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太和养老网
热词老年艺术  助老机构  养老系统  

中心区域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全国城市养老院目录 全国县市养老院汇总目录 太和AI作品展 太和养老艺术网AI作品展示

古代,戎狄夷蛮指的是什么?陕西石峁遗址是戎狄城堡,有考古证据

 

2023/7/7 18:07:34 ('互联网')

本文目录

古代,戎狄夷蛮指的是什么

蛮夷戎狄

是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

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

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混居,不断融合,共同组成了自秦一统六合,后的中华民族。

陕西石峁遗址是戎狄城堡,有考古证据吗

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根据DNA单倍结果,石卯古人就是O2,也就是原O2O3合并前的O3为主,其次是O系的近亲N系。结合碳测年代与缅甸百濮迁徙路线综合分析得出:

第一,这是古羌集团北上的一支,即在川甘青交汇处完成汉臧缅分化后,沿马家窑—齐家到达陕北黄土高原的一支。

第二,这就是黄帝(不单指一个人)率领的部落,其后位居华山周围,就是华族或方国(部落)名称华,就是汉族前身。

第三,公园前2200年旷古大洪水前,先击败苗蛮集团炎帝夏方国(O2)并联合,再击败了百越集团蚩尤虞方国(O1),形成华夏主体民族。蚩尤部溃散到南方九黎,与原本在那里的苗蛮部O2融合成为华夏少数民族。古华夏后人称为:炎黄子孙、黎民百姓!

第四,过了1000年,即公元前1200年左右,华夏族以西北方向为主,楚地为辅,南北夹击把东夷而来的商汤打灭并赶回东北。商汤贵族单倍为C,群体含有N与Q(芬兰也是Q),这不是华夏族群。

第五,往后三千年至辛亥革命,华夏的O系建立的周、秦、汉、隋唐(贵族有C)、宋、明与北方C系聚合的匈奴、晋(贵族)、北魏鲜卑、突厥、辽、金、西夏、蒙元(贵族)、大清(八旗),在长城与黄河之间反复冲突与融合,最终形成袁世凯强调的大中华民族。

第六,石卯重要程度怎么形容也不夸张,是华夏的融合点,是汉族最早的根基,是大中华的扩展源头!其次重要的是良渚与石家河,当然现在还得看看三星堆!

春秋时期在中原杂居的戎狄说什么语言,和诸夏是同一个民族吗

理清夏商周三代与戎狄的脉络,答案就很明了。

夏朝与华夏

公元前21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许多氏族、部落组成一个大型部落联盟,尧和舜都曾担任这一部落联盟的首领。

鲧是这支部落联盟中夏部落的首领,其子大禹治水有功,继任联盟首领。大禹之子启建立世袭奴隶制国家,国号就叫“夏”。

这支历史上的部落联盟后来历史学家就称为华夏部落联盟,对应新石器考古的仰韶文化。华夏族再溯源来自黄河中上游渭河流域,与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等有紧密关联。

商朝与东夷

同期在中国还存在其他两只大的部落联盟:东方的东夷部落联盟和南方的苗蛮部落联盟。

商汤率商族灭夏,商即源于东夷部落(包括秦人和赵人祖先都是东夷)。东夷族对应考古学的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有商一代,华夏族和东夷族已经进行了深度融合,促进了文明程度的极大进步。如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据目前掌握的考古成果推断,它的源头来自东夷族陶文,而非华夏族。

周朝与戎狄

周人发源地在陕西西部,这里已经是华夏部落联盟的西部边缘地带。

在陕西西北部、甘青一带商周时期分布着多只被称为戎人和狄人的部落,他们的经济方式以游牧为主,后期尤其是迁入中原的部分转变为农耕。周人祖先就与这些戎狄杂居(或者本身就是戎狄一部)。

周人始祖弃传说是炎帝后裔有邰氏女姜嫄踩在野外巨人脚印而生。弃继承了母系神农氏炎帝族的农业技术,在尧舜时期为后稷,即农业部长。武王克商建周后,周人更认可与夏血缘亲近而与商疏远,所以发明了”华夏“一词,自认为夏之延续。

诸夏

进入春秋后戎、狄、南夷势力一度对周朝分封的诸侯国构成极大威胁。《春秋》称: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意即中国情势危急,命悬一线。此情况下管仲对齐桓公说道: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 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帮助桓公确立了尊王攘夷的国策。这里攘夷是主要目的,尊王不过是统战手段,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姬姓诸侯都干过不少引狼入室的事。

诸夏即指经周王室册封的诸侯国,不管是姬姓公族还是夏商贵族后裔。

其中秦国是在夺取西戎部族地盘基础上发展起来,是可以团结的对象;

楚国虽然也经过册封子爵,但一向不把周王放在眼里,僭越称王,携苗蛮部众怀问鼎中原之野心,同时是齐国争霸竞争对手,实际在管仲和桓公眼中是攘夷的对象。

诸戎

戎族有很多分支,但可归为两大类:西戎(犬戎、北戎、义渠戎、瓜州之戎....) 和山戎。

现在一般认为包括犬戎等西戎与氐羌、华夏族同出一源,即甘青早期的先羌部落,语言同属于汉藏语系。华夏族是早期向黄河中下游迁徙并进入农业社会的分支。

西戎贵族墓出土绿松石红玛瑙配金项饰。

秦人、周王等一直和西戎部族长期通婚。周平王之母申后即戎族申侯之女,为保住平王太子地位,申侯联合犬戎灭亡了西周。

一些戎人部落与华夏族有相同的姓。如瓜州之戎和姜戎都是姜姓,骊戎姬姓等。

山戎分布在北京地区、河北北部,他们是延庆玉皇庙考古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如大量铸造直刃匕首,与匈奴和东胡都有所区别。族属目前无定论,有观点认为后来融入鲜卑支系库莫奚。

诸狄

狄也做翟,分白狄、赤狄、长狄,一般认为这里白、赤并非指其肤色,而是其民崇尚白色、红色。

赤狄隗姓,是春秋时期最大的狄人部落,商朝所称的鬼方就是他们前期的称呼。后期也称林胡、狄历等。他们的原始母语目前看更可能是阿尔泰语系,当然进入中原部分后期已转变为讲汉语。

长狄活动在山东,身材高大而得名。据传说是来自南方防风氏之后,实际不可信,应该也是北方草原游牧部落南下,东夷族和北方狄人很早就存在交流。如商族始祖契之母简狄十有八九就来自狄人部落。今天的山东大汉也以身材高大著称。

白狄也为姬姓。早期就居住在陕北肤施(今延安)一带,晋文公重耳在外避祸二十多年,其中有十二年就是在白狄庇护下度过的。后来白狄迁往山西、河北,经历为魏国所灭后又复国的过程。最终由白狄族鲜虞部建立了战国第八雄、千乘之国中山国,国都灵寿城在今石家庄市平山县。

这一迁徙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和2400年后新中国的缔造者们从延安到西柏坡的转移一样一样的!

前296年中山灭于赵,王室后代被迁往湖北、湖南一带,改姓为“易”。至今易姓仍奉末代中山王尚工为得姓始祖。

具有西亚风格的国宝文物:中山国错金银双翼神兽。

鲜虞与猃狁、白狄与匈奴

这里有一个问题即鲜虞和猃狁【xiǎn yǔn】、薰育、薰粥,荤粥的关系。

如果这几个名称是一个部族的不同称呼,那么据《史记》等,他和匈奴的祖先关系更近,而和华夏族、周人似乎就非同一族源了。然而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周人实出白狄,最起码也和白狄人有共同的祖先,由此推断似乎白狄更像是和西戎一样的类华夏部落。这一点的确很让人费解。

目前有四种推测:

1、鲜虞和其他几个称呼无关,而匈奴和猃狁、荤粥有关。山西五台山西南的滹沱河支流清水河古称鲜虞水,白狄东迁过程中曾在此逗留。但究竟是族因河得名,还是河因族得名目前不得而知。

2、鲜虞和其他几个称呼为同指,但都与匈奴无关。

3、可以根据一些史料注明鲜虞为白狄别种来解释:来自草原的鲜虞人在迁居过程中加入华夏族近亲的白狄部落。或者认为鲜虞与白狄中山国无关,有关记载有误。

4、鲜虞和其他几个称呼为同指,并的确与后来的匈奴有关。这样就接近于匈奴、白狄、华夏族有共同的祖先。目前看即便这一点成立,也是非常非常遥远的事情了。因为匈奴发源地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基本是可信的。

对此笔者也正在研究,如有所得再与网友分享探讨。

姬姓戎狄与周、华夏

对于姬姓或姜姓的戎狄部落,并不能因此就推断出和华夏族的姬姓(或姜姓)存在父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版权声明:

---------------------------------------------------------------


所有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文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81480447@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养老资讯
助老机构介绍
评论
已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推荐养老院

您希望养老院位于
  • 不限
  • 东城
  • 西城
  • 崇文
  • 宣武
  • 朝阳
  • 丰台
  • 石景山
  • 海淀
  • 门头沟
  • 房山
  • 通州
  • 顺义
  • 昌平
  • 大兴
  • 怀柔
  • 平谷
  • 延庆
  • 密云
您希望的价格范围
  • 不限
  • 500以下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3000
  • 3000-5000
  • 5000以上
老人的情况是
  • 不限
  • 自理
  • 半自理
  • 全护理
  • 特护

姓名

年龄

电话

全国城市养老院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2022 京ICP备18035644号-3 北京太和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