形象。所以魏东亭的结局也和曹寅的基本一致,就是病逝而已。

不过,在《康熙大帝》第四册《祸起萧墙》中,魏东亭死于胤禛追缴户部欠款之前,当时的剧情是康熙调查索额图与朱三太子勾结的旧案,召魏东亭入京细说,结果年老体弱的魏东亭死于途中。

而到了《雍正皇帝》第一册《九王夺嫡》中,则改成了胤禛追缴户部欠款之时,魏东亭因多次接待康熙南巡,耗费了大量银子,欠了户部许多钱,无力偿还,忧虑过度,加重病情去世。

两部小说之所以有这个区别,是因为侧重点不同。《康熙大帝》第四册和《雍正皇帝》第一册情节高度重叠,都是说的康熙晚年众皇子争位的故事。然而,《康熙大帝》毕竟还是以康熙为主,所以要注重与之前剧情的一贯性,就讲了朱三太子的旧案。而《雍正皇帝》则完全以胤禛为主角,为了加强戏剧冲突,说明雍正追缴欠款的不易,就让魏东亭“晚死”了一段,显得当时胤禛的处境更加艰难。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编剧刘和平对这一戏剧冲突进一步加强,让魏东亭被逼无奈自尽,是更加契合主题的。鉴于魏东亭是虚构人物,并不涉及是否与历史不符的情况,死法有所改变无伤大雅。这个改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但是《康熙王朝》的改编就是一塌糊涂了。编剧朱苏进犯的历史常识错误连篇,诸如“我孝庄”这种活人把自己死后的谥号挂在嘴上的例子就是最典型的。而他对魏东亭的改编也堪称荒唐至极。

比如居然让康熙贬魏东亭去做台澎知县!他居然说台湾加澎湖是一个县!事实上,康熙收复台湾后立刻设了台湾府,还不包括澎湖就下辖了十二个县。到了晚清更是升格为台湾省。这台澎知县算什么东西?

而魏东亭的结局更是离了大谱,说康熙封他为毅亲王!且不说魏东亭是个汉人,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就再也没有活人封异姓王了,他凭什么做亲王?更搞笑的是,康熙和魏东亭共卧一榻,说“我们像守着大清国的两只老狗”。康熙居然和魏东亭并称两只狗?然后魏东亭看了康熙的传位诏书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他要不死,我都不知道剧情怎么圆下去,你是不是要他做摄政王了啊?

最后提一句,朱苏进的历史剧绝对是历史爱好者的灾难,比如《新三国》,比如《朱元璋》,各种扯淡的剧情台词……你不懂历史可能觉得马马虎虎,但是要真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绝对是看不下去的。我当年能看下去也亏得那时候年轻,书读得少……

《让子弹飞》里面汤师爷说的"杀人诛心",该如何理解

”杀人诛心“的原文出自《后汉书.霍婿转》:

《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

这段话的意思是:《春秋》的主张是根据事情的实情来判定过错,宽赦做的事而严惩做事的动机。因此许止虽然弑君但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