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名坑有哪些?端砚的产地在哪
发布时间: 2023-07-17

端砚名坑有哪些

老坑(水岩)

从砚石质地而论,端砚以老坑砚(水岩)为最佳,可以这样说,老坑集端溪各名坑砚石之优点于一身。它石质细腻、娇嫩、坚实、石色丰富多彩,还具有绚丽多姿的石品花纹。古人赞美它的质地“细润如玉”,“温软嫩而不滑”,“扣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而且“久用锋芒不退”,确实无愧为砚中之至宝。

老坑,有称水岩,又称皇岩。现在人们将大西洞和水归洞所采的砚石均称之为老坑。(这与人们称新坑,旧坑完全不同)又因老坑洞内长年累月受泉水浸渍,砚石质地纯净这大概与水的净化作用有着密切关系,而称之为水岩。历来从老坑洞开采出来的砚石中经过选取佳品,再经名师巧匠刻制成砚后,作为朝廷贡品,故称之为皇岩(也有人说是清康熙后如称皇岩)。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老坑毗邻西江,砚坑一侧,依山傍水,端溪水从山脚下涓涓流过。老坑洞全长(斜距)135.5米(从洞口至洞底),洞口至洞开底高差为25.5米,洞底与西江正常水平面间距约150米。

坑仔岩

坑仔岩砚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但坑仔岩砚石不像老坑或麻子坑那样层次分明。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花纹均匀,也不如老坑或麻子坑砚石色彩斑斓。石品花纹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火捺以及各种石眼,尤以石眼多著称。其石眼色翠绿(间有黄色),有的作七、八重晕,黑睛活现,形似鸟兽之眼,乃是端溪各坑中的高级砚材。

麻子坑

麻子坑有水坑和旱坑之分,两洞口相隔不过5米,水坑在下,终年浸水,洞内泉水从岩壁不断渗出;旱坑在上,亦为“泉生石中”,不过积水时间比水坑稍短。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约四公里处,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脚之端溪水约600米。该处山坡陡峭,怪石嶙峋,山道崎岖险峻,攀登不易,上落困难。

相传麻子坑得名于一位脸上生有麻子的采石砚工,该砚工在清代乾隆年间发现此坑,并冒险开采,为纪念这位开拓者,人们将他发现的砚坑取名麻子坑。

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麻子坑如果不认真细看,容易与老坑混同,砚石中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天青、天青冻以及石眼等石品花纹,石眼尤佳,多碧绿,有瞳子,间有鸲鹆眼、鹦哥眼等佳石,眼中有晕,且作数层,可制成高档砚材。
端砚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采石、选材、设计、雕刻、制砚盒及磨光上色六个工序。
1. 采石
是端砚生产的重要一环。开采出来的砚石质地的优劣,有赖于采石工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出来的经验。在同一个坑洞中的砚石,并不是每一件石坯都能制成砚,必须要按照砚石石脉的走向来进行开采。有的时候砚石石脉会出现断层,这需要采石工人靠经验来判断石脉的走向来继续开采。所以采石工人要基本掌握砚石的形成规律,根据砚石石脉的走向来进行开采,才能采到好的砚材。由于端砚的石质细腻,而且大部分砚材不抗震,又因多数是洞内坑道式的开采而不是露天开采,所以砚材都是用人工开采,靠采石工人用手工一块一块开凿出来。开采出来后的砚材亦靠工人一块块挑下山,其劳动强度之大不言而喻。
2. 选材
俗称“围料”或“维料”,是端砚生产的关键工序。前面讲过,并不是每件砚材都能制砚,要将开采出来的砚石进行认真细致的甄别、分类,挑选出石质好的砚材进行各种形状的人工或机械加工。机械加工属于“粗加工”,主要是锯石和磨石等。锯石:将砚材中石质不好的部分锯去及各种外形的规格砚(如方形、圆形等)的机械加工。磨石:又称“刨石”,是将砚材的背面磨平和将墨堂部分、外形部分进行成型。
在选材过程中,要将砚石中的裂痕和瑕疵尽量避开不要,将其石质好、有石品花纹的作为墨堂。通过选材加工后的砚石称为“砚璞”。
3. 设计
一方端砚的艺术欣赏性和价值的高低,除了砚石自身的质地优劣之外,在设计及雕刻方面也占相当重要的位置。从古至今,由名师设计雕制,名人题铭、收藏的砚石甚多,不胜枚举,其价值连城、流芳千古,足以证明砚石设计雕制的重要性。
端砚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实用与欣赏相结合,应根据砚璞的形状、石质、石品来进行构图布局,要以“因石构图,因材施艺”的创作原则进行设计。在设计中既要注重砚的整体艺术效果,又要考虑雕刻制作过程中的具体细节问题。应繁则繁、须简则简,繁简得宜,相得益彰;要粗中有细、粗中有精,粗细结合,恰到好处。这就要求设计者除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和文化修养外,还须懂得端砚雕刻的各种技巧和方法,这样才能设计出一件好的端砚作品。例如一方有七颗石眼的砚璞,我们可以将这七颗石眼喻为天上的七颗星星,再配以圆形的墨堂作月亮,加以云彩衬托,这样一方“七星伴月砚”的设计就跃然画面。
4. 雕刻
艺人在雕刻端砚过程中,除了要领悟设计图纸的意图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和审美基础,同时还须掌握多种雕刻技法(浮雕、浅雕、线刻等)以及多种刀法的运用,并在雕制过程中将这些技巧灵活地运用在一砚之中,这样才能操刀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形神兼备,更好地表达出主题。
雕砚用的刻刀很多,大致上分为平口刻刀和圆口刻刀两种,此外还有木槌和铁槌等辅助工具。刻砚的步骤是首先将墨堂(砚堂)刻好,再对图饰进行粗刻,然后才进行细刻精雕。粗刻是将图饰刻成一个大体的轮廓;细刻就是将图饰的轮廓进行精雕而最后成型。
5. 制砚盒
配制砚盒是端砚生产的辅助工序。砚盒是用名贵的红木料来制作,主要作用是防尘并起到保护砚的作用。但因“砚形”而合理配盒,在外观上会使端砚更加凸现古朴、凝重的效果。同时,做工精致的砚盒其本身又是一件很好的艺术品。
6. 磨光上色
这是端砚生产的最后工序,分为磨砚和磨盒两个部分。传统的磨盒方法是先用砂纸将整个砚盒磨平磨滑(干磨),然后进行上色粉,最后上清漆。砚盒要求色、漆厚薄均匀,必须将原本的木纹清晰地表现出来。
磨砚采用水磨方法进行。首先用细的研磨油石将砚粗磨一次,然后用水磨砂纸及滑石进行精磨,磨好后的砚石要求在墨堂部位没有砂划痕,手感平滑。最后进行浸墨、退墨,上蜡、退蜡。

端砚的产地在哪里

端砚产地在广东省肇庆市,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因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扩展资料:

产地分区

1、端溪东侧,斧柯西麓。

端砚石主要石材产地分布在肇庆西江羚羊峡两岸,北岭山等地一带,东歪沙浦,西达小湘,南沿崇隆,北据北岭,开采的砚坑星罗棋布,制砚之石品种繁多,各有特色,分布在羚羊峡南岸,端溪东侧斧柯西麓一带是砚坑岩最集中而且石质也是最好的地方,计有水岩坑仔岩、麻于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芭蕉岩、古塔岩等。这些坑岩的石质比较好,制出来砚易发墨,石品多,实用与欣赏都很有价值。

2、西江北岸,羚山南麓。

与斧柯山隔河相望的羚羊峡北岸羚山南麓,也有几个砚岩:自线岩、二格青、有冻岩等,所产的砚石为中低档砚石,由于石质不够好及数量少,现已很少开采。

3、北岭一带。

西江北岸,七星岩背后的北岭山小湘至鼎湖一带,砚坑有宋坑(将军坑)、盘古坑、陈坑、伍坑、竹篙岭坑、北岭梅花坑,有位于小湘的蒲田坑,位于鼎湖的蕉园坑等。

4、桃溪、沙浦。

分布在斧柯山东部的砚坑有沙浦诸坑,计有典水梅花坑、绿端岩、苏坑、有冻岩等,因为沙浦砚石中有的跟老坑、麻子坑、坑仔”等砚石相似,为避混淆,统称为斧柯东石。

历史进程

在唐代初期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唐代(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但对于实用工艺品端砚来说,由于尚处在初采阶段,还没有形成专门艺术。

宋代(960—1279) ,位于星岩后面的北岭山一带的宋坑开坑取石。

宋代  是继唐代之后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文臣学士在宋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文人士大夫阶层更为庞大,他们对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的盛行,活字印刷的发明,都无不刺激砚台和其他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因此端砚开采量大大加大。

加之到了宋代,雕塑巨像如洞窑摩崖、峙观已渐超消替,而可陈置几案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雕刻则日渐兴旺,其中石雕以砚台最为著名,端砚已被视为全国第一名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砚

中国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