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的意思(怎样用今天的价值观解释孔子的论语
发布时间: 2023-07-17

怎样用今天的价值观解释孔子的论语

孔子《论语》博大精深,本人只能对其中的一些论述,回答肤浅的体会与理解。

孔子《论语》中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我印象特别深,小时候,父亲一喝酒,就吟诵这段话,当时不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才明白其中的寓意。

还有《礼记·表记》里有一句话:“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这一句话也同样记忆深刻,现在理解起来,感觉对于今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交际中,仍有重要的指导和教益。

孔子告诫我们,你是什么样的人,看你说的话就知道了。俗语也说,人三句话不离本行。就是说社会存在和个人修养,决定你的思想行为,当然包括语言。

语言最能让人在寒冬中,感到温暖,让人在挫折里,汲取力量。一句朴实感人的问候劝说,会给人以力量和希望。每每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夫妻之间产生芥蒂,都需要有人苦口婆心地劝慰开导。单位里的党委书记、工会主席,部队的政委都是思想工作的高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干戈为玉帛,让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愉快工作和学习。

语言也是杀人于无形的软刀子,有多少人被扼杀在流言蜚语里,有多少生命止步于恶语中伤前。当年大明星阮玲玉抵挡不住,来势凶猛的闲言碎语,污蔑诽谤,选择自尽。香港明星翁美玲也是在流言蜚语里,自我结束生命。

由此说来,一个人能好好说话,就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做到不传谣不造谣,不道听途说,谏言慎行挺难。每个家庭的老人,都希望儿女的孝敬。所谓孝敬,首先要从和风细雨的说话开始。老人并不想要子女多少钱,要的是经常陪伴中嘘寒问暖的关怀。有的子女内心对老人是孝敬的,但是语言往往是粗俗急躁的。

对此,会引发老人的伤心痛苦,误认为自己是儿女的包袱累赘,甚至产生轻生厌世的想法。也有的年轻父母对子女期望值太高,经常恶语中伤,让子女失去了学习生活信心,我国每年都有青少年自杀身亡的案例,让人触目惊心。

孔子《论语》充满人生智慧,需要认真研读,深入理解。今天的正能量价值观与孔子的观点高度一致,没有任何违和感。

孔子《论语》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应该不断地传承下去。

为什么把孔子的语录叫《论语》,《论语》是什么意思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言论问答语录,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专集。

我个人认为叫《论语》,看名思义不外乎是孔夫子的思想见地,就论字之意,当言孔夫的言语循其理,得其宜,才能谓之为论。这一点从《文心雕龙》论说中可见一斑,论者,弥伦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论语》记录了孔夫子一生言论思想,文字简约含蓄,言简意赅,颇具形象又蕴含誓理,涉及各个层面,倍受摧崇,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言我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时历千载,及至今日,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思相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教学思想,依然不失思想光芒,积极的意义。

晓之以理,授之与道,交友处世,君子小人,天地心灵,…………娓娓道来,尽善尽美,直击心灵,开卷得益,不失为陶冶心胸,理家兴帮,治国平天下,学而治用,一部难得好书!

孔子所谓的“道”是指什么,请您谈谈看法

谢谢邀请,关于“道”之说,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都有论述,因出发点不同,而立论亦不同,道家论“道”立足于宇宙万物,认为宇宙万物的自然規律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则为“道”。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法则,而不应妄为胡作,谓之道法自然。

而孔子所谓的道,仅仅局限于人们的入世经邦,所应该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法则,以及与生俱来的人的纯真本性,具体表現则是仁义忠信之“道”。

两种论“道”相比,显然大不相同,因立论不同,“道”亦有异,各有短长,对古人论“道”只有敬重,难说是非,对错。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