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高悬匾额(古代官员喜欢在衙门里挂上“明镜高悬”匾额,他们为何要这样做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代官员喜欢在衙门里挂上“明镜高悬”匾额,他们为何要这样做

热播大剧《琅琊榜》中有一个特殊的部门:“悬镜司”,按剧情来看,这是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一样的机构,专职追捕、审查事宜的。

而我们看古代剧时,也很容易在一些衙门里发现“明镜高悬”这四个大字的匾额,那这出处是从哪而来的呢?

明镜高悬,给予嫌犯心理上的震慑

相传镜子是由黄帝的妻子嫫母所创,那时候还没有铜镜,人们经常都是去河边照自己的样子,整理自己的容貌,而嫫母样丑,经常不愿和众人一起去。一天,嫫母在山上干农活时发现了一块被磨得发光的石片,嫫母捡起石片一照,看到自己的样貌后就有点消极沉了。

由于知道了自己长得不好看,所以嫫母从此不再去河边,而是将石片加工后,在房间里偷偷地照。当然此事很快就被黄帝知晓了,于是大力推广这种石片,这就是镜子最早的由来。

到了先秦时期,镜子不但能照出自身样貌,而且还赋予了它照出内心丑恶的“能力”,比如相传秦始皇有一面镜子,不论何人站在它面前都会不自控地说出自己所犯的罪孽,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测谎仪”了。像《西游记》中就有能照出一切妖魔鬼怪的照妖镜,而传说的地府十殿阎王中的第一殿秦广王,他也有一块镜子,放置于孽镜台之上,刚入地府者都要先在孽镜台站着,则过往罪孽就会全部显现出来,再决定发往哪个地府受罪或者轮回转世。

所以镜子在古代除了是可以“正衣冠”的装饰品外,往往还有照出内心深处的奇异能力,这种“能力”直到现代都还存在。很多的奇怪故事都和镜子有关,镜子可以说是人另一面的写照,是人内心罪恶的一种表现。
不论是《琅琊榜》中的“悬镜司”,还是古代衙门的“明镜高悬”匾额,同样也是这样的道理,因为这两个地方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断案。要断案就要有嫌疑人,但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除了要讲究具体证据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犯人内心的拷问,让他们不敢说话。

我国古代不管是道教还是佛教,基本都有轮回这一说法,而说谎也是一种罪孽,如果坦白从宽,自然能争取宽大处理,但如果到了衙门还要说谎为自己脱身的话,则“明镜高悬”,即使下了地狱也逃不过众冤魂的审判。

所以古代衙门中所挂“明镜高悬”匾额,除了要照出犯人内心的罪恶之外,还有令审案的官员清楚自己的责任,要秉公办理。即严人也律己,给予犯人心理上的震慑,同时提醒自己,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古代衙门公堂之上挂着“明镜高悬”这四个字的牌匾有什么意思

说起“明镜高悬”的来源,还得从一个有趣的传说说起。

话说当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但是最令刘邦惊异的,是其中的一面镜子。

《西京杂记》卷三中记载:

“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

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面长方形的镜子,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

如果用平常姿势走近它,照出的人影是倒立的人像。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一部分一部分看得清清楚楚。

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

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

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习惯猜疑他人,为了防止有人怀有异心不忠于他,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心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正是因为此镜功能奇特,后来人们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狱清明。

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一诗中写道:

“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

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

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将“秦镜”改为“明镜”,这样“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

后来,“明镜高悬”这四个字便被挂上了公堂,象征着官府的清正、廉洁。

“明镜高悬”的另一种解说 “明镜高悬”还可以写成“明鉴高悬”、“高抬明镜”、“明镜鉴形”等。

唐•吴竞《贞观政要•求谏》: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伏乞相公高抬明镜,昭雪前冤。”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